張富春教授回憶安德森:極具創造性的凝聚態物理天才

2020-12-05 返樸

安德森十分重視並了解物理實驗,又極具創造性。許多現象或當時不明白的物理本質,他常常是憑直覺猜出來再加以論證的。他是凝聚態物理的天才。

撰文|張富春(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是在網上得悉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先生於美國時間3月29日不幸過世的消息的。雖然他已是96歲高齡,但突然聽聞去世,還是難以置信。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的一代宗師和長期的領軍者,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現代物理的許多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我幾十年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沿著他開創的方向上做一些具體工作。現在他突然離開了,頗有一種天塌的感覺。

記得第一次見到安德森,是在1983年3月的美國物理年會上。我當時在美國讀博,做了一個安德森建議的用大N展開法研究磁性雜質的基礎理論問題。我與我導師把我們有關的預印本交給他。他平易近人,但話不多。他鼓勵了我一下,並說會把預印本轉給學生。我第一次與他長談是1988年4月初,時值高溫超導剛發現時的熱潮。我當時在瑞士做賴斯(T. Maurice Rice)教授的博後,研究安德森提出的高溫超導RVB(共振價鍵)理論。他對我和賴斯等的工作有興趣,邀請我去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並給了我一個在IBM公司做他博士後的位子。因為當時中國國籍的人很難去IBM工作,我就去了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任教。

2003年春天,安德森帶口信,希望我去普林斯頓與他討論一個問題。記得我6月初去拜訪他,當時他近80歲,但思路仍然十分敏捷。他希望構建一個關於高溫超導的「Plain Vanilla RVB」理論,寫一篇小結性的論文。這個理論將包括他本人的基本想法,我和賴斯以及Randeria, Trivedi等人關於RVB態的理論工作,以及MIT李雅達(Patrick A. Lee)和文小剛關於其超流密度的理論。他的這一想法後來發展成了包括我在內的六位作者的論文。安德森當時希望有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高溫超導基本理論。高溫超導一直是他晚年考慮最多的物理問題。儘管目前不同學者對高溫超導的機理仍然持不同意見,但安德森為此開闢的方向大大促進了我們的認知,並開闢了相關量子自旋液體的研究。

我最後一次見到安德森是六、七年前在美國布魯開文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他當時已近90高齡,但仍然談笑風生,還希望我與他一起做一個計算。我原計劃今年五月在紐約開會時順道去普林斯頓拜訪老人家,沒料到先生竟於三月去世,十分遺憾。

安德森是一代宗師,影響了一代物理學家。不少與他早年合作過的人都深受他的影響而成為了凝聚態物理的理論大師,如賴斯和李雅達等。這些大師們又都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安德森十分重視並了解物理實驗,又極具創造性。許多現象或當時不明白的物理本質,他常常是憑直覺猜出來再加以論證的。他的許多論述,多年之後我們才明白。他是凝聚態物理的天才。最近十幾年以來,凝聚態物理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安德森先生展示的物理哲理和思考方法仍將繼續發揚光大。他在高能物理學界也倍受敬重。Witten,Wilczek等許多該領域的人物對他在Higgs機制等方面的多項貢獻都有十分高的評價。安德森先生對物理學,特別是對凝聚態物理的貢獻將永遠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相關焦點

