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預測十年後退休生活:通過腦機接口和外星人聊天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十年後,我在養老院,通過腦機接口和南劍魚星座的生物聊聊天

  科幻作家常常是悲觀的。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科幻小說,描述的都是不太好的未來。表面上這不太好,但其實往深入看這是很積極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先把十年後所有的最壞可能性都預先想到了,至於怎麼對付,就交給你們年輕人吧

  文/韓松

  著名科幻作家,供職於新華社。出版有《地鐵》《驅魔》等。

  十年後也就是2028年,我成了一個真正的老頭兒,六十三歲,按延遲退休辦法,才剛剛退休。但我是否還活著呢?不可知。最近一年裡,目睹了一些依然年輕的同事因病因故離去,還有的差不多成了植物人,感到十年後,這仍然是一個很大問題。我懷疑,那時的醫療技術,雖已突飛猛進,但恐怕還不能達到給我這樣的人換器官換大腦、讓納米機器人在血管裡面自由遊走修補受損肉身的程度。那也只怕是一些比我有錢的階層才能享受的。不過大概也開始了吧。

  我如果還活著,可能會考慮住進養老院。

  十年後,養老作為一個偉大的產業應該是更加彭勃興旺了吧,在我國大地上,森林一般長出來,幫助獨生子女們解決體力精力的負擔。但也有一個財力的問題。好的養老院會很貴。不過針對平民的普及性養老院會很多吧。但也會產生很多矛盾,那時的問題就主要不是針對「紅黃藍」了。另外精神病院也會更普及。精神病院啦養老院啦,或許會由類似阿里及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來經營。是不是這樣更科學更人性呢?人工智慧那時在醫療領域已經不是一個陌生詞彙了。很多醫生被代替了。

  我住在養老院裡,除了玩玩虛擬實境遊戲,在第二人生裡扮演年輕人,作為科幻作家,大概還會常常展望一下2038、2048、2058之類的事情,也就是中國真正成為世界強國時的事情,在孤獨時聊以自慰。

  我住的這個養老院,也有可能位於某個社會主義高級階段試驗區裡。阿里騰訊百度,我相信到那時它們都還在,也都成了這個試驗的中堅,它們的黨支部用大數據或者比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更厲害的一種新技術,開發出了很多「中國特色」的東西。此時正值改革開放五十年,我們有很多可說可做的,現在都想像不到。那時候,前海的法律試驗,大概有了新進展。

  有可能,性愛機器人也大量進入了市場,是養老院裡比較引人注目的標配。但這引起了矛盾和爭議。

  不過,作為科幻作家,我更關注的嚴肅的事情,也就是關係國計民生問題。這跟今天還是一樣,不會有變。科幻是一種現實主義文學。我會想一想大過濾器的問題。

  也就是說,為什麼宇宙有137億年了,地球有40億年了,人類有300萬年了,還沒有看到外星人來訪?到了2028年,中國改革開放都半個世紀了,為什麼他們還是沒有來?他們到底在哪裡?這是很鬱悶的,形成了「費米悖論」。

  原因是宇宙中有一個大過濾器,把高級生命都濾去了,也就是都滅絕了。這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或者地磁倒轉,或者小行星撞擊,或者超新星爆發,也有可能就是智慧文明發展到一個階段,統統會因為技術爆炸而自我毀滅。

  科技是「第七生命」,它的發展步伐事實上快過了生物大腦的進化速度,人對此控制不住,就會完蛋。這個大過濾器,作為一條規律,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未來十年,它會不會發生在人類文明這兒呢?等著瞧吧。

  並不知道宇宙為什麼會設計成這樣。但作為一個期待在2028年住進養老院的科幻作家,便會杞人憂天地想這個問題。

  十年後,人類還會不會存在?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會覺得,你現在說這個莫名其妙吧。人類都不存在了,我們用銀行貸款買來的房子拿來幹什麼用呢?還有股票呢?還等著十年後升值呢。

  先不談小行星撞擊的問題吧,這個危險隨時可能降臨,談得太多了。2017年底,一位海外著名詩人在北京,我們見了面,他首先談起的,不是詩,而是原子彈。他說,會不會不久後有一天,東北、華北毀於原子彈?那樣的話,文學藝術還有什麼意義?

  我恰巧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第一顆實戰原子彈,到2028年,是83年。這麼短時間裡,很多國家都有了原子彈,或擁有了能很快造出原子彈的本事。

  未來十年,如果某個瘋子要用原子彈來自殺呢?如果它擴散到恐怖分子手上了呢?小型化了呢?像科幻小說裡寫的,自己在家裡今後就有能裝配出一顆微型核彈,或製作出一個核汙染包,再用無人機把它投擲出去呢?

