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堅持研究所的牽引作用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目前,我國採用催化裂化技術加工石油的能力已達到年產1.2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副產幹氣500萬噸,其中含乙烯70萬~90萬噸。

上世紀80年代,如何有效利用原油加工所產生的副產品幹氣,還是一道擺在石化行業和科研人員面前的待解課題。到如今,幹氣制乙苯連續開發了五代成套技術,在石化企業得到廣泛應用,已成功轉讓20餘家企業,形成年產乙苯規模超過100萬噸,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大連化物所打造的以技術為龍頭的開發體系,特別重視並加強與石油化工企業的合作與協調。「即便是工業中試或側線,也都努力實現研究所在整個項目上的推動和引領作用。」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骨頭專揀硬的啃

我國原油加工主要採用催化裂化技術,每年產生的副產品幹氣近200萬噸。以往由於沒有合適的技術將幹氣轉化成化工產品,這一寶貴資源都通過火炬白白地被燒掉,俗稱「點天燈」。

1986年,中國石化總公司提出了開發利用幹氣資源的研究課題。承接這一課題的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應用組。

此時,在苯與稀乙烯烷基化制乙苯方面,國內外大多採用美國UOP等公司的技術。即將催化裂化幹氣經脫水、脫硫處理後,利用冷凍法將乙烯中的丙烯除去,然後進行烷基化反應。

由於增加了氣體淨化處理裝置,使得處理過程的投資佔總成本的60%。「本來是要變廢為寶,如果加工過程太苛刻、太長,其經濟性就不足。」劉中民說。

於是,大連化物所科研人員通過詳細論證,大膽地提出催化裂化幹氣不經任何處理,直接進行烷基化的技術路線。實現這一技術路線是難度非常之大的「硬骨頭」。

由於原料氣中含有水和硫化氫,烷基化反應所需溫度在400℃左右。這就要求所開發的催化劑在具備高活性的同時,還必須具備很強的抗硫化氫性能和很高的水熱穩定性能,因此開發新型催化劑成為核心問題。

「科研人員非常辛苦,尤其是研究適用於幹氣制乙苯的新型催化劑,以及催化劑放大等問題,經過了多次反覆。」回憶起研發過程,劉中民如是說。

「科學院比較靈活,功底紮實,能說得清楚的項目需求,研究人員都能做成。後來試驗的結果和早期設想基本一致。」在研發進程上,課題進展卻非常順利。

在新型催化劑3884誕生之後,1993年第一代幹氣制乙苯技術在撫順石油二廠3萬噸/年規模工業試驗裝置上成功投產,生產出了純度為99.6%的乙苯。

催化裂化幹氣中稀乙烯與苯烷基化催化劑和工藝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充分利用催化裂化幹氣中的乙烯資源,為緩解國內苯乙烯供需矛盾作出了重要貢獻。

持續創新服務產業

由於在項目論證階段就在討論有沒有可能實現新的突破,技術路線的設定也比國外的要好,再加上項目需求來自於生產實際,這為後續的成果轉化奠定了基礎。

「第一代技術成功後,在石化行業影響很大。幾十年來石化領域創新不多,中石化從領導到公司高度關注幹氣制乙苯技術,因此技術成果落地轉化進程很快。」劉中民說。

1996年,在林源煉油廠建設第二套3萬噸/年的催化裂化幹氣制乙苯裝置,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的業績;1999年,又有大連石化公司10萬噸/年乙苯裝置成功投產。

上述3套共16萬噸/年乙苯生產裝置,每年產值為6.4億~7.2億元,利稅達1億元。2001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南京煉油廠又分別建成12萬噸和6萬噸規模的乙苯生產裝置。

但第一代催化裂化幹氣制乙苯技術的先進性僅保持了2年時間,美國UOP等公司又陸續開發出了更先進的苯和純乙烯烷基化法新技術。面對挑戰,大連化物所科研人員把降低乙苯產品中二甲苯的含量和生產能耗、提高催化劑和工藝水平作為技術開發的關鍵突破點和創新點。

烴化反應和反烴化反應分開的第二代技術於1999年在大連投產,二甲苯含量由3000ppm降到2000ppm,滿足了通用聚苯乙烯的質量要求。

在保持第二代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大連化物所又推出了氣相烴化與液相反烴化優化組合的第三代技術。通過開發新型的液相反烴化催化劑,提高了催化劑活性,反應溫度從430℃降到了230℃,催化劑單程壽命延長了10倍,大大降低了生產過程的能耗,也降低了成本。

很快,第三代技術轉讓到撫順、錦西、錦州、林源、大慶、海南、華北等多家石化企業,這些企業投產後,乙苯年產量可達到66萬噸,年銷售額將近70億元。

為保持幹氣制乙苯技術具有更高、更強的競爭力和創新性,大連化物所在第三代技術基礎上,繼續開發了「反應—分離一體化」的催化蒸餾第四代技術以及「幹氣和苯變相催化分離制乙苯」的第五代技術。

