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個容易「激動」的器官:全身50多種疾病都與它有關

2020-12-06 騰訊網

從胃幽門到肛門,腸道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腸道既強大又脆弱,它身負多重功能,又易受多種疾病困擾。

尤其夏季到來,擼串聚餐的頻率大大提升,本就「愛鬧脾氣」的腸道容易不堪重負,此時更應注意給腸道「減負」。

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消化科專家,教你護好腸道,不讓這個脆弱的器官受傷。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蔣絢□消化內科醫師 於旭彤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 劉思德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曾慶敏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趙立平

腸道是個容易「激動」的器官

腸道不但「搬運」食物、排出代謝廢物,腸黏膜中還廣泛分布著神經網絡結構,它們是指揮腸道運動、吸收、內分泌、免疫功能的重要組成。

免疫系統作為抵禦外敵入侵的防守系統也駐紮在腸道,仔細分辨對身體有害的細菌。

腸道身兼數職,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它一言不合就愛「發脾氣」。

腸道「激動」,有什麼後果?

腸道中有幾千種細菌,重達1.5公斤,總數比人體自身細胞還多10倍。

如果腸道健康,致病菌會受到有益菌群的抵抗,隨大便排出。

如果腸道鬧脾氣,屏障功能受損,致病菌就會突破腸黏膜的保護屏障進入身體各處,繼而引發多種疾病。

研究發現,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閉症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梅耶·梅爾博士研究發現,腸道內的微生物還與自閉症、抑鬱、焦慮等有關,迷走神經可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5種病愛找上腸道

正是因為腸道承擔著人體中很多重要的角色,很多疾病會在這裡發生。

◎大腸息肉

腸道息肉就像身體裡的一枚「定時炸彈」,應該儘早「拆」除

如果在息肉腺瘤階段就將其斬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腸癌。如果未切除腸道息肉,患結直腸癌的機率將增加4倍左右。

患者一般無症狀,可能出現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另外還可能有便血、黏液血便等。

◎炎症性腸病

這類疾病雖然可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發生,但一般多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其中以18~30歲和70~80歲為高發年齡段

患者也會有腹痛、腹瀉等問題,但症狀更為嚴重,同時也可能合併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

◎大腸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是控制大腸癌的關鍵。

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值得注意,比如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患者會有便秘、腹瀉、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

◎腸梗阻

腸梗阻就是腸道「堵」了,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部陣發性絞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晚期還可出現體溫升高、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

小腸問題以腸梗阻較為常見,可分為三類: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

◎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因為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情緒波動大、自身壓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簡單來說,腸道激動就是腸道蠕動過快或者發生痙攣,最常見的兩大症狀是腹痛和腹瀉。蠕動過快導致腹瀉,痙攣導致疼痛。

患者的症狀一般與排便有關,如排便後腹痛減輕或加重等,那麼腸易激症候群的可能性較大。

護腸道,別錯過這個檢查

正常人一般在40歲起就該注重腸道檢查。大約80%的腸道病變發生在大腸,這對於醫生來說是件「好事」,因為結腸的病變可以通過結腸鏡直接觀察到。

從結直腸癌預防的角度,我國指南推薦50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於高危人群如直系親屬患大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潰瘍性結腸炎者要更早進行篩查。

對於近期有報警症狀者,如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消瘦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消化道的檢查包括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多種手段,根據不同的部位,消化內鏡包括了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乙狀結腸鏡等。

由於沒有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查出所有問題,也沒有一種檢查會100%準確;因此醫生會根據年齡、症狀、耐受程度的不同,建議患者選擇相應的檢查手段,從而綜合分析進行臨床判斷。

消化科專家的護腸道建議

為了幫助腸道更好地「工作」,消化科專家在飲食起居上都給出了提醒。

No.1

多吃粗糧、堅果

趙立平指出,吃全穀物(天然完整的穀類、豆類和堅果類的籽粒和果仁)能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在腸道內酵解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為益生菌的生長提供「養料」,促進「有益菌」繁殖。

他推薦將穀類和豆類按照3:1或2:1的比例混合,浸泡後蒸熟,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雞蛋、蔬菜炒著吃,還可以加一些枸杞、紅棗,用慢火熬成粥喝,但不要熬到黏糊糊的澱粉糊化狀態。

No.2

吃飯吃到七分飽

每頓飯都吃七分飽,剛好感到不餓即可,不要吃到撐。少吃高脂食物,因為攝入體內的多餘營養物質會讓有害菌滋生,導致腸道菌群結構發生變化。

趙立平建議,日常飲食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燕麥、蕎麥等穀類)要佔到每日進食量的60%以上,新鮮蔬菜(如蘆筍、菊苣、洋蔥、芹菜等)佔30%,葷菜最好不要超過10%。