  我還恰巧生活在一個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的時代。這是1953年的事情,到2028年,是75周年。這意味生命的奧妙被人看到了。它能解決很多問題,包括治療許多不治之症,讓人延年益壽,也可以造出人工生命,包括比非典病毒厲害一萬倍的微生物(雖然是否可以把病毒當作生命仍有爭議)。

  這種病毒,或者細菌,它一夜間傳播開來,耐一切抗生素,並且高致命性,而人類還沒有來得及弄出疫苗,就都嗚呼哀哉了。很多科學家都在嚴肅地談論這個事情。它可能發生在未來十年。科幻小說裡的討論有時稍微輕鬆一些,比如有個小說寫道,所有藥物都失效了,但中國人發明了一種殺死這種病毒的疫苗,那就是互相接吻。作者或許覺得這不是一個玩笑,因為小說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我還恰巧生活在納米技術的時代。一納米是一根頭髮絲直徑的五萬分之一。

  1959年,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70年代以後這一夢想就逐漸成真了。現在人類已經可以在微觀世界裡移動原子,裝配出新的物質。科幻小說描述了有關納米技術毀滅文明的諸多恐怖景象,有的甚至把地球都吞噬了。現在很多人認為這不是科幻。

  我還恰巧生活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人工智慧是1956年提出來的。現在它正在很多領域替代人。從普通人工智慧進化成強人工智慧乃至超人工智慧,速度是飛快的,而它的聰明程度可以達到人的17萬倍。不一定非得讓它產生意識和情感,僅僅是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已經很驚人了。現在關鍵是不知道它會做什麼。

  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是否會代替整個人類,而在這個星球上產生一種全新的物種?據說人工智慧「從猿到人」的進化,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人工智慧與量子計算機結合,與納米技術結合,與合成生物學接合,再與武器結合,所帶來的後果,都是很不可預期的。

  比如最近看到,有人造出了一種微型飛行器,蜜蜂一樣大,上面能攜帶武器,用人工智慧,自動進行人臉識別,然後極其精準地消滅目標。如果讓這種「蜜蜂」變得更小,能自我複製,一個小時誕生出一千萬隻,然後像烏雲一樣投放到上海那樣的一個大城市中,將其覆蓋,會怎樣呢?

  科技革命永遠在造福人類。這一輪也是這樣。21世紀,技術將創造無與倫比的新產業,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高效更舒適。但唯一與以往的技術進步不一樣的是,這回,僅僅短短半個多世紀裡,人類造出的物產裡面,第一次有了能夠把這個物種這個星球徹底毀滅的東西,而且有好幾種。這是人類進化300萬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我們正有幸或不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時間段裡。我們背負著這樣的十字架走向未來十年。作為一個行將退休的人,有時我會想,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所以,十年後,如果一個人還能活到六十三歲而沒有被過濾掉,並且住進了阿里或騰訊開設的養老院裡,那他要感謝什麼呢?

  科幻作家常常是悲觀的。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科幻小說,都描述的是不太好的未來。表面上這不太好,但其實往深入看這是很積極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先把十年後所有的最壞可能性都預先想到了,至於怎麼對付,就交給你們年輕人吧。這樣反而能夠避免不好的結果產生,或推遲它們的到來。這也是「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的道理。

  以前中國的科幻作家通常不大這麼想,他們總想好事。比如退回四十年,也就是在1978年,科幻作家預言2018年會出現飛天汽車、機器人服務員、工業化農場、新式的素質教育學校等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如今也真的出現了。然而當時他們沒有預言的霧霾、城中村、高房價、農村留守兒童等等,也都出現了。

  然而,現在即便科幻作家,也很難想像十年後會怎樣。所以我們的憂慮會更多一些。因為出現了「黑天鵝」和「灰犀牛」。而且它們在未來十年裡大概又會變成另外的東西。「黑天鵝」和「灰犀牛」,講的還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但未來的事情會更多的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外。

  一位朋友最近拍完了一個紀錄片叫《一九八七南方往事》,這將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它有一句妙不可言的宣傳詞:「沒有想過未來,明天已深不可測。」這很能描述我在2018年面對2028年的心境。

  到了2028年,我這樣的60後住進養老院,退出歷史舞臺了。70後開始考慮退休後幹什麼了。表演的場地主要留給了80後。2028年,他們大都是四十多歲正當年,開始成為國家各行各業的中堅。1978年後出生的這批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群真正的「新人」。他們大概能聰明到找出避免各種風險和災難的辦法。