  • 凝聚態教父菲利普·安德森: 「我把自己看作一個電子」
    「凝聚態物理教父」「祖師爺」「他的物理直覺無與倫比」「他的理論模型都極具美感」「沒有他就沒有凝聚態物理」……人們這樣評價安德森。安德森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是「more is different」,出自其1972年發表在《科學》上的一篇文章,與「量變引發質變」這一哲學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能弄清最基本粒子的本質,是否就能推導出物理世界的一切理論?
  • 凝聚態物理學執牛耳者安德森去世
    發布這條消息的是安德森的學生,理論物理學家Piers Coleman。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也是這門學科的領路人。凝聚態通俗地講是大量原子靠較強的相互作用連接在一起形成的物質狀態,主要包括固態和液態。也就是說人類日常接觸的物質,除了氣體以外,幾乎都屬於凝聚態物質。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在得知安德森去世的消息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返樸》總編輯文小剛回憶了自己在普林斯頓求學時見到的安德森教授的風採,以及他在學術研究和物理學思想方面對自己的深刻影響,以表達對這位物理學大師的緬懷之情。
  • 凝聚態物理的鼻祖安德森,生前曾力挺楊振寧,反對中國建立對撞機
    人們稱他為「凝聚態物理學教父」「鼻祖」。人們誇讚說他的物理直覺前無古人,他的理論模型美感度極佳,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凝聚態物理。他大量地研究了關於凝態物理的很多問題,並首次發現局部化概念。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去到劍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
  • 戴希:安德森先生的神秘花園
    應《知識分子》邀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戴希,撰文解讀了這位物理大師開闢的凝聚態物理學「秘密花園」。撰文|戴 希(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責編|邸利會●  ●  ●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 Phuan Ong 教授的辦公室牆上,貼著一幅趣味盎然的卡通畫。
  • 安德森教授紀念會上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剛剛離世的安德森教授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的榮休教授,他於197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凝聚態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就是菲爾的研究興趣永遠是由實驗結果而非數學結構的美妙觸發的,這一點跟狄拉克和楊振寧有所不同。
  • 南方科技大學舉辦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和「南方論壇」
    中國教育在線訊1月12-13日,南方科技大學舉辦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與凝聚態物理「南方論壇」。12日上午,凝聚態物理「南山院士講堂」在人才公園求賢閣舉行,我校校長陳十一出席活動,副校長滕錦光主持開幕儀式,南科大/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主持院士講堂。  陳十一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南山區委組織部對論壇的支持表示感謝。陳十一介紹了南科大的基本情況以及物理系的情況。
  • 這麼美妙的思想竟來源於凝聚態物理?
    凝聚態以量子理論為基礎,在量子場論建立之後,理論物理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和凝聚態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公眾的眼光大多數投向傳統的、以還原論思想為指導的高能粒子物理,以為那才是物理的正統方向。
  • 對稱破缺——美妙思想來自凝聚態物理 | 量子群英傳
    然而實際上,當今的物理學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做凝聚態物理的相關研究,包括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凝聚態物理的理論部分,與粒子物理理論有許多相通之處。近百年來從固體到凝聚態的研究,在實用上促進了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帶給人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典型範例是上一篇中介紹的電晶體和超導。凝聚態物理在理論上獨樹一幟:凝聚態研究遵循的層展論,對科學思想、科學哲學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凝聚態有關對稱破缺的思想,被用於粒子物理中獲取質量的希格斯機制----這也是我們下一篇將介紹的內容。
  • 「表面是凝聚態物理的樂園」——紀念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
    7月23日,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去世,享年79歲。"表面是凝聚態物理的樂園"厄爾·沃德·普拉默是材料物理學領域的領先科學家,專注於表面和低維電子行為。
  • 物理「天才少年」曹原,放棄美國籍回國,卻遭中科大教授質疑炒作
    曹原 發現開闢了「凝聚態物理」新領域,目前國內外許多物理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在試圖拓展他的研究,而這樣一位天才少年,也引起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注意。擅長籠絡人才的美國自然也動了心,曾給出優渥的條件,力邀曹原加入美國國籍,試圖留下曹原為美國的科技領域效力。
  • 浙江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調劑
    浙江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理論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兩個碩士學位點,在職科研人員25名,其中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6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人。
  • 物理天才馮奚喬:20歲上哈佛,30歲任教授,34歲英年早逝
    1996年,美國《今日物理》月刊第一期,為年輕的馮奚喬刊登了訃告。關於這位天才的死因,至今為止都說法不一,成為了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人們在猜測的同時,也深深的感到惋惜和痛心。大學三年級時,李政道教授主持的首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CUSPEA),招學生到美國最好的大學去學物理。當時考試用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博士資格考試題,是研究生上了一年半之後,才參加的考試。於是,馮奚喬和同學們積極備考。
  • 華人科學家群力突破80年物理難題 | 張富春這樣解讀
    2016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2],宣布課題組在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結合形成的拓撲超導體(TSC)界面中成功觀察到了由基態馬約拉納費米子所引起的特有自旋極化電流,為證明零維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提供了確定性證據。
  • 物理所一維拓撲超導體中的安德森無序轉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另一方面,如果無序足夠強的話,通常系統會變成局域的安德森絕緣體。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陳澍研究員、王玉鵬研究員和博士後蔡小明(現為中科院武漢物理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及博士生郎利君在一維拓撲超導體中的安德森無序轉變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文小剛榮獲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1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將2017年Oliver E.
  • 大師遠去,思想長存——凝聚態物理奠基人菲利普·安德森離世
    在漫長的科研生涯中,其工作塑造了凝聚態物理學,並深刻影響了物理學的其他領域。 下文是安德森對其生平的自述。翻譯自普林斯頓大學網站,標題為譯者所加。 原文地址:https://phy.princeton.edu/people/philip-anderson 安德森生平自述 我是一位凝聚態理論學家,在40年左右的歲月中,我作為主要人物,奠定、塑造了這一領域(事實上,我相信是我和一個同事在1967年命名了這一領域——那時我們以此來命名我們在劍橋的課題組
  • 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
    原標題: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霍爾丹生於1951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科斯特裡茲生於1942年,在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是布朗大學教授。三位獲獎科學家發現,拓撲在凝聚物質的一些物理特性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凝聚物質是指大量粒子構成的物質,如固體、流體等等。這些物理特性一般是指在低溫下的性質,因為這時量子力學扮演了重要角色。
  • 院士邢定鈺:凝聚態物理像百年前的電 一旦運用可改變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邢定鈺這樣解釋創新的動力。  邢院士長期從事凝聚態理論研究,在電子輸運理論、低維受限的量子系統和超導理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之際,談及科技創新如何助力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他認為,在創新中必須通過科學的管理髮揮最大的效益,把人的潛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