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在2019年4月《Brain》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一種新型失智症是簡稱為Late的邊緣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Limbic-predominant age-related TDP-43 encephalopathy ,LATE),這種新型失智症雖和阿茲海默症的症狀類似,其實是不一樣的疾病。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遲遲無法找到失智症治療法。
病理機制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據統計,2015年全球老年痴呆患者為4,680萬人;2030年將達到7,470萬,而2050年將突破1.315億。我國老年痴呆患者人數已居世界第一。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深入揭示其發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機制乃是當務之急。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人員就已經注意到,一些痴呆症患者表現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但對他們大腦海馬區域的組織檢測結果卻令人費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通常會出現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和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纖維纏結,而這些患者的大腦中並沒有顯示出同樣的跡象。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包括記憶和思考能力問題等症狀組合。失智症有很多類型,據信阿茲海默症是其中最普遍,也是相關研究最多的。LATE似乎和大腦海中的TDP-43蛋白堆積有關,阿茲海默症則是和其他兩種大腦蛋白有關:類澱粉和濤蛋白(tau)。
神經元外大量澱粉樣蛋白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和神經元內異常過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是老年痴呆的兩大病理特徵。Tau蛋白是神經細胞中主要的微管相關蛋白。其代謝的異常在老年痴呆等相關神經退行性致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交互反應DNA結合蛋白(TDP-43)是一種主要在細胞核表達的DNA和RNA結合蛋白,參與基因轉錄和mRNA處理加工的調節。TDP-43異常聚集引起的病變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症)有關,並在老年痴呆的進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認為是與老年痴呆有關的第三種蛋白質。
高達三分之一的阿茲海默症年長患者可能是Late患者,雖然這兩種失智症可以並存。根據數以千計解剖遺體大腦找到的證據顯示,Late似乎影響年齡超過80歲的高齡長者。,這個年齡群體中每5人就有1人患此疾,意味這種疾病的公衛衝擊勢必不小。和阿茲海默症不同,這種失智症通常造成記憶力逐漸衰退。
LATE-NC診斷及病理分期的指導建議
對於LATE-NC的常規屍檢,該小組提出了一個基於解剖學的初步分期系統,該系統反映了大腦受累的層次模式:
➤ 第1階段:僅限杏仁核
➤ 第2階段:杏仁核和海馬
➤ 第3階段:杏仁核,海馬和額中回
LATE-NC似乎首先影響內側顳葉結構,但其他區域也會受到影響。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對於LATE-NC患者,內側顳葉、額葉皮質和其他腦區也存在萎縮。到目前為止,遺傳學研究已證實了5個具有LATE-NC風險的等位基因:GRN、TMEM106B、 ABCC9、 KCNMB2和APOE。這些遺傳風險變異的發現表明LATE與額顳葉變性和AD具有共同的發病機制,但也表明該疾病存在特異性的潛在機制。
治療展望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定義痴呆的臨床與病理人群的亞型是有用的。但老化的大腦有許多錯誤摺疊的蛋白,確實可能使TDP-43成為治療試驗目標的錯誤摺疊蛋白之一。TDP-43有望成為痴呆症的治療試驗目標之一,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β澱粉樣蛋白還是TDP-43,可能都只是痴呆症病因的冰山一角。
每個人應該了解痴呆症有多種類型。不止一種病變會影響我們的大腦,這是看似不幸,但反過來說,也為精確針對亞型、更好治療帶來了契機。這項研究是邁向更精確診斷及提供量身訂製治療失智症的第一步。隨著人口老齡化,痴呆症的負擔越發沉重。LATE對80歲以上的老人影響最為明顯,而這一人群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這意味著,LATE對公共健康的影響也與日俱增。
文獻來源:
1. Peter T. Nelson, Dennis W. Dickson, John Q. Trojanowski,et al. Limbic-predominant age-related TDP-43 encephalopathy (LATE): consensus working group report. BRAIN 2019: 0; 1-25.
2. Jianlan Gu, Feng Wu, Wen Xu, Jianhua Shi, Wen Hu, Nana Jin, Wei Qian, Xinglong Wang, Khalid Iqbal, Cheng-Xin Gong and Fei Liu, TDP-43 suppresses tau expression via promoting its mRNA instabilit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0.1093/nar/gkx175, 45, 10, (6177-619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