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2021-01-15 科學網
老鼠怕貓,那是謠傳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圖片來源:ETIENNE OUTRAM

本報訊 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能夠產生某種精神控制:一旦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了大腦,後者似乎就不再害怕貓,更容易成為捕食者的大餐。每當這時,這種微生物就可以進入貓科動物的腸道進行繁殖。

但一項新研究認為,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的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為了貓。實際上,這種寄生蟲讓小鼠更有探索的欲望,並減輕它們對任何捕食者的恐懼感。

剛地弓形蟲可以感染任何溫血(恆溫)脊椎動物,包括人類。但是,它與貓的關係是特殊的。因為只有在貓科動物的腸道裡,它才能進行有性繁殖,並發育為一種生命力頑強且具傳染性的形態——卵囊。卵囊被排洩出後可感染更多的動物。

一些研究人員懷疑這種寄生蟲會扭曲齧齒動物的大腦,改變其對貓的感知。一些實驗室研究顯示,與其他潛在捕食者相比,受感染的小鼠更喜歡探索貓的尿液。

但瑞士日內瓦大學寄生蟲學家Dominique Soldati-Favre的發現稍有不同。

她和同事讓被剛地弓形蟲感染的小鼠探索含有其自身、山貓、狐狸、豚鼠(非捕食者)4種氣味的房間時,小鼠並沒有對山貓特別關注,卻花了大部分時間探索豚鼠和狐狸的氣味。研究小組將這一結果發表在1月14日的《細胞通訊》上。

該研究小組的研究顯示,這些被感染的小鼠願意冒險進入一個裝有活體麻醉大鼠的房間,而未受感染的對照小鼠幾乎總是遠離的。

在其他一些行為測試中,研究小組還發現,受感染的小鼠表現出更少的焦慮感,擁有更強的探索傾向。例如,它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待在開放且暴露的迷宮區域裡,這樣的環境對一般小鼠來說通常是具有威脅性的。

Soldati-Favre說:「我們意識到,這些被感染的小鼠不僅僅是對貓失去了恐懼感,而且更加放得開,什麼地方都敢去。」

但是上述研究沒能使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寄生蟲學家Joanne Webster信服,她表示新研究並不足以讓她相信剛地弓形蟲的貓效應是一個虛構的神話。「我不認為他們的研究足夠對此提出異議」 。

她指出,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只報告了在10分鐘內老鼠的氣味偏好,而此前一些研究的氣味測試跟蹤長達幾小時。她懷疑新研究的測試時間太短,無法發現小鼠更專注於山貓氣味這種微妙的傾向。

其他專家則較為接受這一新發現。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寄生蟲學家Laura Knoll說,剛地弓形蟲「顯然是在操縱宿主的排洩物」,而且這種操縱沒有進化上的原因需要集中在貓身上。該種寄生蟲的有性生殖雖然依賴於貓科動物,但只要有動物吃掉受感染的獵物,寄生蟲就會傳播。一隻膽大、好奇的老鼠「更可能外出走動並被吃掉。不論是被狐狸還是山貓吃掉,結果都會使寄生蟲傳染下去」。

Knoll的研究小組最近公布了一種讓剛地弓形蟲在實驗室小鼠中繁殖的方法。她說,和新發現一樣,這個研究也能支撐「貓並未有任何特別之處」的觀點。

Soldati-Favre和同事提出,剛地弓形蟲包囊在大腦中引發的免疫應答,是行為改變的原因。與此前一些研究表明包囊集中在特定區域並可能作用於特定的大腦迴路不同,這項研究發現包囊均勻分布在老鼠大腦皮層(外皮層)。針對其腦組織的基因分析揭示了某些炎症標誌物。他們報告稱,感染小鼠的包囊數量和發炎程度,與其行為改變的程度相關。

多達1/3的人是剛地弓形蟲的「溫暖港灣」(受到感染,患有弓形蟲病)。一些研究更將其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聯繫起來。

Soldati-Favre推測,由於這種寄生蟲在健康人身上產生的包囊似乎比在小鼠身上少得多,因此,引發的炎症程度不高,給人的行為帶來的變化更是微乎其微。他們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是對被感染人群是否有炎症跡象進行檢測,因為這一直被認為是導致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分為急性、慢性,主要包括腦缺血、腦損傷、癲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原因。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William Sullivan說,如果研究人員真的決定要對抗剛地弓形蟲感染對人腦的影響,從消除炎症入手可能會有幫助。他的研究團隊近期發現,給感染剛地弓形蟲的小鼠注射消炎藥可以逆轉它們的一些行為變化。

他說,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寄生蟲找到了一個「最有效點」:侵入大腦足以激發免疫反應,驅使動物向捕食者靠近,但不足以立即殺死宿主。在他看來,寄生蟲可能不是只針對被感染小鼠對貓的感知進行調整,但這仍然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策略」。 (許悅)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8985

