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
鈦媒體4月9日消息,美國杜克大學、西北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不到一微米厚的二氧化矽電極層,組成1008個電極傳感器的「神經矩陣」(Neural Matrix),形成柔性神經接口,植入到大腦皮層上,實現機器與人體大腦長期、直接的交互。據悉,這一科研成果於今晨登上世界醫學期刊,科學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本論文第一作者,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的蔣佳翰(Ken Chiang)博士告訴鈦媒體,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將電子設備植入體內已成為現實。相比於之前其他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實驗,該研究的突破在於,使用了一種新的材料以及感應方式,讓設備可在動物體內存在幾年以上。
該論文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主任約翰·羅傑斯(John A Rogers)通過郵件方式對鈦媒體表示,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建立了大腦可擴展的途徑,並實現了電子與大腦的微創集成。設備可運行數十年,接近人類的生命。
大腦是一個很複雜的器官,如果通過CT影像拍攝,只能看到腦內的一處,或是模糊不清地觀察到腦內靜態情況,人類對於腦部的了解都是片面的。
而腦機接口的重要性在於,其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起直接通路。一方面,腦機設備可以將大腦信號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信號,實現對機器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接收來自機器的反饋,從外部實現對大腦的幹預。
時間回溯到去年7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旗下神經科學初創企業Neuralink研發「腦機神經織網」設備N1,將3000多個電極附著在柔韌絲狀物上,或將實現大腦意念控制電腦,在此之後,腦機接口的研究推向了公眾視野,並成為當下熱點。
蔣佳翰告訴鈦媒體,相比於之前Neuralink等機構的研究,本論文研究重點並不在於腦機接口是否可以與人腦進行聯繫,而是新的材料是否可以長時間地在大腦內部運作。這一點非常重要,新材料的啟用將使得腦機接口可向人們完全使用的方向靠近。
當下的腦機植入設備都被密封在雷射焊接的鈦外殼內,產生類似沉積薄的聚合物,密密麻麻盤布在大腦皮層上,幾乎沒有空間性可言。但我們都知道,人腦的空間和靈活性至關重要,所以科研人員希望尋找具有與鈦外殼相似的隔離材料,但新材料要更輕薄、更柔軟,還能夠自行分解,讓腦機設備可以完整、長期保留下來。
經過研究與分析後,最終科研人員發現,二氧化矽是非常適合的電極材料,其小巧輕便,不僅可與大腦之間完美融合,而且二氧化矽具有生物相容性,因此材料可降解,速率也僅為0.46納米。也就是說,二氧化矽溶解到大腦內部的微量物質都不會產生副作用問題。
科研人員利用這一電極,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多重電極陣列,被稱為「神經矩陣」,不會穿透腦組織,而是輕輕地停留在其大腦皮層上。神經矩陣中包含1008個電極傳感器和高清晰的影像設備,電極用來連接大腦皮層進行反饋和檢測,影像設備可讓研究人員詳細查看大腦活動情況。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科研人員開啟了實驗流程。他們在動物大腦區域的數千個位置進行採樣,將「晶片」(電晶體)直接放置在每個採樣位置,使用多路復用技術來擴展、增加感應密度和覆蓋範圍,實現了多達1000個通道的腦機接入。
目前,科研人員已完成數個老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猴子)的實驗,腦機設備持續反饋了一至兩年以上,沒有任何副作用,實驗結果也非常不錯。
約翰·羅傑斯預測,研製出的新型腦機接口設備可在大腦表面存留6年以上,不會產生負面情況,甚至,這一設備可達到數十年,在人類生命的盡頭,腦機接口設備也能夠持續運作下去。
約翰·羅傑斯對鈦媒體表示,目前他們正在擴大「全腦」覆蓋的範圍,並將數量增加100倍以上,形成視覺假體,從而落地成產品。該研究距離商業落地還有幾年的距離。
蔣佳翰說,團隊希望將該技術分享給全球其他神經科學研究者,能夠讓人類更快地使用上腦機接口設備。
儘管該研究成果還未落地,但不可否認的是,若BCI商業化得以實現,無論是在醫療或是人工智慧等高科領域,都將引發巨變。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快,人類易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加上虛擬VR遊戲的普及率逐漸提高,在治療癱瘓患者,神經系統疾病,睡眠障礙以及研究神經科學等使用場景下,BCI設備的作用也愈加凸顯。
2019年,醫療終端佔BCI市場最大份額,達到37.8%,其中又以北美地區份額最大,約佔42.3%。有專家預計,未來BCI需求將大幅提升。
BCI市場規模
據聯合市場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0年BCI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4.6億美元;《報告與數據》(Report and Data)雜誌則預測,到2026年,全球BC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6.7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1.1%。
如果從腦機接口可影響到的應用領域來看,不論是醫療、教育還是消費,都將帶來遠超於十幾億美金的巨額市場空間,未來,BCI可在物聯網、電子遊戲等多方面的應用落地,這一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但與此同時,該技術的爭議不斷。去年10月,浙江金華的一所學校,讓學生使用腦機接口頭環,類似孫悟空「金箍」模樣,引起廣泛爭議。也有人認為,BCI技術對人體存在傷害,也有人認為,這種技術可以顛覆大家對於人腦的理解。
從總體來看,由於技術和市場目前都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產業規模尚不清晰,也沒有相關法律可以遵循,市場存在一定的空白區域。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同樣表示,未來在與人工智慧的共生和融合過程中,如何確保研究方向符合人類利益是值得關注的層面,人工智慧的發展會給人類大腦的發展插上翅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要密切關注其可能產生的風險並加以控制。(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