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群力突破80年物理難題 | 張富春這樣解讀

2021-01-16 知識分子

►埃託雷·馬約拉納(1906-1938),來源:wikipedia


撰文 | 呂浩然


● ● ●


7月21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王康隆課題組主導,史丹福大學張守晟課題組及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8家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次在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與超導體結合的異質結構中發現了一維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1]。此次工作也是繼去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課題組發現基態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之後,該領域又一重大發現,這讓我們距離徹底揭開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神秘面紗又近了一步。


粒子世界有兩大家族:費米子家族和玻色子家族,它們分別以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Enrico Fermi,1901—1954)和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1894—1974)的名字命名。人類已知的所有基本物質粒子都是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原材料(電子、夸克、中微子),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玻色子)都是玻色子。


較早之前,學界普遍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且狀態與粒子本身相反。直到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費米子,它們的反粒子就是它們自身,這種費米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在馬約拉納預言這種特殊費米子存在後近80年的時間裡,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尋它的蹤跡,卻一直未果。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這一特殊屬性,發現它的蹤跡對解釋宇宙中各種未知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馬約拉納費米子因可以在量子計算過程中形成穩定的比特,考慮到目前量子計算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包括微軟、IBM等知名IT巨頭紛紛投入大量資金,爭相佔領量子計算領域的制高點。


2016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2],宣布課題組在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結合形成的拓撲超導體(TSC)界面中成功觀察到了由基態馬約拉納費米子所引起的特有自旋極化電流,為證明零維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提供了確定性證據。


而此次研究團隊發現,在磁性拓撲絕緣體(Cr-(BiSb)2Te3)薄膜與超導體(Nb/Au)混合的結構中施加強度很低(0.3T)的磁場之後,會形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態與超導態共存的狀態,此時在磁場交替反轉的位置可以觀測到手性拓撲超導序對應的半整數量子化電導(half-integer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s),這種現象也是馬約拉納費米子模式的一個鮮明特徵。


不僅如此,此次研究還具有以下幾個創新點:

在研究的異質結構體系中,量子反常霍爾態可以與超導態共存,研究人員將其稱為手性拓撲超導態(chiral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

可以在不同的外加磁場下,實現手性拓撲超導態N從+2→+1→0→-1→-2的量子相變。而當N=±1時,其對應的即為一維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態。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研究員告訴《知識分子》,此次工作首次在二維空間中觀測到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態,且在不同的樣品中實現重複觀測。這一發現可能為控制馬約拉納費米子,進而實現拓撲量子容錯計算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針對此次的研究成果,《知識分子》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富春教授解讀:


《科學》在線發表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實驗組與史丹福大學張首晟理論組等合作在拓撲物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實驗上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零能模。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理論上預言的可能存在的一種基本粒子。與電子、質子等自然界其它費米子不同,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身。最近的理論研究指出,特定凝聚態體系中可能演生出馬約拉納零能模,它可以組成基本構件發展拓撲量子計算。


馬約拉納零能模已經在特定的一維鏈的兩端以及二維拓撲超導渦旋中心有實驗報導,並正在研製量子比特。王康隆等發現的馬約拉納粒子與之前發現的局域粒子不同之處在於,此次發現的是在二維邊界上延伸的手性模式,可用於輸運。這一發現將對凝聚態中馬約拉納粒子的研究和可能的應用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最早關於手性馬約拉納零能模存在的預言指出,該零能模存在於手性P-波超導的邊界。但由於材料問題,一直沒有能夠實現。王康隆課題組此次的發現是在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上利用超導鄰近效應實現的。他們用外磁場調控量子態,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磁性反轉附近觀察到了半整數量子化的電導,獲得了馬約拉納粒子存在的有力證據。他們的發現,也是我們中國幾年前由薛其坤團隊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一個重要應用。


參考文獻:

[1] Qing Lin He, Lei Pan, et al. & Kang L. Wang, Chiral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a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superconductor structure, Science. 21 JULY 2017, VOL 357 ISSUE 6348.

[2] Hao-Hua Sun, Kai-Wen Zhang, et al. & Jin-FengJia, Majorana Zero Mode Detected with Spin Selective Andreev Reflection in the Vortex of a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 Phys. Rev. Lett. 116, 257003 (2016).


另:感謝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丁洪研究員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何慶林博士、潘磊博士對本文的幫助。



製版編輯:呂浩然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朋友圈




▼▼▼點擊「閱讀原文」,牽手科學隊長!

相關焦點

  • 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領銜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張富春教授回憶安德森:極具創造性的凝聚態物理天才
    安德森十分重視並了解物理實驗,又極具創造性。許多現象或當時不明白的物理本質,他常常是憑直覺猜出來再加以論證的。他是凝聚態物理的天才。撰文|張富春(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我是在網上得悉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先生於美國時間3月29日不幸過世的消息的。雖然他已是96歲高齡,但突然聽聞去世,還是難以置信。
  • 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2015-04-07 新華網 馬丹 【字體:大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4月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   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
  • 中國科學家捕獲苦尋80年神秘粒子:開量子計算大門
    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研究團隊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率先觀測到了在渦旋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蹤跡,而這種粒子在過去80年裡,是全世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在搜尋的神秘粒子。此番中國科學家成功「探測」到它的蹤跡,或將讓人類跨入量子計算時代的夢想邁進一大步。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據人民網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新京報製圖/陳冬  國際物理學界80年來一直在追尋的神秘粒子終於「現身」。昨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是費米子中唯一的正反同體粒子。
  • 後浪 | 中國80後科學家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有「量子巫師」美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回國後,陸朝陽加入潘建偉帶領的中科大量子信息「夢之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光子操控等方向上獲得突破。2015年,這一團隊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這是中國本土完成的科學成果首次入選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年度突破榜首。在國內,陸朝陽屢獲大獎,如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黃昆物理獎」、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
  • 「魔角」石墨烯獲評《物理世界》2018十大突破之首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張瑩)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雜誌近日公布由其評出的2018年十大突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團隊用「魔角」石墨烯實現超導位居榜首,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等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
  • 中科大80後科學家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回國後,陸朝陽加入潘建偉帶領的中科大量子信息「夢之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光子操控等方向上獲得突破。2019年,該團隊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幹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輸出了複雜度相當於48個量子比特的希爾伯特態空間,其維數高達三百七十萬億。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據人民網(603000)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日前,被《自然》評為2015年全球十大自然科學人物之一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楠再次突破技術難關。她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彈性纖維研究上取得突破,開發出的人造肌肉伸縮性十足,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2008年以來,鮑哲楠還致力於研發人造皮膚,為皮膚燒傷、灼傷患者帶來福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 80年了,終於可以給馬約拉納一個交代——華人科學家宣布找到「天使粒子」
    年來對這一神秘粒子的探尋畫上了圓滿句號。 1928年,物理學家鮑爾·狄拉克公布驚人預言,宇宙中每個基本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結果不到幾年,科學家們就發現了首個反粒子——正電子。但1937年,另一位著名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提出新的預測:包括質子、中子、中微子和夸克在內的費米子粒子,粒子本身就是其反粒子。但這一預言提出8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搜尋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證據,直到今天,華人科學家團隊才終於獲得成功。
  • 盛政明: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 物理諾獎專題
    10月2日瑞典當地時間上午11點45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研究領域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
  • 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蘆俊文) 8日,由上海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操縱微觀世界進化能力的突破」活動在滬開講。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洪蔚琳、趙永新)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