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合肥工業大學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

2021-01-11 網易

2020-10-17 15:27:05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Synthesis of Single-Handed Helical Polymers from Achiral Monomer and A Mechanism Study on Helix-SenseSelective Polymeriz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論文第一作者為該院青年教師周麗,博士生許訓徽和蔣志強為共同第一作者。

  跳轉閱讀→

  

  圖1.由非手性單體螺旋選擇性合成單手性螺旋聚異腈

  螺旋結構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蛋白質的α-螺旋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等。人工合成的螺旋聚合物不僅能夠模仿天然大分子的某些結構和功能,而且更容易開發新型的功能聚合物。目前,光學活性的螺旋聚合物大都是利用手性單體聚合得到的,但是手性原料來源有限,且價格較高。

  針對上述難題,該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Pd(II)/L1-5S/R催化體系,該催化劑能夠高效引發非手性異腈單體活性聚合,生成單手性的螺旋聚異腈(圖1)。此外,鈀催化劑的手性可以控制聚合反應的螺旋選擇性,調控鈀催化劑上雙膦配體的手性和位阻能夠有效調控聚異腈的螺旋手性和聚合反應的螺旋選擇性。此外,該研究工作還提出了聚合過程中自終止現象的機理,並通過配體交換反應和調控配體的位阻等方法進一步確證了該聚合反應的機理(圖1)。

  

  圖2. 聚合物poly-1150(L1R) (a),P-poly-1150(L1R) (b),M-poly-150(L1R) (c)P-poly-1300(L1R) (d)的AFM圖像

  該科研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確證了聚合物的螺旋結構,清晰的觀察到了螺旋聚合物的鏈長、螺旋方向和螺距(圖2)。並且根據AFM計算出這些聚合物的螺旋對映體過量百分比(eeh)均能達到99%以上。該研究工作發展了一種新的螺旋選擇性聚合催化體系,揭示了新的螺旋選擇性聚合機理,為精確合成新型手性材料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為: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1661

  來源:合肥工業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鄒綱教授/波士頓大學陳忻教授《Nat.Commun.》:在高效構建光學活性聚二乙炔功能材料及手性圖案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引入手性結構,聚合物將表現出許多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因此合成特定手性結構的共軛聚合物材料,研究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光、電、磁響應性能,已成為當今高分子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光學活性聚二乙炔(PDA)功能材料表現出許多獨特的性質如手性分子識別、圓偏振螢光等,在對映體選擇傳感、新型手性微納光子學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潛在應用。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
  • 推薦閱讀|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研究論文:手性脲/有機鹼二元體系協同催化外消旋丙交酯立構選擇性開環聚合
    基於上述背景,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利用L-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L-丙氨酸甲酯(L-Ala-OMe)以及L-纈氨酸甲酯(L-Val-OMe)分別與4-三氟甲基苯圖 手性脲/有機鹼催化rac-LA立構選擇性開環聚合由胺基酸甲酯鹽酸鹽與4-三氟甲基苯異氰酸酯反應生成的手性脲合成過程簡單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智能材料,是一種合成材料,通過響應溫度、應力、溼度、pH、電場或磁場、光照或化學物質等外部刺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基於其響應刺激的特性,可以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柔性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領域。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最早於1992年在哈工大開展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並長期致力於智能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與杜善義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專著,且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冷勁松教授於2017年獲國際複合材料學會世界學者獎,2018當選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西安光機所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
    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Angew 復旦大學陳茂團隊:有機光催化「多樣化」可控自由基聚合
    近年來,隨著前沿領域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撲結構對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此,研發調控準確、操作簡便、適用範圍廣(單體種類、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合成方法尤為重要。通常,為合成不同拓撲結構的聚合物,人們需要從不同原料組合(單體、引發劑/鏈轉移試劑)出發。例如,在可控自由基聚合中,單體與常見引發劑通常導向線性聚合物。
  • 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手性胺醇化合物是合成較多重要藥物的前體。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西北工大欽傳光教授團隊在多肽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西北工業大學欽傳光教授課題組獨立完成的研究論文「Liquid-phase Total Synthesis of Plecanatide Aided byDiphenylphosphinyloxyl Diphenyl Ketone (DDK) Derivatives」已被化學學科領域一區的Top期刊
  • 法國裡爾大學教授受聘合肥工業大學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於競宇)11月12日,法國裡爾大學Isam SHARHOUR、卞漢兵特聘教授授聘儀式暨智慧城市與韌性基礎設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合肥工業大學舉行。
  • 點讚科學家 | 吳一弦: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追夢人
    1989年,年輕的吳一弦以巾幗之軀毅然投身於異丁烯陽離子聚合及丁基橡膠合成的基礎研究,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懷著對科學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潛心科研,她和她的研究團隊堅持奮鬥在這一研究領域,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探索和積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
  • 手性放大!浙江工業大學發明「最強石墨烯膜之王」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其本意為一個物體不能與其鏡像相重合,如同我們的雙手,左手與互成鏡像的右手不重合。對手性的研究,在造就工業奇蹟的同時,也啟發了人類對地球生命、甚至宇宙起源的新認知。由於手性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不僅可用於製藥、香精和甜味劑等化學行業(2001年度獲諾貝爾化學獎),還可以神奇地與各種新材料結合,在高分子薄膜材料的合成製備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妙用。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浙江工業大學張國亮教授團隊《J.Mater.Chem.A》:手性放大!發明...
    本文,浙江工業大學膜分離與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張國亮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發表名為「Self-assembly of robust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with chirality for highly stable and selective molecular separation
  • 合肥工業大學汪萌教授當選IEEE Fellow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月26日,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了解到,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公布了2021 IEEE Fellow名單,該校汪萌教授因在「多媒體內容分析與檢索
  • 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因為《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研究提出的增加配體骨架剛性提高手性催化劑效率的設計思想,對於發展新型手性催化劑具有指導意義。鮮有人知的是,這項研究,周其林帶領他的團隊,整整攻克了20年。究竟是怎樣一種熱愛,能夠潛心20年,專攻一件事?
  • 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手性胺醇化合物是合成較多重要藥物的前體。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南科大何川團隊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