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你的腸道竟然可以識別並消除寄生蟲?

2021-02-22 新華網科普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力全研究員對腸道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簇細胞在識別、消除線蟲寄生蟲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項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黃力全介紹,腸道簇細胞的結構與味蕾細胞相似,是一類頂端有一簇微絨毛的細胞,通常單個地分布在體內各組織器官中。

黃力全團隊對常見寄生於豬、狼等動物的線蟲「旋毛蟲」進行研究發現,簇細胞在受到旋毛蟲觸發後會形成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進而激發免疫細胞「殺死」寄生蟲。

  

「就像在口腔中對苦味的感受來自形似玫瑰花骨朵的味蕾,簇細胞也能夠感受苦味。簇細胞中能夠識別苦味的蛋白叫苦味受體,寄生蟲的外分泌物、抽提物以及苦味物質水楊苷能夠激活苦味受體和簇細胞,最終通過腹瀉形式達到消滅寄生蟲的目的。」黃力全說。

  

黃力全說,這項研究揭示了寄生蟲可以病從口入,卻騙不過腸道的原因,為防治線蟲寄生蟲感染提供了新思路,也為探索苦味受體和簇細胞在其他組織中的功能提供了指導意義。

來源:新華網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聯繫刪除。

科技前沿,權威視點,盡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及投稿事宜請聯繫:kjqydst@new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圖片來源:ETIENNE OUTRAM 本報訊 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能夠產生某種精神控制:一旦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了大腦,後者似乎就不再害怕貓,更容易成為捕食者的大餐。每
  • 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每當這時,這種微生物就可以進入貓科動物的腸道進行繁殖。 但一項新研究認為,剛地弓形蟲對齧齒動物的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為了貓。實際上,這種寄生蟲讓小鼠更有探索的欲望,並減輕它們對任何捕食者的恐懼感。 剛地弓形蟲可以感染任何溫血(恆溫)脊椎動物,包括人類。但是,它與貓的關係是特殊的。
  • 腸道寄生蟲對旅行者的危害
    旅行者,特別是訪問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的旅行者,可能會遭受到許多腸道寄生性蠕蟲病的危害。感染腸道寄生蟲的危險與衛生標準低下(衛生標準低下,土壤、沙和食物就可能被人或犬科動物的糞便所汙染)有關。一般來說,旅行者很可能在旅行返回一段時間以後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病症;與旅行目的地的聯繫則可能不明顯,因而就會導致遲誤診斷甚或誤診。以下是旅行者可能感染的主要腸道寄生性蠕蟲。
  • 熟悉| 12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
    絛蟲感染通常通過收集兩次或三次糞便樣本、檢測蟲卵和寄生蟲來診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印跡和聚合鏈反應(PCR)試驗可以幫助確認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差異,取決於所涉及的種屬。蟯蟲蟯蟲(人蟯蟲)是美國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蟯蟲寄居在小腸,但妊娠雌蟲遷移到肛門並在肛周皮膚褶皺(下圖所示)產卵,通常在晚上。孵化的幼蟲然後遷移回肛門和下段腸腔,引起逆傳染。
  • 這個AI可以識別寄生蟲並計算數量,從而起到保護蜜蜂的作用
    可惜的是,如此可愛的小蜜蜂,卻很怕一種特殊的寄生蟲,蜜蜂只要被這種寄生蟲給附上了,那麼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死去。因此,許多養蜂人都希望可以了解蜂巢裡是否有這種寄生蟲,數量多不多,從而決定要不要對蜜蜂進行抗寄生蟲治療。目前大部分養蜂人用的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方法來判斷寄生蟲的數量,那就是看落到蜂巢下面木板上的死蟎多不多。
  • 人體內竟然隱藏著這麼多的寄生蟲 你都了解嗎
    人們都說貓、狗身上有寄生蟲,不要總是觸碰它們,另外,食用的雞肉、魚肉、海鮮等食物也有寄生蟲,則要在食用之前做好殺菌的工作,那麼對於寄生蟲,人體難道就沒有?  人體存在寄生蟲嗎  人雖然是高級動物但身上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寄生蟲,對於這個是多數人無法接受的,即使每天清潔身體,人體照樣存在寄生蟲,而這寄生蟲不單單只有一種,而是多種。  人體存在哪些寄生蟲  人體常見的即生中總共有六種,蟯蟲、扁形血吸蟲、阿米巴蟲、班氏絲蟲、疥癬蟎、賈第蟲。
  • 吃寄生蟲可以治病?就是這麼神奇
    不知道有沒有腸粉玩過《瘟疫公司》這個遊戲:在遊戲裡,你可以選擇寄生蟲來感染全世界的人,並且可以為寄生蟲增強傳播能力、添加抗藥基因、提高突變率,以增強其致病甚至致命的能力。這樣,你製造的寄生蟲就可能感染並殺死全人類了!這真真有點反人類啊,設計開發者,也蒜泥狠!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學術經緯/報導 我們每個人的體內和體表,生活著為數眾多的小夥伴: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這些微生物的細胞數量可能比你自身的細胞還要多。
  • 你需要給腸道細菌測 DNA 嗎?
