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與人類接觸後,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

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事實上,如果一隻動物在接近人類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它似乎就會喪失大多數躲避捕食者的行為。

這項由海洋生物多樣性、開發和保護研究所(MARBEC)Benjamin Geffroy博士領導的研究對173項經同行評議的研究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動物行為和生理上的反捕食者特性或習性。這些研究涵蓋了102種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魚類、鳥類、軟體動物和爬行動物。所有被研究的動物均已被馴養、圈養或城市化。同時,研究人員也特別注意到需要考慮每種動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絕大多數研究人員報告稱,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最初,這些行為變化可能在不同動物中的差異很大。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世代在人類周圍度過一生,在特定位置的動物中,躲避捕食者行為的喪失逐漸變得更加統一和普遍。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現象很可能是由於這些動物生活在更安全的環境中,以及人類為了馴化目的經常繁殖更溫順的動物品種。

不僅如此,甚至第一代動物在與人類接觸後也表現出明顯的行為改變。研究人員說,這些早期變化可能是由「行為靈活性」所致,而在後代中,隨著環境的變化,這種靈活性會得到加強。

此外,馴養改變動物抗捕食者行為的速度似乎比城市化的快三倍。然而,圈養導致的行為變化似乎最慢。食草動物傾向於比食肉動物更快地調整行為特徵。同樣,獨居動物比群居動物更容易改變其習性。

研究人員說,雖然野生動物使自己適應人類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但這種行為靈活性發生得如此之快,還是令人震驚的。

Geffroy解釋說:「雖然我們一直都知道,受到人類保護會使動物的抗捕食者能力降低,但我們不知道這種變化發生得多快以及發生到什麼程度。我們在研究中還納入了生理學特性,但是這些變化比行為特徵要少得多。我們認為,應該對這些變化進行系統研究,以便將發生在動物個體層面的變化總結為一種整體模式。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了解是否只有遊客在場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現象。」