《中國科學報》 (2020-01-16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能夠產生某種精神控制:一旦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了大腦,後者似乎就不再害怕貓,更容易成為捕食者的大餐。
  • 研究發現老鼠感染寄生蟲後變得一點都不怕貓,還敢與人互動
    弓形蟲是一種單細胞寄生蟲,可感染大多數溫血動物(包括人類)並引起弓形蟲病。它只在貓中有性繁殖。在齧齒動物中,已知這種感染會引起一種稱為「致命的貓科動物吸引力」的現象,也就是減少對貓的氣味的厭惡,這會導致小鼠和大鼠更容易被貓科動物的捕食者捕獲。當貓吃了受感染的獵物,寄生蟲就會進入它們的糞便,然後它可以感染其他宿主,並繼續傳播和繁殖。
  • 把動物變成殭屍的5個寄生蟲
    有些寄生蟲能夠改變宿主的大腦並控制宿主的行為。像殭屍一樣,這些受感染的動物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因為寄生蟲控制了它們的神經系統,它們才真的是恐怖動物。盤點5種寄生蟲動物是怎麼把宿主變成殭屍的,過程都是相當可怕的。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活動對哺乳動物產生一定的威脅,尤其是人類大肆捕殺大型動物,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相比之下,像大象和犀牛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的行為習性卻不相同,作為成年體,它們體型龐大、皮膚厚實,基本上是不會被捕殺的,它們不害怕其它捕食者,能夠隨意地進食和排洩糞便。尤其是犀牛,它們更有可能在樹林裡排便,因此,與較小的食草動物相比,它們的營養物質會向相反的方向流動。
  • 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為什麼心甘情願當其他動物的坐騎?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然而它和它的近親老鼠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地位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與嚙齒類動物家族的大多數成員不同,水豚的頭略方。 它是半水棲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水裡渡過,而且練就了潛水技能,一次能潛水長達5分鐘。
  • Nat Commun:對捕食者恐懼會反饋到食物鏈中
    圖片來自FreeDigitalPhotos正版圖片庫2016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浣熊的研究,對於大型食肉動物的恐懼,可以對獵物產生被捕食相同的效果,還可能導致連鎖反應,而且會反饋到整個食物鏈中。
  • 拯救這些寄生蟲!這種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雖然名聲不好,但其實已知的寄生蟲中只有4%會感染人類,而且大多數寄生蟲對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有些寄生蟲可以調節野生生物數量。要是沒有寄生蟲的話,這些野生生物恐怕會大肆繁衍,最終變為害蟲。已知的是,弓形蟲可以消除齧齒動物對貓的恐懼,降低它們對貓的警覺性,從而提高它們被吃掉的概率。這樣,貓吃掉齧齒動物的時候,寄生蟲也可以順利過渡到最終宿主——貓的身上。
  • 拯救這些寄生蟲!這種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已知的是,弓形蟲可以消除齧齒動物對貓的恐懼,降低它們對貓的警覺性,從而提高它們被吃掉的概率。這樣,貓吃掉齧齒動物的時候,寄生蟲也可以順利過渡到最終宿主——貓的身上。論文作者制定了下一個十年的十二個目標,旨在通過一系列研究、倡議和管理促進寄生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 貓身上的寄生蟲會導致人類感染疾病?
    我們的貓同伴攜帶一種寄生蟲,這種寄生蟲會導致人感染疾病?那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不是細菌或病毒,而是一個單細胞有機體,與引起瘧疾的寄生蟲有關。貓通過吃受感染的齧齒動物、鳥類和其他動物而患上弓形蟲病及其引起的疾病。據估計,美國大約有40%的貓被感染;大多數貓沒有任何症狀,但如果寄生蟲擴散到肝臟或神經系統,它們可能會出現黃疸或失明,並經歷性格變化。
  • 昆蟲也會感到恐懼 捕食者能將其嚇死!
    加拿大生物學家對蜻蜓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們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捕食者出現在它們面前都能把它們嚇死,即使它們沒有被吃掉的危險。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生態學》雜誌上。在實驗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一群蜻蜓幼蟲(年幼的蜻蜓是水生動物)和食肉性魚放在同一個水族館裡,但這兩個群體是用遮擋物分離開的,蜻蜓可以看到魚,並聞到魚的氣味,但魚無法吃到蜻蜓。
  • 水豚——給其他動物當坐騎的齧齒動物
    這是什麼動物呢?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水豚,它的體重可達66公斤(145磅)。水豚屬於社群性動物,它們互相梳理毛髮來控制寄生蟲的侵害。它們的群體包含十幾個成員,大部分是雌性和幼崽,由一個主導的雄性帶領。它們喜歡在水邊消磨早上的時光,在一天最熱的時候休息,在黃昏和夜晚覓食。
  • 恐懼或導致「群滅」 「死亡」的味道 減少動物進食和交配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恐懼也許足以導致某些動物「群滅」。研究人員發現,對捕食者的恐懼會令果蠅減少進食和交配,繁殖的後代也更少。「捕食者對動物種群滅絕的影響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自然資源科學系的助理教授、領導本次研究的凱爾·艾利略指出。「當被捕食的動物種群數量下降時,捕食者應當轉向其他種群才對。」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捕食者離開後,它們留下的氣味仍會使被捕食者數量繼續下滑。
  • 貓溫柔可愛,卻是「動物殺手」,而且攜帶的寄生蟲威脅海洋生物
    最近,貓咪又多了一條新罪名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貓科動物的死亡名單上又添一名受害者了。加州南部海獺種群受到弓形蟲的嚴重破壞,而這種寄生蟲正是來源於家貓,通過家貓糞便傳播。貓咪體內的寄生蟲是如何流入海洋,進入海獺體內呢?長期以來,人們對貓科動物威脅海獺生存存有疑慮,一個生活在海裡,一個生活在陸地,怎麼都不會有交集。這次研究就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 厲害了,你的腸道竟然可以識別並消除寄生蟲?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力全研究員對腸道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簇細胞在識別、消除線蟲寄生蟲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
  • 十大魚類寄生蟲,慎入!!!
    銀珍珠魚一般會寄生在海參的消化道裡,躲避捕食者,對海參來說,是有害的寄生蟲,銀珍珠魚吃的是宿主體內的器官,是常見的海洋寄生蟲之一。除了許多捕食者之外,蟹還會被甲殼類寄生蟲盯上,繁殖迅速,肢體「斷腿」現象,還得照顧這些寄生蟲的卵,是常見的海洋寄生蟲之一。
  • PLOS Biology:與人類接觸後,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事實上,如果一隻動物在接近人類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它似乎就會喪失大多數躲避捕食者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