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凝聚態物理的樂園」——紀念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

2021-01-15 中科院物理所

7月23日,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去世,享年79歲。

"表面是凝聚態物理的樂園"

厄爾·沃德·普拉默是材料物理學領域的領先科學家,專注於表面和低維電子行為。他是多個領域中公認的先驅,他在國際上第一個實現了單電子能譜的測量,首次在實驗上觀測並指認出金屬表面態的存在,第一個鑑定並表徵了金屬表面的多極子等離激元激發,第一個實現了對表面電子結構與多體效應的精密測量。凝聚態物理領域目前對低維系統臨界現象的研究大多是受到他在金屬/半導體界面上發現電荷密度波的啟發。他的課題組主頁上有這樣一句話「表面是凝聚態物理的樂園。」

普拉默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研究者和教育家,撰寫了400多篇科學論文,指導了1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在漫長而卓越的職業生涯中,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和榮譽。普拉默是美國物理學會(1981)與美國真空學會(2001)會員,Guggenheim 獎學金獲得者(1981),美國真空學會 the Medard W. Welch Award 獲得者(2001),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4),以及於2017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普拉默教授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定期在許多國家或國際委員會任職,審查現有的科學計劃,確定科學技術的未來方向。普盧默以其對自由和開放的科學理想的執著追求而聞名,他幫助美國和國際合作夥伴建立了許多合作研究和教育項目。在他的幫助下,中科院物理所與路易斯安納大學共同推進了雙學位計劃,並共同出資建立了最先進的材料表面行為探測儀器。

普拉默出生於俄勒岡州的阿斯託裡亞,1962年畢業於 Lewis and Clark College,並取得物理和數學雙學士學位,1967年,在 Thor Rhodin 的指導下於康奈爾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獲得國家研究委員會博士後獎學金,並且一直任職到1973年。在 NIST 工作期間,普拉默是開發單電子光譜團隊的核心成員,該技術使人們首次看到金屬表面原子的電子能級。1973年秋天,他接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的教師職位,在那裡他度過了接下來的19年。在此期間,他升任教授,並擔任賓州大學物質結構研究實驗室主任,同時培訓年輕科學家,繼續拓寬電子光譜技術的應用領域。

1993年,普拉默搬到田納西州,並被聯合任命為田納西大學的傑出物理學教授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在田納西州期間,普拉默繼續教書,指導年輕科學家,並推動研究朝著新的方向發展。他對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先進材料聯合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的構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擔任了該研究所的所長,直至2009年離職。

普拉默於2009年1月來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2017年,他被任命為 Boyd Professor of Physics,並擔任研究與經濟發展副總裁的特別助理。他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改善大學系統的研究基礎設施,明確提出的目標是希望在路易斯安那培養出下一代偉大的科學帶頭人。最近,這項研究幫助建造了新的潔淨室設施,並獲得一臺高端透射電子顯微鏡,使研究人員和學生能夠獲得一流的儀器,能夠操縱功能材料,以追求新技術和探索基礎科學。

做科研到中國去

普拉默獲得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該獎項旨在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表彰其與我國境內科學家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培養人才,為促進中國與外國的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前,普拉默與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直接合作超過15年。

在2000年秋,普拉默就出任中科院物理所國際量子結構中心的首席科學顧問。自2010年起,普拉默領導了一支基於物理所的國際團隊開展科研工作,累計在Science、PNAS、PRL等頂級期刊發表了約30篇文章,培養和帶動了大批青年科研骨幹的成長。

普拉默曾表示「我認為中國進入下一個十年的挑戰是,朝著真正對中國科學家有益的方向發展,而我的想法是應不遺餘力地培養青年一代!」

「中國必須得讓自己的科學發展國際化,這樣才能有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和學者來這裡生存發展」,普拉默說。

普拉默本人曾培養了不少中國學生,他卻不建議他們留在美國,科學研究的未來在中國,「中國科學事業的前景比美國更好,回中國發展更好」。

曾有一位博士生問普拉默,對博士的發展有何建議?

