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團隊最新論文:發現YTHDF蛋白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5月25日,《自然—化學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大學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m6A修飾結合蛋白YTHDF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

RNA-蛋白質(RNP)顆粒是無膜的細胞器,在表觀遺傳和轉錄後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應力顆粒(SG)是RNP顆粒,在各種細胞應激條件下組裝,例如氧化、滲透壓或熱激脅迫等情況,並調節信使RNA(mRNA)翻譯和降解。

SG的動態缺陷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

RNA與RNA相互作用蛋白是SG的重要組成部分。

N6-甲基腺苷(m6A)是最豐富的mRNA修飾,而YTHDF1-3是三種主要的m6A結合蛋白。

這兩者都在SG中被發現,並且與某些SG組分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但是,一些關鍵的SG組分,包括SG核心蛋白G3BP1/2及其結合伴侶,優先結合未修飾的RNA,而不是m6A修飾的RNA。

因此,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是:是否m6A修飾的RNA以及m6A結合蛋白在SG形成中起作用。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m6A修飾的mRNA富集在SG中,並且結合m6A的YTHDF蛋白對於SG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圖1. 在氧化應激下,m6A修飾的mRNA在U2OS細胞的應激顆粒中富集。

進而,研究人員證明,YTHDF1/3的敲低能夠抑制SG的形成以及SG中mRNA的招募。

此外,位於YTHDF蛋白N端的固有無序區域以及C端的m6A結合域(YTH)對SG的形成很重要。

圖2. N端固有無序區域以及C端YTH結構域在YTHDF促進SG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利用超解析度成像,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出YTHDF蛋白似乎處於超飽和狀態,因此成簇聚集在SG核心簇的外圍或交界處,並可能通過減少活化能壘和臨界尺寸來促進SG的形成。

因此,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m6A修飾結合蛋白YTHDF在調控SG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生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0-0524-y

相關焦點

  • 方燕姍/劉聰組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
    在疾病狀態下,TDP-43在胞漿中形成異常蛋白聚集被認為與ALS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近期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LPS)介導了無膜、液滴狀的應激顆粒的生成,而其異常相變被認為是導致胞漿形成TDP-43蛋白聚集並引發ALS的關鍵致病機制之一。
  • Cell | 應激顆粒中多樣的蛋白相互作用
    周我分享的文章是最新發表在Cell上的文章「Context-Dependentand Disease-Specific Diversity
  • 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就像人一樣,細胞也會遭受應激。突然的氧氣下降、過熱或毒素都會引發一連串的分子變化,導致細胞停止生長,產生應激保護因子,並形成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蛋白和RNA分子擠在一起而形成的無膜細胞器。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在疾病狀態下,TDP-43在胞漿中形成異常蛋白聚集被認為與ALS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近期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LPS)介導了無膜、液滴狀的應激顆粒的生成,而其異常相變被認為是導致胞漿形成TDP-43蛋白聚集並引發ALS的關鍵致病機制之一。細胞應激時部分TDP-43蛋白被招募到胞漿中參與應激顆粒的組裝,但絕大部分的TDP-43依然駐留在細胞核內。
  • 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就像人一樣,細胞也會遭受應激。突然的氧氣下降、過熱或毒素都會引發一連串的分子變化,導致細胞停止生長,產生應激保護因子,並形成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蛋白和RNA分子擠在一起而形成的無膜細胞器。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團隊揭示YTHDF2/3通過不同的RNA降解途徑共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
    該研究揭示了在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識別RNA m6A甲基化修飾的reader蛋白YTHDF2和YTHDF3通過不同的RNA降解途徑協同調控體細胞中相關基因的降解,促進間質上皮轉換(MET,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從而利於重編程的順利進行。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劃時代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2020-08-21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核糖蛋白顆粒失調促進了RBM20基因編輯豬的心肌病
    核糖蛋白顆粒失調促進了RBM20基因編輯豬的心肌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56:17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Jay W.
  •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神經毒性小膠質細胞促進前顆粒蛋白缺乏的TDP-43蛋白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31:1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ric J.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2 15:06:40 2020年8月20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19歲大學畢業,號稱神童的莊小威,加入美國國籍後,怎麼樣了?
    神童莊小威,從小就天資過人神童莊小威因19歲就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而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1972年1月她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家庭條件優越,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都是中國科技大學工程科學院的教授,父親更是一位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這也使得莊小威從小就對這方面感興趣。
  • 「科學突破獎」獲得者莊小威的學霸人生
    其中,來自哈佛大學和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莊小威獲得生物領域的大獎。莊小威的貢獻在於,她發明出了一種超解析度成像技術——隨機光學重構顯微術(STORM),突破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限制,進而能夠發現細胞中的隱藏結構,這些細胞大小僅為人類頭髮直徑的萬分之一,例如:大腦神經元內部周期性膜骨架。
  • Science:重大發現!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然而,更為傳統的研究則強調了這些結構域促進纖維狀聚集體形成的能力。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酵母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遺傳機制。
  • Cancer Cell:揭示促進癌症擴散到大腦中的關鍵基因YTHDF3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梅西癌症中心科學家Suyun Huang博士及其團隊通過展示一種鮮為人知的稱為YTHDF3的基因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在未來開發新的療法帶來了希望。
  • 背靠背,清華大學俞立/楊雪瑞首次發現新型的內質網應激反應
    2020年9月28日,清華大學俞立及楊雪瑞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COPII mitigates ER stress by promoting formation of ER whor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ER螺旋的形成作為ER應激反應的效應器機制。
  •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該納米顆粒疫苗可以將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七肽重複域(HR)通過SpyTag/SpyCatcher系統共價結合於鐵蛋白二十四聚體的表面。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該研究揭示了在植物免疫反應中NPR1通過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個部分特寫鏡頭構建染色體圖譜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莊小威教授說,「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