    要知道你的身體並非僅屬於你,它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人體細胞,還寄生著數以億計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尤以寄居在腸道的微生物居多。這些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能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微生物,並通過相應的食物或藥物來調理和控制它們,對於我們的健康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 狗狗感染了寄生蟲怎麼辦?帶你快速了解狗狗寄生蟲的辨別和對策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狗狗感染了寄生蟲怎麼辦?帶你快速了解狗狗寄生蟲的辨別和對策。想要狗狗健康,除了按規定時間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就是驅蟲。寄生蟲是什麼?寄生蟲是一種附著在另一種生物體內獲取營養的生物。下面圍繞它們咱們詳細說一下:一、總體介紹危害狗狗健康的寄生蟲,可以分為體內和體外兩種。
  • 寄生蟲入侵19歲男生大腦 這些偏方你別信
    19歲的他,到底是做了什麼還是吃了什麼,竟然遭遇寄生蟲入侵大腦這樣的事情?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小文仍然印象深刻,沒想到寄生蟲幼蟲沿著小小的傷口進入他體內,又「遊」到了腦部。這種寄生蟲名為裂頭蚴,是一種多見於中國南方地區的寄生蟲。 它常以青蛙、蛇作為中間宿主,如果人生吃青蛙、蛇或喝了含蟲卵的生水,甚至用感染寄生蟲的青蛙皮和蛇皮敷在皮膚上治療,這種蟲就會寄生到人體內。
  • 鏟屎官注意,新貓到家,可能帶來哪些傳染性寄生蟲?
    鏟屎官有了一隻貓之後想養第二隻貓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不過第二隻貓一定要先做好隔離,除了一些可能傳染的疾病之外,有些寄生蟲也可以傳染給其他貓咪甚至是人。那麼,有這種危害的寄生蟲包括幾類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 獅子說:寄生蟲,我也怕啊,可我要活下去
    寄生蟲在宿主的細胞、組織或腔道內寄生,會奪取宿主的營養,如蛔蟲和絛蟲在腸道內寄生,奪取大量的養料,並影響腸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營養不良;給宿主帶來機械性損傷,如蛔蟲多時可扭曲成團引起腸梗阻,在肺內移行時穿破肺泡壁毛細血管引起出血;
  • 如果你家貓咪有這些症狀,可能感染寄生蟲
    很多鏟屎官都會擔心一個問題,貓咪身上到底有沒有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到底能不能感染到貓咪主人? 貓母覺得天天這麼胡思亂想,倒不如定期給貓咪驅蟲。這樣不僅可以讓貓咪避免寄生蟲的幹擾,還可以保持鏟屎官的身體健康!今天我們聊一聊如何從你家貓的表現中,確認是否感染寄生蟲。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導讀 2019年10月下旬,《Nature》刊載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前所未有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良性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重新編碼產生抗體的 B 細胞的,以及是如何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的。Limenitakis 博士使用專門設計的電腦程式來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基因序列,這些基因序列根據微生物是留在腸道內還是到達血液中,來比較 B 細胞抗體庫。在這兩種情況下,抗體庫都會發生改變,但接觸位置的不同,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 女兒總撓屁股,檢查後發現好多「小米蟲」,秋天腸道寄生蟲重視
    剛開始她還以為是孩子不講衛生,就對女兒:「屁屁不可以用手撓,髒!」可是發現孩子還是控制不住的去撓屁股!睡覺也不踏實,翻來覆去的!結果她仔細一看,竟然發現孩子的肛門有一些白色的小蟲子蠕動,小寶媽嚇壞了,趕緊帶著孩子去了醫院經過醫生的一系列檢查,小寶媽才知道,女兒原來是得了寄生蟲感染病。
  • 第一條寄生蟲是如何鑽進其它動物體內的?
    你或許不知道,大多數寄生蟲類群早在2.5億年前的中生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這說起來還有點反直覺。寄生蟲比它們現在的宿主歷史還要更為悠久,那在宿主出現之前,它們是怎麼生存的?當然這個問題其實不太成立,歷史悠久的是寄生蟲的祖先們,而今天的每種特定的寄生蟲一定是在宿主出現之後才吃上了它們的軟飯。
  • 《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像肥胖、癌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而人體中的這些「異己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本田賢也(Kenya Honda)博士帶領其研究小組在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諸多成員之中,優選出11株細菌,它們可以極大增強生物的免疫反應。動物實驗表明,這11個菌株組成的小團隊能夠有效抗擊致病細菌,還有抗癌能力!
  • 科學家發現,溫暖環境可以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增加多...
    前段時間,奇點糕給大家介紹過一個熱量限制延長壽命的效果會被高溫環境抵消的研究,不少讀者朋友紛紛感慨,生活的溫度竟然這麼重要嗎?是的,真的很重要。今天要說的這個研究,也是一個有關生活溫度的研究。緯度(A)、平均溫度(B)和女性年齡標準化髖骨骨折發生率的關係即使在分析中排除了維生素D和鈣攝入量的影響,也不會消除這種關係,但如果對溫度這一因素進行校正,則緯度與髖部骨折發生率之間的相關性也大大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