普拉默的回答很簡單:「去中國!」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方忠也曾作為青年學者和普拉默有過深入合作,方忠稱自己受益匪淺,「他(普拉默)親自指導過數十位華裔研究生和博士後,並一直積極推動我國與美國的實質性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主任傑弗裡·布萊克蒙·羅素·B·朗教授說:「這對全球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沃德不僅是一位有長遠眼光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促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領導者。他主張自由地交流思想,以此助力科學發現的蓬勃發展,改善國際關係。沃德在他的研究項目裡從全世界招募頂尖人才,並在他所指導的許多傑出年輕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我的遺產是我塑造的思想;而不是我寫的論文或我獲得的獎勵。」 — 沃德·普拉默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這樣評價普拉默:

普拉默進行了50多年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他在此期間獲得了眾多成就和獎項,但他依然將這些巨大的來自專業的自豪感歸功於其與學生的合作。他指導學生進步並發展成為獨立科學家,看著學生們的成長他會感到非常高興。普拉默離開了許多朋友和同事,他們將懷念普拉默對指導充滿的活力與熱情以及他對開展優秀科學事業的不懈追求。

參考連結:

[1] LSU物理與天文學系普拉默課題組主頁

[2] LSU物理與天文學系普拉默介紹

[3] LSU官網普拉默逝世訃告

[4] 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人

[5] 國際合作獎-由物理所推薦的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

[6]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普拉默:科研的未來在中國

編輯:Kun, xx

相關焦點

  • 凝聚態物理中的開拓者——紀念BCS理論提出者施裡弗
    施裡弗是凝聚態物理中的開拓者,他是一位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物理學家。成對的電子在物理空間上並沒有彼此靠近,而是以一種協調的方式運動,總是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動量。當時還不清楚這些脆弱連接的電子對能否一起創造出一種超導介質,而不被破壞。 然而,幾個月後,施裡弗想出了一種數學方法來定義包含許多成對電子的量子狀態。施裡弗回憶說,1957年1月,他正在紐約的地鐵上,這時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來用數學方法描述超導原子的基態。
  • 文小剛榮獲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1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將2017年Oliver E.
  • 張富春教授回憶安德森:極具創造性的凝聚態物理天才
    安德森十分重視並了解物理實驗,又極具創造性。許多現象或當時不明白的物理本質,他常常是憑直覺猜出來再加以論證的。他是凝聚態物理的天才。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的一代宗師和長期的領軍者,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現代物理的許多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我幾十年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沿著他開創的方向上做一些具體工作。現在他突然離開了,頗有一種天塌的感覺。記得第一次見到安德森,是在1983年3月的美國物理年會上。我當時在美國讀博,做了一個安德森建議的用大N展開法研究磁性雜質的基礎理論問題。
  • 浙江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調劑
    浙江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理論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兩個碩士學位點,在職科研人員25名,其中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學位14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6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人。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文小剛是1981年度CUSPEA(李政道先生倡導的中-美聯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狀元。1981年9月,文小剛領銜的中國科大22名考生通過1981年度CUSPEA,斬獲全國第一、二、三、五名。文小剛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任加拿大滑鐵盧圓周物理研究所牛頓講席教授。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凝聚態物理最高獎
    【財新網】(見習記者 周泰來)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10月11日,美國物理學會授予麻省理工學院(MIT)文小剛教授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高獎巴克萊獎,以表彰他對「拓撲序理論,以及拓撲序在眾多物理系統中的後果」的研究。
  • 多位業內專家: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新聞—科學網
    深耕「固體宇宙」 拓撲物態「領跑」國際
  • 凝聚態物理:尋找自然美學中的真諦
    其中十有八九你會得到同一個答案—— 凝聚態物理學。是的,凝聚態物理學作為現代物理研究中最大的分支,據保守估計,世界上有八成以上的物理學家都來自此研究領域,作為科學家們助手的研究生,也一樣有如此龐大的隊伍。究竟什麼是凝聚態?我們熟知傳統物理將物體分為三態:氣態、液態和固態。
