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2021-01-09 百家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已遠離了每日為饑飽而煩惱的生活,很多人都越來越重視身體的養生,但是許多人都在養生時都把重點放在了心、腦、腎等這些重要臟器上,而忽略了對腸道的保養。

實際上,腸道的健康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腸道是我們的排毒器官,也是消化吸收營養的地方,我們也必須清楚好的腸道功能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才能有效運作。當我們希望改善諸多消化問題時,是不是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腸道應有的動能呢?

01關於腸道你應該知道的事兒

腸道指的是從胃幽門到肛門的消化管。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腸道的功能:人體腸道長約7-8米,分為小腸、大腸、直腸3部分。小腸約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大腸約1.6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餘的水分,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後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人的腸道很長並且千褶百皺,平均每隔3.5釐米就有一個彎折。若長時間排不出去(便秘),它們在腸道內乾結、腐敗、發酵,易形成毒素,破壞腸道菌群。

長期如此,食物殘渣在體內變質、腐爛,會產生大量的腸毒。不僅會讓大便變得越來越乾燥,排便變得越來越困難,還很有可能會誘發各種腸道疾病。嚴重的話,更會引起大腸癌等病變!反映到我們身體的外部,往往就是令人頭疼的體重增加、皮膚暗沉問題。

02腸道其實很脆弱

不少人只重視心、腦、肝、腎,卻不知道腸道健康也可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研究發現,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作為消化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腸道既強大又脆弱,它既有多重功能,又易受到多種疾病困擾。

1、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類。如果息肉破潰,會導致腸梗阻及出血情況。患病後,可能出現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出現便血、黏液血便等問題。

絕大多數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因此對大腸息肉還是要採取謹慎態度,如發現要及時切除。

2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一般多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其中以18~30歲和70~80歲為高發年齡段。患者也會有腹痛、腹瀉等問題,但症狀更為嚴重,同時也可能合併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症狀。

3、大腸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直腸和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表現在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比如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患者會有便秘、腹瀉、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

4、腸梗阻

腸梗阻可以分為三類:一種叫機械性腸梗阻,腸道被寄生蟲、糞塊、膽石、異物等阻塞,或者腸道某一部分粘在一起;第二種是動力性腸梗阻,常見於腹膜炎、腹部大手術、腹部感染引起的腸麻痺;第三種原因是血運性腸梗阻,是由於腸繫膜血管栓塞,腸管血運障礙,從而形成腸麻痺和腸梗阻。

03「腸」健康 才能常健康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都要經過腸道的消化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同時,腸道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擁有充沛的免疫力才可以幫助身體抵抗有害菌的入侵。腸道的乾淨,牢牢關係著身體的健康問題。

04及時補充益生菌

根據科學家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益生菌的定義,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的健康起到有益的作用。

益生菌可加強並保護腸黏膜層,從而在維護腸道黏膜層的完整性和調節腸道免疫系統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目前經臨床證實具有良好預防食物過敏的益生菌株主要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

益生菌具有雙向調節腸道功能作用,既能緩解腹痛、腹瀉,縮短病程,還有促進自發性腸蠕動,減弱糞便酶活性,改善便秘作用。全球約60%的人因身體缺少乳糖消化酶,出現乳糖不耐受引起腹脹、腹瀉。益生菌產生半乳糖苷酶消化乳糖,改善症狀。

益生菌腸道定植過程中產生消化酶,可促進營養消化吸收,如幫助飲食中鐵的吸收和利用。製造營養物質,合成多種維生素,脂肪酸、抗氧化劑、胺基酸等。過去的數十年裡,歐盟各國啟動了多個科學合作項目,益生菌對健康的影響已深入人心,未來會有更多成果應用於人類營養、健康和疾病預防,對其進一步深刻認知將使人類走向健康未來。

補充益生菌要抓住2個點

必須是活性益生菌只有活性益生菌到達腸道後才能發揮其功效。一些益生菌在經過胃酸、膽汁等環境後會失活,也就是失去了功效。

達到一定數量有人喜歡通過喝酸奶來補充益生菌,但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主要為乳酸菌,數量少且活性低。

