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已遠離了每日為饑飽而煩惱的生活,很多人都越來越重視身體的養生,但是許多人都在養生時都把重點放在了心、腦、腎等這些重要臟器上,而忽略了對腸道的保養。
實際上,腸道的健康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腸道是我們的排毒器官,也是消化吸收營養的地方,我們也必須清楚好的腸道功能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才能有效運作。當我們希望改善諸多消化問題時,是不是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腸道應有的動能呢?
01關於腸道你應該知道的事兒
腸道指的是從胃幽門到肛門的消化管。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腸道的功能:人體腸道長約7-8米,分為小腸、大腸、直腸3部分。小腸約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大腸約1.6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餘的水分,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後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人的腸道很長並且千褶百皺,平均每隔3.5釐米就有一個彎折。若長時間排不出去(便秘),它們在腸道內乾結、腐敗、發酵,易形成毒素,破壞腸道菌群。
長期如此,食物殘渣在體內變質、腐爛,會產生大量的腸毒。不僅會讓大便變得越來越乾燥,排便變得越來越困難,還很有可能會誘發各種腸道疾病。嚴重的話,更會引起大腸癌等病變!反映到我們身體的外部,往往就是令人頭疼的體重增加、皮膚暗沉問題。
02腸道其實很脆弱
不少人只重視心、腦、肝、腎,卻不知道腸道健康也可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研究發現,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作為消化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腸道既強大又脆弱,它既有多重功能,又易受到多種疾病困擾。
1、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類。如果息肉破潰,會導致腸梗阻及出血情況。患病後,可能出現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出現便血、黏液血便等問題。
絕大多數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因此對大腸息肉還是要採取謹慎態度,如發現要及時切除。
2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一般多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其中以18~30歲和70~80歲為高發年齡段。患者也會有腹痛、腹瀉等問題,但症狀更為嚴重,同時也可能合併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症狀。
3、大腸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直腸和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表現在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比如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患者會有便秘、腹瀉、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
4、腸梗阻
腸梗阻可以分為三類:一種叫機械性腸梗阻,腸道被寄生蟲、糞塊、膽石、異物等阻塞,或者腸道某一部分粘在一起;第二種是動力性腸梗阻,常見於腹膜炎、腹部大手術、腹部感染引起的腸麻痺;第三種原因是血運性腸梗阻,是由於腸繫膜血管栓塞,腸管血運障礙,從而形成腸麻痺和腸梗阻。
03「腸」健康 才能常健康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都要經過腸道的消化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同時,腸道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擁有充沛的免疫力才可以幫助身體抵抗有害菌的入侵。腸道的乾淨,牢牢關係著身體的健康問題。
04及時補充益生菌
根據科學家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益生菌的定義,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的健康起到有益的作用。
益生菌可加強並保護腸黏膜層,從而在維護腸道黏膜層的完整性和調節腸道免疫系統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目前經臨床證實具有良好預防食物過敏的益生菌株主要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
益生菌具有雙向調節腸道功能作用,既能緩解腹痛、腹瀉,縮短病程,還有促進自發性腸蠕動,減弱糞便酶活性,改善便秘作用。全球約60%的人因身體缺少乳糖消化酶,出現乳糖不耐受引起腹脹、腹瀉。益生菌產生半乳糖苷酶消化乳糖,改善症狀。
益生菌腸道定植過程中產生消化酶,可促進營養消化吸收,如幫助飲食中鐵的吸收和利用。製造營養物質,合成多種維生素,脂肪酸、抗氧化劑、胺基酸等。過去的數十年裡,歐盟各國啟動了多個科學合作項目,益生菌對健康的影響已深入人心,未來會有更多成果應用於人類營養、健康和疾病預防,對其進一步深刻認知將使人類走向健康未來。
補充益生菌要抓住2個點
必須是活性益生菌只有活性益生菌到達腸道後才能發揮其功效。一些益生菌在經過胃酸、膽汁等環境後會失活,也就是失去了功效。
達到一定數量有人喜歡通過喝酸奶來補充益生菌,但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主要為乳酸菌,數量少且活性低。
我國乳酸菌標準明確規定酸奶中活菌的數量要達到每毫升100萬個,否則即便喝了酸奶,也無法起到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