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威海)張瑛潔教授團隊在超親水膜製備領域取得最新進展

2020-09-20 高分子科學前沿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汙水與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的水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分離膜技術的出現為解決水汙染問題及水資源再利用提供新的可能。然而,膜汙染導致膜分離性能下降,增加了處理成本。針對傳統超濾/微濾膜汙染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張瑛潔教授課題組採用聚醚胺(PEA)、聚乙二醇縮水甘油醚(PEGDGE)及γ-(2.3環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矽烷(GPTMS)等活性添加劑,利用表面偏析過程,在鹼溶液中相轉化一步構築具有超親水結構的改性聚丙烯腈超濾/微濾膜。研究表明,活性添加劑在相轉化過程中可有效調節分離膜孔徑,並且發生交聯反應,在膜表面及膜孔中引入大量親水基團(-CH2-O-CH2-、-COOH、-Si-OH),從而賦予改性膜優異的親水性,滲透性及抗蛋白/油滴吸附性。相比未改性聚丙烯腈超濾膜,改性膜的滲透通量提升120%,對BSA截留性能不變,通量恢復率高達95%以上(圖2&圖3)。相比未改性的聚丙烯腈微濾膜,該種膜對正辛烷乳液的滲透性能提升30%,同時對該種乳液去除率略有上升(99.8%),通量恢復率可達93%以上(圖4)。該工作發表於膜分離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 Membr. Sci., 2020, 608, 118191)。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學院碩士生孫澤坤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海洋學院青年教師程喜全博士、張瑛潔教授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學院邵路教授為該文章通訊作者。

圖1. 親水性交聯網絡功能化聚丙烯腈膜的水修復過程

圖2. 聚丙烯腈超濾膜的(A)孔徑分布,(B)水接觸角,(C)水吸附、BSA吸附和

(D)BSA溶液分離性能

圖3. 聚丙烯腈超濾膜耐汙性能。(A)循環分離性能,(B)歸一化通量,橙色柱代表通量下降率,藍色柱代表通量恢復率,紅色柱代表可逆結垢率

圖4. 聚丙烯腈超濾膜分離性能和耐汙染性能:(A)水包油乳液分離性能; (B)循環分離性能;(C)歸一化通量:橙色柱代表通量下降率;藍色柱代表通量恢復率,紅色柱代表可逆結垢率

為進一步提升對水包油型乳液的分離能力,該研究團隊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了具有非對稱結構的超親水多層次納米纖維膜,該論文以「Construction of superhydrophilic hierarchical polyacrylonitrile nanofiber membranes by in situ asymmetry engineering for unprecedently ultrafast oil–water emulsion separation」 為題,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並被選為封面文章(J. Mater. Chem A, 2020,2020,8, 16933-16942)。

該研究利用上述親水性添加劑原位添加到靜電紡絲溶液中,並在高溫下形成親水交聯網絡,納米纖維膜製備過程如圖5所示。研究發現隨著交聯網絡的引入,纖維直徑逐漸由150±5nm (PAN) 增加到365±5nm (PAN-PPG),進而實現納米纖維膜孔徑的精細調節,平均孔徑提升了60% (1.17μm),有助於乳液的快速滲透。此外,通過設計不對稱纖維結構 (PAN-PPG-AS) 進一步降低油水分離過程中傳質阻力 (圖6)。

圖5. 具有親水交聯網絡功能化選擇層的不對稱聚丙烯腈複合納米纖維膜用於油水分離過程

圖6. (a)PAN,(b)PAN-H(c)PAN-PP(d)PAN-PPG膜表面微觀形貌, (e-f) 所有膜孔徑分布, PAN-PPG-AS膜(g)選擇層, (h)截面和(i)支撐層微觀形貌

該種非對稱納米纖維膜展現出優異的親水性能,2μL水滴在0.3s內迅速鋪展,同時具有優異的水下超疏油特性 (155±1°) (圖7 a-b)。由於具有獨特的孔徑結構與親水性,該種納米纖維膜對正辛烷乳液和甲苯乳液的滲透性達到22206 L·m-2·h-1·bar-1和29840 L·m-2·h-1·bar-1,對乳液的去除效率高達99.2%,可有效去除粒徑大於68nm油滴。此外,該種膜展現出極低的油滴粘附性與優異的耐汙染特性,通量恢復率達到98.8±1%,不可逆汙染率僅佔1.6±1%(圖8 c-d)。

圖7. 膜表面潤溼性研究,(a)膜表面實時動態接觸角, (b)PAN, PAN-H, PAN-PPG-AS膜水下油接觸角

圖8. 納米纖維膜分離性能及耐汙染性能研究, (a) 油水分離性能, (b) 油水分離過程, (c)納米纖維膜循環油水分離性能測試,(d) 第一個循環中的不可逆汙染率及通量恢復率

