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邵路團隊《Materials Today》:高效、低能耗納濾膜

2020-12-05 網易新聞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邵路團隊天然綠色材料(葡萄糖,PDA和Zr-MOF)結合使用,克服了大多數天然材料成膜後具有低化學穩定性和低分離性能問題,成功製備出了高效、低能耗的納濾膜

天然材料

圖1 超薄複合膜的選擇層(PDA、glucose和MOF)和多孔基質,選擇層厚度214nm

他們利用聚多巴胺粘附作用,並利用自然界分布最廣且最為重要的單糖葡萄糖作為多羥基醛協同界面反應構築葡萄糖/TMC/PDA/MOF納米材料一體化「綠色」選擇層,其中MOF材料中的金屬離子通過有機連接劑分子結合在一起在選擇層上形成高度多孔的結構。

研究者加入一種金屬有機框架(MOF)多孔材料,由於其特殊的孔隙率,極大地增強了液體在選擇層的滲透。

圖2 (a)Uio-66和Uio-66-NH2的化學結構(b)葡萄糖與UiO-66-NH2 MOF分子動力學模擬圖

葡萄糖優先與UiO-66-NH 2的-NH 2相互作用形成三個氫鍵,通過葡萄糖與TMC和PDA之間形成共價鍵使複合膜具有非凡的穩定性同時利用葡萄糖分子改善分離層的親水性和調節表面電荷並提高分離性能。特殊界面反應形成的超薄納米複合選擇層可快速、高效、低壓(低能耗)地分離水體和有機溶劑體系中的汙染物。

圖3(a)PDA-glucose, PDA-glucose/UiO-66, PDA-glucose/UiO-66-NH2複合膜乙醇和丙酮滲透通量及RB截留率(藍色空心圓圈待料乙醇,紅色空心圓圈代表丙酮), (b) ) PDA-glucose, PDA-glucose/UiO-66, PDA-glucose/UiO-66-NH2複合膜滲透通量及鹽截留率

研究者還展示出較長時間的運行穩定性。該研究的意義在於為先進膜材料開發及其在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建立了新的設計平臺,大力推動自然資源在「綠色」分離膜構築上的前瞻性探索。 該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媒體關注並刊發特別追蹤報導。

參考文獻

Zhang, Y., Cheng, X., Jiang, X., Urban, J. J., Lau, C. H., Liu, S., & Shao, L., Robust natural nanocomposites realizing unprecedented ultrafast precise molecular separations. Materials Today, 2020 DOI:10.1016/j.mattod.2020.02.002

全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0389

報導連結:

