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二「大腦」與腸「毒素」的關係

2021-01-12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劉玉榮、白晶,解放軍第306醫院,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人還有第二個「大腦」?沒錯!俗話說,臉是腸子的鏡子,腸是人的第二「大腦」。腸功能正常,才有漂亮的肌膚,健康的身體。腸道擁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下意識的活動,腸道的確有它自己的思想。除了通過廣泛的交流網絡跟大腦直接相連,腸道還是大腦以外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神經系統的「器官」。

腸道可控制人的情緒及幸福感

控制人類情感的5-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裡合成的,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休息狀態下,腸道仍在運動,除參與消化吸收食物外,還參與身體內其他器官功能的調節,包括影響人的情緒。人的第一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人的全部行為。

腸道是排毒器官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擔負了人體大部分的排毒任務。在排毒的同時,它還擔負起抵禦疫病的重任。人的機體有三大抵禦疾病的屏障,即胎盤屏障、血腦屏障和腸道屏障。

胎盤屏障自出生後已失去作用;血腦屏障由於其構成的複雜性與精密性,保養起來也相對複雜。因此,腸道成為三大屏障中最容易保養的,由於還兼職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所以要想人健康必須腸健康!

1、分解食物

在胃酸、消化酶和膽汁的協同作用下分解並消耗食物,吸收有益物質,通過約有一個細胞厚度的障礙層吸收那些人體所需的分子,如胺基酸、脂肪、糖分、維生素和礦物質,以保持適當的營養吸收。排除有害物質,在吸收人體所需營養的同時,還負責防衛、阻礙,甚至中和那些流入生命管道的毒素、有毒細菌和化學物質。

2、製造功能

腸道內的細菌能製造維生素和具有維持健康功用的分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腸道生態系統。

3、保護作用

腸道內的免疫系統佔人體全部免疫系統的60%,即「腸道淋巴組織」。之前提到過吸收營養的一層細胞,腸道淋巴組織就生長在這裡,它的工作就是保護人體不受疾病的侵害。因此,如果腸道相關淋巴樣組織始終處於平衡狀態,那麼人體就是健康的。可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讓你的腸胃動起來、多吃保護腸道的食物、多排腸毒,快點去清理你的腸道吧!

腸道功能不佳,「毒素」就會因停留體內過久而重新被吸收,導致身體提前老化,身體頻頻發出警報:體重增加、長出小肚腩、肌膚發暗粗糙……而此時,多吃糙米、花生、黒木耳、魔芋、豆腐等食物可以幫助腸排毒。蜂蜜中的鎂、磷、鈣等營養元素能調節神經系統,也可以為腸道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取一勺蜂蜜泡水飲用能達到潤腸、美容的功效。酵素是用各種蔬菜和水果發酵而成的液體,可助消化吸收、排毒素,在日本應用比較廣泛,和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醋有類似之處,但是酵素裡面有大量的酶類物質,這些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增加脾胃功能,對增加正氣有很大的好處。

