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對捕食者的反應,或者在理想情況下完全避免捕食者。從大鼠到土狼,如果動物感覺到食物鏈上方的某種動物在附近,那麼這些動物就會裝死、逃跑或採取其他某種「躲避行為」。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與人類開始打交道後,動物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天敵的本能恐懼。
這種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圈養(動物園)、馴養(寵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貓和鴿子等)。事實上,如果一隻動物在接近人類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它似乎就會喪失大多數躲避捕食者的行為。
這項由海洋生物多樣性、開發和保護研究所(MARBEC)Benjamin Geffroy博士領導的研究對173項經同行評議的研究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動物行為和生理上的反捕食者特性或習性。這些研究涵蓋了102種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魚類、鳥類、軟體動物和爬行動物。所有被研究的動物均已被馴養、圈養或城市化。同時,研究人員也特別注意到需要考慮每種動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絕大多數研究人員報告稱,與人類接觸使動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喪失」。最初,這些行為變化可能在不同動物中的差異很大。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世代在人類周圍度過一生,在特定位置的動物中,躲避捕食者行為的喪失逐漸變得更加統一和普遍。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現象很可能是由於這些動物生活在更安全的環境中,以及人類為了馴化目的經常繁殖更溫順的動物品種。
不僅如此,甚至第一代動物在與人類接觸後也表現出明顯的行為改變。研究人員說,這些早期變化可能是由「行為靈活性」所致,而在後代中,隨著環境的變化,這種靈活性會得到加強。
此外,馴養改變動物抗捕食者行為的速度似乎比城市化的快三倍。然而,圈養導致的行為變化似乎最慢。食草動物傾向於比食肉動物更快地調整行為特徵。同樣,獨居動物比群居動物更容易改變其習性。
研究人員說,雖然野生動物使自己適應人類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但這種行為靈活性發生得如此之快,還是令人震驚的。
Geffroy解釋說:「雖然我們一直都知道,受到人類保護會使動物的抗捕食者能力降低,但我們不知道這種變化發生得多快以及發生到什麼程度。我們在研究中還納入了生理學特性,但是這些變化比行為特徵要少得多。我們認為,應該對這些變化進行系統研究,以便將發生在動物個體層面的變化總結為一種整體模式。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了解是否只有遊客在場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現象。」
可以預見,如果將動物重新引入野外,這些行為變化可能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因此,這些發現對於未來保護工作的規劃、城市布局、牲畜管理計劃和圈養育種計劃而言是非常寶貴的。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