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2015-04-07 新華網 馬丹

【字體:

語音播報

  鋁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電池材料,但商業上可行的鋁電池尚未問世。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4月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 

  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研究團隊負責人、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華人教授戴宏傑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把石墨作為負極材料,試驗確認了幾種表現良好的石墨類材料,並用一種相當於鹽溶液的等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從而解決了鋁電池研究在材料上的瓶頸問題。

  研究人員把採用鋁材料的正極、採用石墨材料的負極以及等離子電解液置於一個有聚合物塗層的鋁箔軟包內,從而製成新的鋁電池。戴宏傑說,他們開發的鋁離子電池可以充放電,具有超快充電、不易燃燒爆炸、可摺疊、材料成本低的突出優點。他說:「這是開發可充電鋁電池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先前可充電鋁電池基本不存在,尤其是具備這些性能的鋁電池。」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等離子電解液不會燃燒,鋁和石墨也不易燃燒,因此這種鋁電池非常安全。研究報告顯示,為測試鋁電池安全性,研究人員在電池上鑽孔,電池沒有爆炸燃燒,並仍能運行一段時間。

  除了高安全性,採用新技術的鋁電池在性能方面也有重要突破。比如,鋁電池只需1分鐘左右就完成超快充電。在試驗中,鋁電池經過7500多個充電、放電周期,電容量並沒有損失。相比之下,其他研究機構的鋁電池在經過約100個周期後通常無法再用,而鋰電池也只能經受約1000個周期。此外,由於鋁和石墨屬於柔性材料,使鋁電池可以彎曲、摺疊而不影響性能。

  戴宏傑說,他們研發的鋁電池可以替代易汙染環境的鹼性電池和有可燃風險的鋰離子電池。未來這種鋁電池還可用於在電網中儲存可再生能源,也可用於電動汽車。不過,目前的鋁電池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需要增加鋁電池的能量密度等。

