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否認!小時候你一定有幻想過跟自己養的狗或者貓甚至是小鴨子、小青蛙講話,這個看似只有童話裡才有的神奇體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名譽教授科恩·斯洛博得契科夫是一名動物行為研究者,3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研究破譯動物語言,並將土撥鼠交流語言研究作為突破點。科恩認為,人類有望破譯動物的語言,並利用計算機科技實現跟動物之間的交談,人類將在5年到10年內發明能跟寵物交談的設備。
土撥鼠是理想實驗對象
很多人都在試圖跟動物說話,但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專業的方法去嘗試,而更少的人在試圖製造能讓人類跟動物交流的設備,科恩·斯洛博得契科夫就是其中一個。科恩是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名譽教授、動物行為研究者,他將自己30年的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動物語言。
科恩研究的重點是土撥鼠,他表示,在人類研究、解碼過的動物語言中,土撥鼠的語言最為複雜。它使用跟人類的詞語相似的音節,組成跟人類的句子相似的連續聲音,它們還有社交聊天,它們使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同伴附近捕食者的種類,發展出了針對不同種類、大小、顏色的捕食者的不同警示訊號。
科恩主要分析了一種土撥鼠的警示訊號,它們就是科羅拉多州岡尼森的土撥鼠。科恩對照了在不同環境下,岡尼森土撥鼠發出的不同叫聲的聲學特質,利用它們的自然背景作為線索來破譯它們的意義。
很多動物都跟土撥鼠一樣擁有交流機制,科恩之所以選擇土撥鼠進行研究,是因為以土撥鼠作為研究對象較為方便、直觀。科恩研究土撥鼠的語言出於偶然,他剛開始研究的是土撥鼠的社會系統,土撥鼠有著複雜的社會系統,它們會在看到捕食者後發出警示聲,科恩將它們的警示聲當作參照物,分析這些聲音中到底包含什麼樣的信息。
此外,土撥鼠會成群生活在某個聚居地,它們從不搬家,因此科恩能夠經常前往同一個聚居地觀察、區分每一個成員,從而進行實驗。在這一點上,土撥鼠是比猴子更為合適的實驗對象,因為猴子的居所不定,你今天來做實驗,明天可能就找不到它們了。
科恩選擇了一個特定的土撥鼠聚居地進行研究,那裡大約有100隻土撥鼠。科恩和他的研究團隊用陷阱引誘土撥鼠,陷阱裡有它們愛吃的葵花籽。土撥鼠進入陷阱後,研究者們用染料給它們做標記,這樣他們就能分辨每一隻土撥鼠了。比如,在遠處進行觀察時,他們就能通過染料來分辨這到底是土撥鼠「A4」還是 「M7」。
科恩對土撥鼠發出的類似於人類語言中的音節和句子的聲音很感興趣,它們似乎會將具有特定含義的叫聲結合起來,表達不同的含義。迄今為止,科恩還沒能弄清土撥鼠到底有多少具有語義的叫聲,這些叫聲又能組成多少「句子」。因為每次實驗都能帶來新的發現,比如,在最近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土撥鼠展示抽象的形狀,比如圓形和三角形,剛開始科恩並不確定土撥鼠是否有區分三角形和圓形的語言,但隨著實驗的深入,土撥鼠展示出越來越複雜的語言系統。科恩認為,目前對土撥鼠語言研究的認識可能還處在表面階段,實際上它們的語言可能複雜得多。此外,土撥鼠有各種社交語言,但科恩目前未能破解這些語言,因為他還沒有弄清土撥鼠交流的語境,從而無法推斷某個叫聲的意義。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