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2020-12-05 澎湃新聞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2020-12-0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成功分離 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新華網

2

我國科學家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與擴展上取得新進展

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課題組與合作者及本源量子計算公司等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在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的基礎上,開發新型譜學方法系統表徵了兩量子比特間耦合模式的演化。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產綜合性旗艦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半導體量子點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是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載體之一。隨著半導體量子計算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半導體量子比特的性能大幅提升,單比特和兩比特邏輯門操控保真度達到容錯量子計算閾值,如何實現多量子比特的擴展與集成已成為該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科技日報》

3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 《自然·通訊》期刊官網截圖

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們也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而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科技日報》

4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優勢明顯,建議加快新一代催化劑推廣應用,並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經濟日報》

5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於11月27日12時許順利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滿負荷試驗是燃氣輪機研發環節最關鍵的驗證節點,也是電站長期運行前的最後一項性能試驗。此次滿負荷試驗圓滿成功,標誌著東方電氣集團已完整掌握燃氣輪機自主設計、製造、試驗全過程能力,我國自主燃機產業實現重要跨越。

——新華網

6

飛蛾翅膀竟是天然隱形聲學超材料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了飛蛾翅膀的精確構造,正是這種構造使該物種能夠逃脫6500萬年前的「進化軍備競賽」中最麻煩的捕食者。

布裡斯託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小組使用包括機載橫截面成像、聲學力學和折光儀在內的一系列分析技術,發現蛾翼上非常薄的鱗片層已經演化出非凡的超聲吸收特性,從而為躲避蝙蝠的回聲探測提供了隱形的聲學偽裝。

——《科技日報》

本文來源:今日科協

統籌策劃:文成鋒(微信13673365366)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科技日報》3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科技日報》4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
    ——《科技日報》 3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 《自然·通訊》期刊官網截圖 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在此背景下,圍繞非石油資源(如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生產烯烴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研攻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擔任鑑定委員會主任。
  • 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總承包的世界最先進甲醇制烯烴二代裝置在陝西...
    陝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180萬噸/年甲醇項目(企業供圖)  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傳來佳音——記者昨日從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獲悉,近日,由該公司總承包的全球首套DMTO-II(第二代甲醇制烯烴技術
  • 罕見雙黑洞吞噬恆星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中國日報11月29日電(記者 朱立新)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舒新文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本報訊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舒新文研究小組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一個銀河系外星系中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
  • 如何用更少的甲醇生產出更多烯烴?
    神華寧煤在全球享有魯奇MTP技術15%的專利許可權益,通過技術自主創新實現了MTP催化劑的國產化開發與工業應用,現已開發出MTP工藝第二代低成本高性能多級孔道ZSM-5分子篩催化劑。通過增加裂解單元,可將乙烯、丙烯收率由80%提高到85%左右,使1t輕質烯烴的甲醇單耗由3t降低到2.6~2.7t,雙烯收率較DMTO工藝提高10%。  該工藝C4+轉化反應和甲醇轉化反應使用同一催化劑,甲醇轉化和C4+轉化系統均採用流化床工藝,實現了甲醇轉化和C4+轉化系統相互耦合。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鑑定會現場6月26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II)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DMTO-II技術是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在大連化物所中試成果基礎上,與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在陝西省華縣陝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烴試驗基地進行了每天甲醇處理量50噸的工業性試驗。試驗裝置從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共進行了二個階段試驗,累計完成800多小時的運行試驗。
  • 我科學家發現 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
  • 我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甲醇合成塔採購合同籤訂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甲醇合成塔採購合同籤訂 166次閱讀 作者:馬婧妤   來源:新華社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趙永新、呂騫、王夢曉、楊穆龍)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在一個河外星系中觀測到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黑洞潮汐撕裂併吞噬恆星的藝術圖。
  • 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
    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時間:2020-11-30 00:0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黑洞吞噬恆星 100光年內都可聽到慘叫 據安徽日報報導 記者11月28日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現象,被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了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安師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黑洞一直是天文學界研究的熱點,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被授予了研究黑洞奇點理論的英國科學家彭羅斯,而蕪湖市高校的科研人員也在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日前,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帶領的團隊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據了解,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