在此過程中,大連化物所形成了技術開發—推廣—再開發—再推廣的良性循環,積極探索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模式,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機制上有所創新,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幹氣制乙苯的技術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形成。

優勢互補加速成果轉化

撫順石油二廠是幹氣制乙苯項目的第一個轉化工廠。至今,劉中民仍記得該工廠研究院的老工程師張淑榮、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工程師董世達這樣一些名字。

「在研究所實現技術突破之後及時引入外部力量,這是成果快速轉化的關鍵。」劉中民說。

劉中民表示,光有實驗室概念不夠,要經過中間原理性放大,才能把技術變成真正的生產力。這些經驗研究人員沒有,工廠也不多,而設計院是專業的,他們利用原有的技術積累和經驗,就能針對創新的化學反應設計出專業的反應器。

「這樣節省時間,並能提高轉化效率。研究所、工廠、設計院各有專長,各有分工,優勢互補。」劉中民說。這種模式至今仍被大連化物所的成果轉化所沿用,技術一兩年就轉化到生產一線的案例也並不罕見。

強調研究所在項目上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積極培育與企業的良好的技術合作關係,注意規範長遠與當前的利益機制,為技術的持續開發和不斷發展鋪就了一條平坦的道路。這是催化裂化幹氣制乙苯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大連化物所總結出的技術開發的創新模式。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2-08-25 B3 轉化)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60年來,該所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發揮我國海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作用,以「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己任,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為國家經略南海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形成了鮮明的辦所特色,是我國「南海精神」的主要科技創新貢獻者。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尤睿(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研究員、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副總指揮)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發揮科普權威的作用,與時俱進,對新興的科技及時科普,對偽科學及時批駁釐清真相。同時發揮好權威性、趣味性、時效性優勢,越辦越好、越辦越受讀者歡迎。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放電等離子體對蛋白質輻射作用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青帶領的小組在蛋白質輻射作用機理及光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等離子體過程與聚合物》雜誌。  據了解,輻射分為電磁和粒子輻射,輻射技術在癌症治療、農作物與微生物育種等生物、醫學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要積極促進作者、讀者與編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學術性、學理性、政治性、思想性相統一,從而形成學術性報刊自身特色。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
  • 【中國科學報】高端圖像傳感器裡的「中國名片」
    2012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通過從歐洲引進CMOS研發團隊,成立長春長光辰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辰芯)。  12月22日,長光辰芯總經理王欣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長光辰芯在成立的8年時間裡,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已經在科學、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科星獎」評選獎勵工作,堅持創新為民的原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評選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嚴格遵循評獎規定,切實體現公正性、廣泛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堅持突出精品質量的原則。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以往研究表明,種子休眠受多種植物激素調節,除廣泛報導的脫落酸和赤黴素外,乙烯也在種子休眠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對其分子機制知之較少。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圖位克隆技術證實,擬南芥的一個種子休眠突變體rdo3是由乙烯受體ETR1突變功能缺失引起的。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本報今起開設「國之重器中的中科院力量」欄目,從若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項目切入,展現中國科學院在國之重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擔當精神。  10909米!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 【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其宗旨在於提升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發展「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使其成為國家在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方面的骨幹和中堅力量,對領域或地區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 【中國科學報】科技+文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帶你尋找答案。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數字家庭服務解決方案與系統集成技術研究、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支撐體系、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  這些任務看上去各不相關且紛繁複雜,卻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一三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服務新業態的智能物聯與媒體服務技術」的題中之義。
  • 【中國科學報】極紫外區的「中國神光」
    1月15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在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這個總長100米的大裝置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產生140萬億個光子,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基因 2014-11-2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王綱研究組此前的研究表明,中介體複合物亞基MED23參與脂肪細胞分化過程, 並且在脂肪和平滑肌分化過程中起到「雙向分子開關」的調控作用。這些結果提示,MED23可能參與代謝的調節與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  此次研究人員建立了肝臟MED23特異敲除的小鼠,並證明了中介體複合物的MED23亞基在肝臟糖脂代謝調控和Ⅱ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2018-11-26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于洋 這個策略具有如下優點:(1)納米顆粒由如下成分構成:食源性藍靛果中提取的天然花青素、體內本身含有內源性鐵以及聚穀氨酸衍生物,可以保證該納米顆粒體內應用的安全性;(2)該納米顆粒具有光聲和磁共振雙模成像功能,且在此指導下,可實現精準的光熱治療;(3)該納米顆粒在DFO作用下,具有動態解組裝能力。  陳學思表示,該工作為納米醫學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綜合解決方案。
  • [中國科學報]扼住火災的「咽喉」
    國家「973」計劃項目「城市高層建築重大火災防控關鍵基礎問題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實驗室教授孫金華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自驗收之後,實驗室用了僅7年的時間便超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建築與火災實驗室(現NIST工程實驗室),自2002年以來連續11年保持國際火災科學領域SCI論文數的第一名。
  • 【中國科學報】尋找認識溫室氣體效應的「鑰匙」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於際民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