可以預見,如果將動物重新引入野外,這些行為變化可能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因此,這些發現對於未來保護工作的規劃、城市布局、牲畜管理計劃和圈養育種計劃而言是非常寶貴的。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818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
  • 當山中缺少虎豹等大型捕食者後,食草動物正慢慢改造環境
    但是隨著環境的慢慢改變,一些大型的捕食者逐漸退出了森林,加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及保護意識都在逐漸增加,使得某些地區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失衡,最終反過來對環境進行改造,甚至對同一片生境中的其他動物帶來了迫害。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食草動物不會捕食,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怎麼會對環境有這麼強的改造能力和對其他動物造成傷害呢?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人類活動對哺乳動物產生一定的威脅,尤其是人類大肆捕殺大型動物,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
  • 大型動物快滅絕了,人類成為自然界"超級捕食者"
    ,尤其是人類大肆捕殺大型動物,使得較小、易遭受攻擊的物種不斷地改造地形環境,同時,人類也逐漸成為自然界的「超級捕食者」。人類文明程度越高,大型動物的繁榮程度就越低,因為我們總在捕殺大型哺乳動物,減少我們所看到的大陸動物種群數量。猛獁、長毛犀牛、地懶都已消失滅絕,在殺戮這些大型動物的過程中,剛開始我們以欣賞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現在我們開始逐漸擔憂該過程對地形環境產生的重要影響。
  • Plos Biology|王曉群/吳倩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Wang et al., 2011),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原文: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
  • 大型食肉動物喪失逾九成棲息地—新聞—科學網
    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範圍越來越受到限制。 圖片來源:Steve Winter/National Geographic/Getty 過去500年間,獅子、老虎、紅狼和衣索比亞狼喪失了超過90%的狩獵場地。不過,在這些有著神賜能力的捕獵者面臨極大的困難時,土狼的表現要好很多。對大型陸地捕食者生存範圍進行的首次全球性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
  • 人類在某些捕食者面前那麼弱小,什麼動物能把人類當獵物?
    事實上已經進化出的一種專門殺死人類的動物:智人。一個多世紀以來,智人的起源是人類進化研究中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我們是頂級捕食者。頂級捕食者很少有捕食者,專門捕殺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吃它們。獅子不是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除非我們談論的是鬣狗殺死的幼崽。獅子的威脅不是其他食肉動物,而是獵物的稀缺性。  我們可能是軟弱和緩慢,但我們進化為社會動物,提供保護社會團體或部落。此外,我們的祖先開發了一種複雜的智能形式,使他們能夠找到使用武器抵禦捕食者的方法。
  • 動物在喪失交配能力之前就會死亡,人類為什麼不會呢?
    我們人類一直都在追求長生不老的,但是這也是一個很難達成的目標,在自然界中,衰老是一種非常奢侈,也令人十分討厭的事情,大多數動物都沒有辦法存活到自然衰老死亡的,而是選擇性死亡,比如說動物在喪失交配能力之前就會死亡,人類為什麼不會呢?
  • PLOS Biology:研究揭示肥胖與睡眠缺失之間的關係
    但本周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反應的方向可能實際上是顛倒了。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和內華達大學裡諾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對線蟲進行的研究中發現:並不是睡眠不足導致肥胖,而是體重過重會導致睡眠不足。"我們認為,睡眠是身體在能量水平下降的環境中試圖保存能量的一種功能。
  •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能夠產生某種精神控制:一旦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了大腦,後者似乎就不再害怕貓,更容易成為捕食者的大餐。
  • PLOS GENETICS | 河北農大王海燕教授團隊在小麥病程相關蛋白抗葉銹病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眾多PR家族成員中,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它們通常編碼一些抗菌蛋白,當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刺激時,它們的表達水平迅速增加,在整個植物系統中大量積累,是植物SAR的重要成分和植物產生抗病反應的標誌。然而,PR蛋白生化活性和抗小麥葉銹病機制尚不清楚。
  • 科學網—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圖片來源:ETIENNE OUTRAM 本報訊 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能夠產生某種精神控制:一旦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了大腦,後者似乎就不再害怕貓每當這時,這種微生物就可以進入貓科動物的腸道進行繁殖。 但一項新研究認為,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的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為了貓。實際上,這種寄生蟲讓小鼠更有探索的欲望,並減輕它們對任何捕食者的恐懼感。 剛地弓形蟲可以感染任何溫血(恆溫)脊椎動物,包括人類。但是,它與貓的關係是特殊的。因為
  • 十年後人類可藉助計算機與動物聊天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名譽教授科恩·斯洛博得契科夫是一名動物行為研究者,3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研究破譯動物語言,並將土撥鼠交流語言研究作為突破點。科恩認為,人類有望破譯動物的語言,並利用計算機科技實現跟動物之間的交談,人類將在5年到10年內發明能跟寵物交談的設備。
  • 抗油拒水面料是什麼面料 抗油拒水面料的特性
    抗油拒水面料是什麼面料 抗油拒水面料的特性 2020-02-08 12:08:42 來源:全球紡織網 抗油拒水面料是什麼面料?
  • 捕食者的痛,動物界「刺頭」盤點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大阪市立大學老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自然界中捕食者捕食獵物,獵物躲避捕食者,一切的弱肉強食如同人類社會中的柴米油鹽一樣普通。擁有尖牙厲爪的捕食者總給人以欺凌弱小的感覺,不過也有那麼幾位「刺頭」,連強大的捕食者也不敢輕易招惹。
  • 動物的逃生技巧:地球上的9種以奇怪方式躲避捕食者的生物
    野生世界裡充滿了神秘和未知,每一種生物都在為生存而戰鬥,任何生物都有可能被突襲,所以為了避開捕食者的攻擊,許多生物都進化了自己的防衛機制,它們的方式甚至會讓我們感到難以置信和震驚。通過本文,小編要和你分享,動物的逃生技巧:地球上的9種以奇怪方式躲避捕食者的生物。
  • 「懶」也能保命,原因是「懶得動,捕食者發現不了」,樹懶這樣做
    按道理來說,這麼一種懶惰的動物想要在殘酷的自然界生存下來,是極度困難的,一不小心就被蛇、獵豹等動物捕食,但為什麼樹懶可以成為例外,活得有滋有味呢?那是因為樹懶太懶了,捕食者發現不了它們。這一點和我們人類一樣,無論你是在炎熱的三亞度假,還是在北風呼嘯的黑龍江打雪仗,你的體溫都會維持在36℃左右。所以說相比於變溫動物,哺乳動物更加適應環境的變化,只要能量充足,活下去是沒有問題的。
  • 為什麼動物的壽命有長有短?
    而對於弓頭鯨——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來說, 死亡在200年後才會到來。 老化背後有著許多複雜因素,但總的來說,是因為細胞的死亡和功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