https://www.materialstoday.com/polymers-soft-materials/news/naturally-inspired-green-membranes-clean-up/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成果《Materials Today》系列刊物發表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馮晶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Achievinganexcellentthermoelectricperformanceinnanostructuredcoppersulfidebulkviaafastdopingstrategy被《Materialstodayphysics》發表。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近日,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北京林業大學袁同琦教授、北京理工大學黃佳琦研究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Maria-Magdalena Titirici合作,受邀在Materials Today Nano上發表了題為 「A review of naturally derive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 納濾膜技術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現狀
    1 納濾膜(NF)的定義與分離機理納濾膜(NF)早期被稱為「低壓反滲透膜」或「疏鬆反滲透膜
  • 納濾膜的結構以及原理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納濾膜原理及現代工業應用納濾膜的定義透過物大小在1-10nm,膜表面分離層可能擁有納米級(10nm以下)的孔結構,故習慣上稱之為"納濾膜"又叫 "納米膜"、"納米管"。納濾膜工作原理納濾是在壓力差推動力作用下,鹽及小分子物質透過納濾膜,而截留大分子物質的一種液液分離方法,又稱低壓反滲透。納濾膜截留分子量範圍為200-1000MWCO,介於超濾和反滲透之間,主要應用於溶液中大分子物質的濃縮和純化。納濾膜概述1. 納濾系統多採用錯流過濾的方式。
  • 鍾雲波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在Materials Today發表
    近期,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鍾雲波教授領導的「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超常冶金與製備」研究團隊,關於提升高強超細晶共晶高熵合金應變硬化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以「Multistage work hardening assisted by multi-type twin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 2019黑龍江哈工大生命中心李明暉實驗室技術員招聘公告
    二、崗位要求1.生物類碩士畢業生;2.熟練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學習能力強;3.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4.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三、崗位職責與福利待遇參與協助完成實驗室科研任務,待遇按國家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相關政策制度執行。具體待遇面議。
  • 納濾膜元件與反滲透膜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納濾膜元件與反滲透膜二者都是淨水器的核心部件,具有去除水質雜質,過濾水的作用,納濾膜元件與反滲透膜的區別有哪些?納濾膜元件膜可以顯著提高飲用水的水質,減少細菌數量和有機物的濃度。由於納濾膜元件對單價離子和小分子的脫除率低,過程滲透壓較小。所以在相同條件下,納濾與反滲透相比可節能15%左右。納濾技術當中的膜孔徑範圍介於反滲透膜和超濾膜之間,其對二價和多價離了及分子量在200~1000之間的有機物有較高的脫除性能,而對單價離子和小分子的脫除率則較低。而且,與反滲透過程相比,納濾過程的操作壓力更低。
  • 納濾膜在水處理行業中的應用,塗山環保
    (1) 納濾膜定義 到目前為止,對納濾膜的準確定義、機制、特徵等的認識還遠遠不充分。學術界比較統一的解釋納濾膜的定義包括以下七個方面:① 納濾膜介於反滲透和超濾膜之間,其膜表面分離皮層可能具有納米級微孔結構。
  • 人物傳記-宋史·程之邵傳
    程之邵,字懿叔,眉州眉山人。曾祖仁霸,治獄有陰德。之邵以父蔭為新繁主簿。 熙寧更募役法,常平使者欲概州縣民力,以羨乏相補。 熊本察訪蜀道歸,語諸朝曰:「役法初行,成都路為最詳,之邵力也。」詔召見,成都守趙抃奏留之。入為三司磨勘官,得隱匿數十萬緡。從副使蹇周輔計度江、嶺鹽,還,除廣東轉運判官。 元祐初,提舉利、梓路常平,周輔得罪,亦罷知祥符縣。俄知泗州,為夔路轉運判官。夔守強狠不奉法,劾正其罪。
  • 納濾膜技術研究獲突破 膜孔徑還能再變小
    清華大學教授、賽諾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曉琳對膜技術研究有很深的情感,他做納濾膜已經做了25年,在東京大學時發表的論文也是關於納濾的研究。在"2015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王曉琳帶著自己最新的研究「熱致相分離法中空纖維薄層納米複合納濾膜」同與會者進行了分享。
  • 哈工大(威海)張瑛潔教授團隊在超親水膜製備領域取得最新進展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學院碩士生孫澤坤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海洋學院青年教師程喜全博士、張瑛潔教授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學院邵路教授為該文章通訊作者。聚丙烯腈超濾膜分離性能和耐汙染性能:(A)水包油乳液分離性能; (B)循環分離性能;(C)歸一化通量:橙色柱代表通量下降率;藍色柱代表通量恢復率,紅色柱代表可逆結垢率為進一步提升對水包油型乳液的分離能力,該研究團隊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了具有非對稱結構的超親水多層次納米纖維膜,該論文以
  • 鄭州大學張亞濤教授課題組《JMCA》:具有納米尺度「根狀」結構的水淨化納濾膜
    傳統納濾膜的性能受到滲透性和選擇性之間平衡關係的限制,為了突破這一瓶頸,通過控制界面反應條件來設計褶皺紋理結構納濾膜。表面形態對納濾膜的性能有顯著影響,粗糙的表面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透水區域,從而使膜具有更強的滲透能力。然而,由於界面聚合反應具有自抑制性,膜製備過程中的精確表面形態控制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哈工大(深圳)舉行 2019 國際 STEM 教育深圳峰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近日,2019 國際 STEM 教育深圳峰會暨全國著名中學校長論壇在哈工大(深圳)舉行。峰會上,哈工大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籤署戰略框架協議,雙方將根據協議聯合組建哈工大 - 密西根中國 STEM 研究中心,這是國內外高校首次以 STEM 教育為主題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
  • 哈工大(深圳)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
    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水-能源-碳關聯領域取得新進展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深圳)教授任南琪領銜的城市水安全智慧管控團隊核心成員,哈工大(深圳)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路璐教授在水-能源-碳關聯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於9月21日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於Cell旗下能源旗艦子刊
  • 華中農業大學在低能耗碳捕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晏水平教授團隊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題為「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of waste heat recovery enhancement using multi-channel ceramic membrane
  • 哈工大首次實現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俱懷逸興壯思飛——哈工大與中國航天60年
    研究團隊合理地平衡了機械臂電機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之間的矛盾,力求做到儘量減少每一克質量同時保證其具有高的機械強度與可靠性。作為哈工大自主研製的機械臂關節用永磁無刷電機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的特點,特殊的結構使機械臂關節結構更加合理。同時,電機技術還協助解決了月球車行走平穩的問題。
  • 天大姜忠義教授JACS:氣-固界面聚合COFs膜與高效分子分離
    自下而上一步法成膜則為簡便、高效製備COFs膜提供了可能。但在常規液-液界面聚合中,液相單體分子擴散速率慢,聚合結晶過程耗時長達72小時。通過升高聚合溫度縮短COFs合成時間會造成液-液界面擾動,易致膜缺陷。同時,由於兩相單體反應速率較低,界面聚合過程中,具有一定水溶性的油性單體易從油相擴散至水相,兩相單體反應無法限定在界面處以製備超薄COFs膜。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最早於1992年在哈工大開展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並長期致力於智能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與杜善義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專著,且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冷勁松教授於2017年獲國際複合材料學會世界學者獎,2018當選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納濾膜與ro反滲透膜哪個孔徑小,很多人都不了解
    很多人對納濾膜與ro反滲透膜的了解是越來越多,雖然有共性,但是它們也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孔徑。相信很多人會問納濾膜與ro反滲透膜哪個孔徑小呢?接下來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大家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