  • 【中國新聞網】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組建一年收穫多項成果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方忠研究員在會議上介紹說,2018年,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取得了「非磁性拓撲材料資料庫的建立」「鐵基超導體中馬約拉納束縛態的發現」和「首輛鈉離子電池低速電動車問世」等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在得知安德森去世的消息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返樸》總編輯文小剛回憶了自己在普林斯頓求學時見到的安德森教授的風採,以及他在學術研究和物理學思想方面對自己的深刻影響,以表達對這位物理學大師的緬懷之情。
  • 凝聚態物理的巨大進步,在狄拉克半金屬中,發現新的奇異拓撲態!
    凝聚態物理的基礎研究,推動了現代電子能力的巨大進步。如電晶體、光纖、發光二極體、磁存儲介質、等離子顯示器、半導體、超導體等,都是凝聚態物理基礎研究誕生的技術清單,可謂令人震驚。在這一領域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繼續探索和發現令人驚訝的新現象,這些現象為未來的技術進步帶來了希望。
  • 中科院院士龔新高做客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11月12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邀請,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龔新高做客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並作了題為「光伏半導體關鍵物理問題的計算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固體所所長孟國文主持。  報告中,龔新高從材料的基本物性到器件的優化的角度闡述了如何對能源材料進行計算設計。
  • 王鼎盛做客固體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4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王鼎盛做客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第十六期「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作了題為「中國的物理論文——兼談科學論文的評價」的報告,從中國物理論文的數量、影響、中國作者的國際合作、兩類科研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較、「高端」刊物上的中國論文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和闡述,並對科學論文評價方式談了自己的觀點。報告會由固體物理所副所長曾雉主持。
  • 凝聚態物理的巨大進步:在狄拉克半金屬中,發現新的奇異拓撲態!
    凝聚態物理的基礎研究,推動了現代電子能力的巨大進步。如電晶體、光纖、發光二極體、磁存儲介質、等離子顯示器、半導體、超導體等,都是凝聚態物理基礎研究誕生的技術清單,可謂令人震驚。在這一領域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繼續探索和發現令人驚訝的新現象,這些現象為未來的技術進步帶來了希望。這一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涉及拓撲學,即一種描述表面狀態的數學框架,即使材料因拉伸或扭曲而變形,表面狀態也保持穩定。
  • 凝聚態物理的鼻祖安德森,生前曾力挺楊振寧,反對中國建立對撞機
    人們稱他為「凝聚態物理學教父」「鼻祖」。人們誇讚說他的物理直覺前無古人,他的理論模型美感度極佳,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凝聚態物理。他大量地研究了關於凝態物理的很多問題,並首次發現局部化概念。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去到劍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
  • 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
    原標題: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本版特約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就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向讀者做一些解讀。因為在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裡茲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三位獲獎物理學家都是長期在美國工作的英國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讀本科。索利斯生於193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博士學位,是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
  • 安德森教授紀念會上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撰文|戴希(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7月23日凌晨,我在線參加了ICAM年會上的紀念菲爾·安德森教授(Philip Warren Anderson,1923.12.13-2020.3.29)的專場研討會,來自喬治亞理工的Andrew
  • 邢定鈺:凝聚態物理的追夢人
    邢定鈺教授長期從事凝聚態理論、統計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考,邢定鈺重回南京大學,開始了系統的理論物理學習和研究。那時的他,幾乎每天學習12個小時以上,圖書館裡、路燈下、操場邊,到處都留下了他苦讀的身影。1981年底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邢定鈺選擇了留校任教。
  • 理論物理大獎狄拉克獎揭曉,MIT教授文小剛等三人獲獎
    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此前兩位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李雅達(祖籍香港,2005年獲獎)和史丹福大學物理學家張首晟(祖籍江蘇,2012年)。
  • 這麼美妙的思想竟來源於凝聚態物理?
    凝聚態以量子理論為基礎,在量子場論建立之後,理論物理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和凝聚態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公眾的眼光大多數投向傳統的、以還原論思想為指導的高能粒子物理,以為那才是物理的正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