  2028年的80後是怎樣的一個面目呢?這是最讓人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唯一擔心的是,或許他們也會提前衰老,不願意進入未來,甚至不願像我這樣想像一下今後十年。我的證據是,2018元旦這天,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了80後電影導演韓寒拍攝的《乘風破浪》,非常感人,藝術性很強,它講一個年輕的男人通過時間旅行回到1998年,而不是進入2028年。他的母親在那一年剛生他後就死了,他的父親則因為殺人坐牢了,也都沒了未來。這個男孩試圖改變未來,但最後發現也就那樣。

  所以90後會是如何呢?今年我們單位迎來的新人,都是90後。他們在2028年,也會被住房問題壓垮嗎?哦,在他們看來,大概這是一個極其迂腐而可笑的問題吧。在面試中,我發現他們的世界觀十分獨到。他們才是未來的真正統治者,得對他們畢恭畢敬一些。

  我還是希望大過濾器的假說不成立。而且在2028年新年鐘聲敲響之前,我們就已實現與外星人的接觸,破除了費米悖論。與另一文明世界的交流溝通或許更能有效地解決我們面臨的困難。這乃是中國在2017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亦稱「天眼」。這是兩千多年屈原「天問」之後的最大突破性進展。這臺望遠鏡的一項功能,就是探測地外生命,而且它比地球上別的探測器的目光更銳利、更遼闊。

  所以極有可能是,中國人首先與外星人接觸。也不一定是他們教會我們什麼,而是我們會把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告訴外星人,先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從而在宇宙範圍內避免文明的毀滅,讓大過濾器的理論徹底破產。

