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該學會每周從ACS旗下所有67種期刊中選擇3-4篇最新發表的論文進行專題推送,這也是該欄目自2009年網絡版刊發以來第一次以主題新聞推送的形式選取報導天津大學獨立通訊完成的前沿研究性論文。
海洋生物水母中天然綠色螢光蛋白(GFP)是一種能夠發射綠色螢光的生物分子,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對GFP的定向改造研究被授予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其開發的多色系螢光蛋白被廣泛應用於生命體系中不同尺度精細結構的精準動態成像。然而,對於非生物學背景研究者而言,GFP使用技術要求較高、操作相對複雜,價格也較昂貴。因此,科研工作者仍在致力於尋求更為廉價且使用簡便的生物成像螢光分子。
GFP啟發的彩虹螢光多肽設計
近年來,齊崴、王躍飛團隊一直開展新型仿生螢光多肽的研究工作。近期,該課題組開發的基於多色系多肽螢光納米顆粒的「顏色工具箱」,可作為潛在的GFP替代物。
在該工作中,研究團隊設計了12種含有苯基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或組氨酸的短肽,通過技術手段使得多肽分子組裝成球形螢光納米顆粒,改變多肽分子序列後,肽基納米顆粒能夠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覆蓋紅、橙、黃、綠、藍在內的整個可見光區域顏色,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彩虹色套裝」。
據介紹,在生理條件下,仿生螢光多肽展現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光穩定性和靶向特性,並且使用簡便、成本低廉,在生物成像與檢測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來源:中國科學報 陳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0825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