  鋁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電池材料,但商業上可行的鋁電池尚未問世。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4月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 
  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研究團隊負責人、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華人教授戴宏傑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把石墨作為負極材料,試驗確認了幾種表現良好的石墨類材料,並用一種相當於鹽溶液的等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從而解決了鋁電池研究在材料上的瓶頸問題。
  研究人員把採用鋁材料的正極、採用石墨材料的負極以及等離子電解液置於一個有聚合物塗層的鋁箔軟包內,從而製成新的鋁電池。戴宏傑說,他們開發的鋁離子電池可以充放電,具有超快充電、不易燃燒爆炸、可摺疊、材料成本低的突出優點。他說:「這是開發可充電鋁電池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先前可充電鋁電池基本不存在,尤其是具備這些性能的鋁電池。」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等離子電解液不會燃燒,鋁和石墨也不易燃燒,因此這種鋁電池非常安全。研究報告顯示,為測試鋁電池安全性,研究人員在電池上鑽孔,電池沒有爆炸燃燒,並仍能運行一段時間。
  除了高安全性,採用新技術的鋁電池在性能方面也有重要突破。比如,鋁電池只需1分鐘左右就完成超快充電。在試驗中,鋁電池經過7500多個充電、放電周期,電容量並沒有損失。相比之下,其他研究機構的鋁電池在經過約100個周期後通常無法再用,而鋰電池也只能經受約1000個周期。此外,由於鋁和石墨屬於柔性材料,使鋁電池可以彎曲、摺疊而不影響性能。
  戴宏傑說,他們研發的鋁電池可以替代易汙染環境的鹼性電池和有可燃風險的鋰離子電池。未來這種鋁電池還可用於在電網中儲存可再生能源,也可用於電動汽車。不過,目前的鋁電池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需要增加鋁電池的能量密度等。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鋁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電池材料,但商業上可行的鋁電池尚未問世。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日前,被《自然》評為2015年全球十大自然科學人物之一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楠再次突破技術難關。她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彈性纖維研究上取得突破,開發出的人造肌肉伸縮性十足,同時還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2008年以來,鮑哲楠還致力於研發人造皮膚,為皮膚燒傷、灼傷患者帶來福音,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 「60秒鋁電池充電」成果到底屬於湖南大學還是斯坦福?
    一個以華裔研究人員為主的美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鋁電池:僅60秒能讓手機電力「滿血復活」,這一成果還於4月6日被刊登在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網絡版。一時間,媒體紛紛對這一消息進行報導、轉載。這是一個怎樣的團隊?有哪些華裔研究人員?
  • 中美華人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新聞—科學網
    以三維石墨為正極的鋁電池材料形貌與性能表徵。a)三維石墨;b)全電池的充放電曲線;c)電池的循環穩定性表徵,循環7500次以後電池容量無衰減;d)電池的快速充電與慢速放電 倫敦時間4月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由中美兩國華人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一項突破進展《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自然》評論認為,該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可充電鋁離子液體電池。
  • 華人科研團隊研發新型鋁離子電池:一分鐘即可充滿
    4月6日,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網絡版刊登了一篇報導,一個以華人研究人員為主的美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鋁電池:僅60秒能讓手機電力「滿血復活」。 據悉,這個研究團隊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教授、美籍華人戴宏傑負責,湖南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魯兵安等多名學者參與。戴宏傑表示,這種鋁電池模型廉價、耐用而靈活。
  • 華人數學家再取得素數研究突破 陶哲軒等人證明愛多士關於素數間隔...
    就在去年,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據新浪科技24日報導,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內的研究小組目前正取得素數間隔問題的研究突破,這將最終影響加密算法的研究,對信息安全領域有巨大貢獻。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Jue Chen於1993年在俄亥俄大學獲得化學本科學位,1998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分別在哈佛大學以及貝勒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入職普度大學,在普度大學相繼擔任助理教授(2002-2007),副教授(2007-2011)、教授(2011-2014)。在此期間,她還入選HHMI研究員(2008-)。2014年加盟洛克菲勒大學。
  • 全球僅兩人,「天才」華人女科學家再獲美國大獎!
    2018年10月17日,2019年度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5位生物學家、2位物理學家及一位數學家共同獲獎。其中,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分別因超越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細胞檢測外源DNA並引發免疫反應的機制獲獎。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華人發明超強鋁離子電池:充滿僅需1分鐘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第一批快速充電、更持久且更廉價的高性能鋁電池。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最新科技提供了現在普遍使用的很多商業電池的更安全替代品。「我們研發了一種可充電的鋁電池,它可以取代現有的存儲設備,例如對環境有害的鹼性電池,或者有著火風險的鋰離子電池。」史丹福大學化學教授戴宏傑(Hongjie Dai)這樣說道。
  • 華人科學家王贛駿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從事自己設計的科學實驗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王贛駿,近日榮獲「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最受矚目獎項「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此前,獲得該獎項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學巨人錢學森和當代文豪、武俠巨匠金庸等。
  • 新型鋁電池:充放電達7500次,一分鐘充滿電
    打開APP 新型鋁電池:充放電達7500次,一分鐘充滿電 佚名 發表於 2015-07-13 11:08:21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員開發出一種高性能的鋁電池
  • 科學家研究RNA幹擾技術取得突破
    新華網倫敦11月11日電(記者曹麗君)來自一家名為「ALNYLAM」的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在1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轉基因技術在RNA(核糖核酸)幹擾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為治療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帶來了希望。  RNA幹擾是一種由雙鏈RNA誘發的「基因沉默」。
  • 迄今最穩定三電荷負離子現身 有望在鋁電池等領域大顯身手
    (原標題:迄今最穩定三電荷負離子現身 有望在鋁電池等領域大顯身手)
  • 《自然》雜誌: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的巨大損失
    》的文章,該雜誌採訪大量美國科學家及研究負責人後發現,許多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校園裡外國科研人員的打壓,正把他們從美國趕走,而他們的離去將是美國創新領域的巨大損失。幾位接受《自然》雜誌採訪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知道一些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因為感到緊張或不安而離開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愛麗絲表示,就她所知,過去的兩年中該校已經有四位華人研究人員離開了美國,一些人離開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或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攻擊。她認為,「美國正在損害自己的科學事業」。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華人錯失生理醫學獎 但貢獻令人矚目在10月2日上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又一位華人頂尖科學家回國前被捕,華人科學家回國引國內輿論爭議
    7月9日,美國司法部證實,現年57歲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風溼病與免疫學專家鄭頌國教授被捕。一時之間令人震驚,美國對在美華人科學家進行清洗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華人科學家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佐證,美國的行為徹底將自己的遮羞布撤掉,將自己的野蠻和獨裁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世界的眼前。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證實,通過在生命後期再度開啟這一基因,使得大腦能夠自己正確地重新布線,可以逆轉其中一些行為症狀。他們的研究論文發布在2月1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兩天,張益唐的名字在國內數學圈一下子熱了起來。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前天發布消息介紹張益唐,說他1978年進入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