  這樣一來,十年後,星際人類命運共同體,說不定就有雛形了。讓黑暗森林休息去吧。和平發展、和諧共處、互利共贏才是宇宙的主流。

  2028年,我住在養老院裡,通過腦機接口,與南劍魚星座的一個生物進行即時通訊聊天。這將是那時最大的產業。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7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腦機接口、智能生物晶片身份證、8G網絡
    十年以後呢? 預計到2033年,現實版鋼鐵俠馬斯克的星鏈衛星6G網絡會有上萬顆衛星在軌,他的腦機接口也開始普及,腦機接口如果結合未來的7G網絡和8G網絡,可以從太空直接讀取地面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和意識,如果未來把這項技術軍用,就可以用雷射武器從太空直接清除地面上任何潛在的威脅。
  • 腦機接口,你準備好了嗎?
    最近有個新聞深深震撼了我,「矽谷鋼鐵俠」馬斯克28日舉辦發布會展示了腦機接口的重大進展。什麼是「腦機接口」?分為單向腦機接口和雙向腦機接口。單向,顧名思義,就是外部設備接受大腦提供過來的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或者反過來,外部設備發送信號來影響大腦。雙向就是允許腦和外部設備間的雙向信息交換。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這得益於「腦機接口」技術的創新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腦機接口」技術誕生以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能實時捕捉大腦複雜神經信號,並用來直接控制外部設備,使得人和機械可以作為一個生命不同組成部分而共存。人腦思維控制外部物體不再是幻想,電影中的科幻情景已開始大步走進人們的生活。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該接口包含慣性測量傳感器,壓力和溫度傳感器,以及一個可以「全天」持續充電和感應充電的電池,以及模擬像素,該像素在將神經信號轉換為數字位之前對其進行放大和過濾。它將通過藍牙通過皮膚與距離最遠10米的智慧型手機無線配對。植入物最終將可以通過應用程式進行配置,患者可以控制按鈕並將輸出從手機重定向到計算機鍵盤或滑鼠。在今天的會議上播放的預錄視頻中,顯示了N1 / Link向一種算法提供信號。
  • 馬斯克說的腦機接口怎麼回事?
    Neuralink的腦機接口系統,是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人腦中植入被稱為「線」的專有技術晶片和信息條,然後可直接通過USB-C接口讀取大腦信號,甚至可以通過蘋果手機的應用程式進行控制。Neuralink公司已開始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並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用猴子試驗。 這種腦機接口系統由一個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和一些粗細只有4至6微米、比人類頭髮絲還細的線路組成。
  • 腦機接口迎來新進展:一千個新材料電極直接植入大腦,可使用數十年
    相比於之前其他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實驗,該研究的突破在於,使用了一種新的材料以及感應方式,讓設備可在動物體內存在幾年以上。該論文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主任約翰·羅傑斯(John A Rogers)通過郵件方式對鈦媒體表示,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建立了大腦可擴展的途徑,並實現了電子與大腦的微創集成。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原本只出現在科幻小說或影視作品裡的技術,也在現實生活中誕生,例如腦機接口。腦機接口:我還是我嗎?2020年8月28日,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舉行發布會,展示了最新的可穿戴設備 LINK V0.9 和手術機器人,並利用小豬演示了腦機接口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
  • 從科幻到現實再到生活,腦機接口那些年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馬斯克和他發布的腦機接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Vidal首次提出了「腦機接口」的概念。腦電圖(EEG)被認為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第一個接口。90年代,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和發明家Phil Kennedy研發了「侵入式」人腦-計算機接口,即在大腦中植入線路並將其與電腦連接。2004年,Kennedy將電極植入一位年僅16歲因車禍導致腦幹中風的志願者的大腦中。
  • 通過腦機接口控制意念?權威專家駁馬斯克:「營銷手段」
    米格爾是熱門領域「腦機接口」的權威專家,他曾於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主導發明基於腦機接口技術的「機械戰甲」,幫助28歲的截癱青年朱利亞諾•平託為當屆世界盃開球。身穿「機械戰甲」的平託成功開球後,電視轉播解說員激動不已:「平託行走的一小步,腦機接口技術發展的一大步。」腦機接口技術從來不缺乏熱度。
  • 我們未來靠腦機接口就夠了?
    想在火星退休,於是創立了SpaceX; 想開上電動跑車,於是搞出了特斯拉; 如果這些還是在科技和工程層面,那麼腦機接口就直接上升到了生物層面。 腦機接口,未來要將人的大腦裡植入晶片,實現人機互動,通過數據影響神經元,幫助我們存儲數據和處理信息。
  • 當腦機接口裝上軍事按鈕
    2018年9月,DARPA腦機接口項目負責人宣稱:「藉助腦機接口技術和輔助決策系統,戰鬥機飛行員已能同時操控三架不同類型的飛機。」  歸納已有實驗和各類預測,腦機接口軍事應用的潛力初見形態。  一是協助操控各類無人裝備。
  • 腦機接口、人機融合,這樣的未來還有多遠?
    當人機互動變為現實,腦機接口會成為人類進化的未來嗎?全網最高智商綜藝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重磅回歸,關於腦機接口,你不知道、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在我看來,腦機接口就是去替換基於肉體的生物學功能,讓我們的腦可以直接和機器去實現通訊,可能是從外界接收信號,也可能是向外界發送一個控制信號,這就是腦機接口。
  • 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
    而腦機接口技術便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腦中的這些神經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它會在人與機器之間架起橋梁,並最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造巨大價值。其實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就已經有了製造早期腦機接口技術的想法,但由於技術的限制,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在此後的時間裡,人們針對該技術的算法和應用不斷創新。
  • 陳根:腦機接口是與非,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
    事實上,「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2017年,馬斯克成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兩年後,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團隊發布了其首款產品,即「腦後插管」新技術,通過向大腦植入電極的方式來讀取大腦信號,並宣布了他們進一步開發腦機接口的計劃。
  • 腦機接口難題不少
    腦機接口是在人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信息連接通路。通過解碼腦信號,將其轉換為可被識別的命令信號,實現人與機器或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1973年,計算機科學教授雅克·維達爾首次在學術期刊上提出「腦機接口」的概念。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截癱男子用思維控制機械外骨骼成功開球。如今,腦機接口已成為腦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 腦機接口真的可以使我們化身半個 AI 嗎?
    研究腦機接口的科學家們,就像在這個迷宮中探索的探險者,他們試圖弄清楚每一條道路連接起來有什麼用,通過施加什麼樣的影響可以讓它們連接或者斷開。最後,我提醒你,像這樣的迷宮,有50萬個。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出來時候,神經元的連接並無多大差別。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神經元的連接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正是這些連接所構成的三維圖形,讓我們最終成為一名卡車司機、鋼琴家或者作家。
  • 腦機接口,賽博格時代的忒修斯之船?
    2020年8月28日,美國加州弗裡蒙特,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舉行發布會,展示了最新的可穿戴設備 LINK V0.9 和手術機器人,並通過現場的三隻小豬和實時神經元活動演示,展示了 Neuralink 腦機接口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
  • 當腦機接口「從軍」,未來戰爭會變成什麼樣?
    2018年9月,DARPA腦機接口項目負責人宣稱:「藉助腦機接口技術和輔助決策系統,戰鬥機飛行員已能同時操控三架不同類型的飛機。」歸納已有實驗和各類預測,腦機接口軍事應用的潛力初見形態。一是協助操控各類無人裝備。
  • 人類能否通過保存意識得到永生?腦機接口是個法子
    後者的代表是腦機接口,用信號加工技術將原始的腦活動轉化為數字命令,這樣,大腦或許可以在脫離身體後得到「永生」。這本書中,他討論了所有和大腦有關的問題:觀點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有人會在不幸被截肢後,仍能「感覺」到失去的那部分肢體在動?殘障人士如何利用大腦意識直接控制機械骨骼?以及那個「造神」問題——能不能通過保存意識得到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下面這個案例揭示了腦機接口的應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