我國乳酸菌標準明確規定酸奶中活菌的數量要達到每毫升100萬個,否則即便喝了酸奶,也無法起到調節作用。

相關焦點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受訪專家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姜 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蔣 絢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過去數百年來,人們一直相信腸道會與大腦相互作用,從而影響人類健康,或者給人帶來疾病。不過直到上個世紀,科學家才開始仔細研究這二者之間的關聯。腸道產生的血清素可以進入血液之中,參與修復肝臟和肺部的受損細胞。它對於心臟的正常發育也十分重要,還能通過抑制骨骼形成來調節骨骼密度(Cell, vol 135, p 825)。 但這又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的「腸中大腦」本身顯然沒有情感,但它是否會影響「頭頂大腦」產生的情感?
  • 腸道是個容易「激動」的器官:全身50多種疾病都與它有關
    從胃幽門到肛門,腸道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腸道既強大又脆弱,它身負多重功能,又易受多種疾病困擾。 尤其夏季到來,擼串聚餐的頻率大大提升,本就「愛鬧脾氣」的腸道容易不堪重負,此時更應注意給腸道「減負」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著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
  • 人的第二大腦:腸道(居然能影響容貌!)
    你了解:自己的腸道嗎? 你知道:他有多重要嗎? 腸道,是決定一根美味的薯條,如何變成便便! 腸道,居然有記憶功能,可以和大腦對話!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可·格爾森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 別得罪人類「第二大腦」——腸道
    腸子一激動,腹痛、腹瀉、腹脹、腹部不適等症狀可能就找上門來。每個人腸道激動的形式不同,有的人表現為腹脹,有的人表現為腹瀉,有的人表現為不停放屁或者只是肚子咕嚕咕嚕地氣體亂竄。胃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壁上遍布著神經元,它們屬於腸神經系統,「第二大腦」不僅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還與我們的大腦「交流、合作、互動」。生氣時不想吃飯,傷心時沒有食慾,緊張時拉肚子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 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這些常見習慣讓人的「第二大腦」 腸道很受傷 2020-05-29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通過與有害細菌競爭食物和生長因子等重要資源來防止其定植。如果正常腸道菌群的數量減少,例如由於抗生素治療,病原微生物就有機會在腸道上皮上定植。保護腸道通透性的方式腸道微生物群能夠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保護和改善上皮緊密連接。大多數支持微生物群在腸道屏障正常功能中的作用的證據來自研究,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療可以降低胃腸道疾病模型的腸道通透性。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帕金森病可以從腸道開始的觀點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近年來我們看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研究表明,腹部可能在其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死亡,從而導致運動障礙和其它常見症狀。導致這些神經元死亡的原因尚不確定,但一個主要的假設是,它是由被稱為路易氏體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聚集造成的。
  • 秋冬換季,打好腸道保衛戰
    秋冬換季,打好腸道保衛戰秋冬換季,腸道易受傷秋末冬初,很多人做好了防流感、抗過敏的準備,卻不知道此時的腸道也需要好好呵護。秋冬換季,腸道為何容易受傷?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換季時節,冷空氣來襲,人著涼後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從而導致腹瀉。第二,秋冬季節空氣乾燥,容易導致腸道內水分不足。
  • ...與疾病之間的神秘關聯!|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谷 君 說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Stevens表示,人類是由數量大致相同的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綜合體,腸道菌群的生態與機體生理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得一些人患上高血壓和抑鬱症。未來衛生健康專家或許就能靶向作用機體腸道來抑制、診斷並選擇性地治療不同形式的高血壓。
  • 揭秘第二「大腦」與腸「毒素」的關係
    人還有第二個「大腦」?沒錯!俗話說,臉是腸子的鏡子,腸是人的第二「大腦」。腸功能正常,才有漂亮的肌膚,健康的身體。腸道擁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下意識的活動,腸道的確有它自己的思想。除了通過廣泛的交流網絡跟大腦直接相連,腸道還是大腦以外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神經系統的「器官」。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尹軍霞 (紹興文理學院生物學系 浙江紹興312000)林德榮 (紹興第二醫院腫瘤科浙江紹興312000)摘要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想要激活體內「第二大腦」,就用益生菌
    大腦的功能複雜,神經細胞密布,可以分泌激素,神經遞質等重要成分。腸道有著類似的構造,同樣具有神經叢密布區域,可以產生很多有關於消化的激素,甚至產生神經遞質來自主調節自身的活動,因此腸道常被稱為「第二大腦」。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腸道通透性與疾病的關係、腸道通透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常見的腸道通透性檢測方法,為臨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腸道既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器官,又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腸道通透性的狀態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腸道通透性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