該工作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青年教師程喜全博士和碩士生孫澤坤共同完成,程喜全博士為第一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張瑛潔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馬軍院士、邵路教授為該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05067, 21878062),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2018YFC040800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ZR2018BEM031),國家區域創新基金(2017QYCX09),中國博士後基金(2018M640295)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TA03011B

https://doi.org/10.1016/j.memsci.2020.118191

導師介紹:

張瑛潔教授連結:

http://yjsc.hitwh.edu.cn/2017/0519/c1096a41260/page.htm

青年教師程喜全博士連結:

http://homepage.hit.edu.cn/chengxiquan

邵路教授連結:

http://homepage.hit.edu.cn/shaol 或

https://publons.com/researcher/1307969/lu-shao/publications/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哈工大報訊(威海/供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泰山學者項目支持下,我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幾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但是,目前二維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化學氣相沉積法成本高、產量低,液相法很難獲得大尺寸的二維納米片,且後續需要繁瑣的純化處理。此外,上述方法大多局限於層狀二維材料的合成。
  • 哈工大在鈣鈦礦光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楊玉林教授與範瑞清教授帶領的光電功能材料團隊在鈣鈦礦光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科研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2.275),並選為「Hot Paper」。
  • 哈工大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高雲智教授為文章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李燦為第一作者,本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rant No. 21433003)支持。
  • 哈工大(威海)海洋工程學院院長錢宏亮教授專訪:倚海創業 向海圖強
    海洋工程學院院長錢宏亮教授:建設海洋強國包括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可以說這些均離不開海洋工程領域的技術和人才。近年來,山東省提出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海洋強省行動方案,威海大力實施海洋強市戰略,制定了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這些也都需要高校提供成果技術支持和人才智力支撐。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電磁屏蔽以及高效催化等領域擁有極大的應用潛力。目前,石墨烯氣凝膠的一個顯著缺點是柔韌性較差,彎曲時易破裂,嚴重製約了該材料的應用領域。近期,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張建明教授團隊基於氣泡模板法,將天然膠乳粒子成功地複合到了氣凝膠的孔壁中,形成了仿玫瑰花表面的石墨烯孔壁結構,顯著增加了材料的韌性,同時維持了超低的密度(4.6 mg cm-3)。
  • 哈工大數學研究院在非交換分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張超/文)近年來,哈工大數學研究院非交換分析團隊在量子環面上的函數空間、量子微分以及量子信息交叉等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非交換分析是近年來泛函分析新興的一個分支領域,包含算子空間、量子概率以及非交換調和分析等研究方向。同時,它與基礎數學領域中的算子代數、經典調和分析及量子信息、量子場論等有著深刻聯繫,是一個極具生命力的交叉研究方向。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基於其響應刺激的特性,可以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柔性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領域。智能材料最新的研究趨勢顛覆了原有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應用於人機互動、生物醫學,改善人們的醫療健康水平(Science Robotics, 4(2019)eaax7329)。同時,將智能材料與計算機學科交叉研究,以程序控制材料的特性響應機制,從而製備可調節、可編程、可重構的智能材料,進一步推動社會科技的發展。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哈工大:水系鹼性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燕在水系鹼性電池循環穩定性和自癒合特性上取得重大進展。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哈工大(深圳)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
    路璐教授在Cell子刊《Joule》上發表論文:水-能源-碳關聯領域取得新進展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深圳)教授任南琪領銜的城市水安全智慧管控團隊核心成員,哈工大(深圳)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路璐教授在水-能源-碳關聯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於9月21日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於Cell旗下能源旗艦子刊
  • 哈工大《Angew》: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高雲智教授為文章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李燦為第一作者,本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rant No. 21433003)支持。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中國學者「吹」出二維材料製備新方法
    圖為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哈工大提供)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記者 史軼夫)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藝術「吹糖人」,如今在科研領域得到「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18日發布消息,該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同時,該研究得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寧守從博士、臺灣同步輻射中心詹丁山博士團隊、以及湖南大學潘安練教授和段輝高教授團隊的支持。譚勇文教授團隊同時還在二維材料/金屬複合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NRR)合成氨是一種節能環保的工藝。
  • 肖淑敏教授團隊在結構色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創新研究利用折射率匹配層與單晶矽超表面相結合,實現了結構色5項參數的一體化突破,這一進展有望為結構色在動態顯示、光學安全和信息存儲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帶來新途徑。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生楊文宏為第一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肖淑敏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Din-Ping Tsa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據了解,顏色起源於自然界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在人類的世界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顏料和染料,通過吸收特定光的特性產生可見光範圍內的不同顏色,但這樣的顏色通常色彩鮮豔度低,色域面積小,並且空間解析度低。
  • 我校研究組在光波段左手超材料製備方法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應用物理系趙曉鵬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在光波段左手超材料製備方法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結果於近日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8, 18, 3523-3528,IF: 7.496)發表。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浙江師大胡勇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階段進展
    近日,浙師大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胡勇教授團隊在超級電容器領域取得了重要階段進展,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