相關焦點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如果有病原體穿過腸壁,腸壁上的免疫細胞就會分泌包括組胺在內的發炎物質(inflammatory substances),讓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捕捉到危險信號。然後「腸中大腦」要麼會催發腹瀉,要麼會警告「頭頂大腦」。而「頭頂大腦」可能會決定催發嘔吐反應,或者讓人上吐下瀉。
  • 別得罪人類「第二大腦」——腸道
    胃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壁上遍布著神經元,它們屬於腸神經系統,「第二大腦」不僅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還與我們的大腦「交流、合作、互動」。生氣時不想吃飯,傷心時沒有食慾,緊張時拉肚子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另外,我們的腸道居住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他們是腸道的常住居民,也深刻地影響著胃腸道甚至人的行為。
  • 初二生物教學教案:第二章 腔腸動物門
    第二章 腔腸動物門   教學目標   1.了解水螅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徵及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觀察水螅的形態結構及對刺激的反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的能力。
  • 新研究揭示:「第二大腦」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他們用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變腸神經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這項新研究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表明,腸道有益菌產生的脂肪分子可以改善血糖代謝。這類脂質被認為會影響腸-腦軸,即大腦與腸道高度發達的腸神經系統(也稱為第二大腦)之間關鍵的雙向通信。腸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條件下在控制腸-腦軸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受訪專家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姜 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蔣 絢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
  • 大腦智庫皮紋大數據報告之揭秘手腦關係
    ---------用數據看清男人女人日前,國內皮紋檢測領軍企業大腦智庫發布了《皮紋大數據揭秘手腦關係與性別差異化(2016年第1期)》(以下簡稱「智庫報告」),報告通過統計學來印證人的十指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補充有益菌,提高免疫力,這些健康「腸」識你知道嗎?
    通過腸道我們才能夠吸收所需的營養物質,並把堆積毒素垃圾排出體外,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都是發現問題才去重視,而作為腸道,更是被容易忽視的器官。平時趕時間憋著不去廁所、團建聚餐的胡吃海喝、熬夜重度患者的暴飲暴食……這些再平常不過的行為其實是在傷害你的腸道。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人的情緒,免疫力,營養都離不開它。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腸神經系統不完全受大腦支配眾所周知,大腦是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運動和接受各種感覺的器官,人類具有的「五大感覺」——觸覺(或叫膚覺)、味覺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死亡,從而導致運動障礙和其它常見症狀。導致這些神經元死亡的原因尚不確定,但一個主要的假設是,它是由被稱為路易氏體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聚集造成的。去年的一項動物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證明這些有毒蛋白質首先在腸道內聚集,然後通過迷走神經向上移動到大腦。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腸道的功能:人體腸道長約7-8米,分為小腸、大腸、直腸3部分。小腸約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大腸約1.6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餘的水分,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後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人的腸道很長並且千褶百皺,平均每隔3.5釐米就有一個彎折。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此外,腸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上皮層。這一層連同固有層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細胞庫,即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宿主。上皮層的免疫細胞主要是CD8+淋巴細胞,而固有層的免疫細胞更為多樣,除了淋巴細胞外,還包括巨噬細胞、漿細胞、抗原提呈細胞和肥大細胞。
  • 腹部是人體「第二大腦」
    ◆ 毛頌讚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除了大腦之外,還有「第二大腦」,那就是腹部。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當他們將老年健康小鼠的腸菌,FMT至年輕無菌受體小鼠時發現: 受體小鼠大腦海馬區的神經生成增加; 小鼠的腸道生長增加,小腸絨毛的長、寬度增加; FGF21-AMPK-SIRT1
  • 抗擊呼吸道病毒,腸-肺軸與肺部免疫有何關係?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腸道和人體其他臟器的關係逐步被發現,腸-腦軸、腸-肝軸尤其是腸-肺軸(Gut-lung axis)學說的相繼提出。不少關於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的肺部菌群和黏膜免疫、腸道微生態的關係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進展。
  • 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2020-05-29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黴菌毒素是黴菌代謝產生的一類有毒產物,會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對人和動物都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黴菌毒素中的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具有最強的致癌性。
  • MDPI 會議信息 | 第一屆毒素學電子會議 (IECT 2021) 正在進行中,邀您一起探討毒素學前沿進展
    由Toxins (ISSN 2072-6651, IF 3.531) 期刊主導的第一屆毒素學電子會議 (The 1st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Toxins,IECT 2021) 於2021年1月16日至31日在MDPI會議平臺Sciforum在線舉辦。
  • 抑鬱、腫瘤都和它有關,手把手教你保護人體的「第二大腦」
    腸腦健康關乎三大疾病腸道有著大量的神經元,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腸腦。大腦有850億神經元,腸道有5億神經元,就算大腦不工作,腸道的自主神經元也可自主運動。 其中影響人體學習、運動、記憶及大腦愉悅的多巴胺,有50%由腸道產生,心情愉悅與否也直接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95%調節情緒的五羥色胺由腸道產生,若五羥色胺水平較低,容易發生抑鬱、衝動行為、甚至攻擊及暴力行為。
  • 認知功能下降可以通過腦-腸軸機制提前幹預治療
    近期國外知名科學媒體NewScientist發布文章《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始於腸道並擴散至大腦》,文中認為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在大腦中聚集形成斑塊,破壞正常的大腦功能。科學家在死於這種疾病的人的腸道中發現了β-澱粉樣沉積物。
  •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CHEN • 2021-01-15 11:31:54 來源:前瞻網 E1130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