喜歡吃肉的人,每次也不要吃太多,如果消化吸收不了,會成為有害菌的「養料」。

No.3

別頻繁吃生冷

很多人覺得大熱天喝下一大口冰鎮飲料、啤酒,吃一根冰棍,從頭舒服到腳;但是,腸胃不喜歡太涼的飲食。

尤其是很多人運動完或者出了一身汗,猛然間灌下一肚子冰水,很可能沒多久就開始胃疼、腹瀉。

建議夏天最好喝溫的飲品,比如常溫的涼白開、稍放涼的茶水等。

No.4

給腸道吃點新鮮的

夏天溫度高,飯菜容易滋生細菌。腸胃「喜新厭舊」,愛吃剛做出來的飯菜。吃了沒有保存好的剩飯剩菜,很可能鬧肚子。

建議飯菜現做現吃,最好別剩飯。做飯前心中有數,別做太多。如果偶爾剩下了飯菜,麵食、肉類可以在涼透後及時放進冰箱,蔬菜和海鮮就不要留了。

No.5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體重、戒菸、戒酒,酒精本身對消化系統有很強的刺激作用。

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運動引發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建議每天鍛鍊30分鐘,促進腸道蠕動。▲

本期編輯:徐夢蓮

相關焦點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已遠離了每日為饑飽而煩惱的生活,很多人都越來越重視身體的養生,但是許多人都在養生時都把重點放在了心、腦、腎等這些重要臟器上,而忽略了對腸道的保養。實際上,腸道的健康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腸道是我們的排毒器官,也是消化吸收營養的地方,我們也必須清楚好的腸道功能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才能有效運作。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起床時,身體沉甸甸,什麼都不想做? 其實,這很可能是你的腸道在抗議。 因此,腸道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 腸道其實很脆弱 不少人只重視心、腦、肝、腎,卻不知道腸道健康也可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研究發現,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著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而小腸是個過渡區,雖然pH值稍偏鹼,但含有消化酶,蠕動強烈,腸液流量大,足以將細菌在繁殖前衝洗到遠端迴腸和結腸,所以.小腸菌量在胃和結腸之間逐漸增多;空腸菌數105個,仍以需氧菌為主:迴腸菌較多,總菌數103-107個。以厭氧菌為主,如擬桿菌、雙歧桿菌等;結腸內菌量最多達1011~1012個,厭氧菌佔絕對優勢,佔98%以上,菌種也達300多種。幹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細菌組成[2-5]。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健康成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量大約1-1.5kg,有1000多種,數量高達1014個,相比於正常人體自身細胞數量1013個,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數的10倍,而且編碼基因數目超過人體自身基因數目的100倍,是控制人類健康的「第二基因組」。人體每天排出糞便乾重的1/3由細菌組成,大多數為腸道細菌。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 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竟然是腸道!
    因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的腸道問題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不少人因為缺乏對腸道健康的認知,而導致本來可及時治癒的腸道問題轉化為更嚴重的疾病。‍‍‍" 第二大腦"實際上也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由分散在食管、胃、小腸、結腸組織上的神經元、神經傳感器和蛋白質組成。
  • 如何保持腸道健康?5個方法保護你的腸道,人人都要看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們已經遠離了日常飢餓的煩惱生活,許多人越來越注重身體的保健,但很多人在保健的時候,只注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而忽視了腸道的保健。事實上,腸道的健康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很大的影響,腸道是排毒器官,但同時也是最容易生病的器官,如果不注意保護腸道,就會導致很多疾病。
  • ...與疾病之間的神秘關聯!|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谷 君 說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目前研究人員有望基於當前研究結果開發新型療法來改善對療法耐受的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大約有20%的高血壓患者對療法並無反應,甚至是對多種藥物都沒有反應。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 秋冬換季,打好腸道保衛戰
    換季時節,腸道為何總拖健康的後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秋冬換季,打好腸道保衛戰秋冬換季,腸道易受傷秋末冬初,很多人做好了防流感、抗過敏的準備,卻不知道此時的腸道也需要好好呵護。秋冬換季,腸道為何容易受傷?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換季時節,冷空氣來襲,人著涼後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從而導致腹瀉。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容易流血?皮膚發癢?腿腫?體重減輕?...這些有可能是慢性肝病的信號,慢性肝病是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它可以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肝病按照病因劃分,常見的有如下幾大類:對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的免疫反應可能在免疫病理學過程中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在這種過程中,免疫反應會導致感染造成損害。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血漿中全身性炎症標誌物(如IL-8或IL-6)水平升高,無論是否有明顯的細菌感染,都與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急性失代償有關。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背景腸道微生物群在兒童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期發育是指從出生到青春期結束之間發生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兒童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嬰兒期、學齡前階段、兒童中期和青春期。偏離常模可能是疾病發展的早期跡象,無論是營養不良或肥胖、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的社會發育遲緩、食物過敏或哮喘。
  • 人體各項器官衰老時間表找到了,原來最先衰老的不是皮膚,而是它
    其實在我們身體內部有很多的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都開始逐漸的退化,那麼各項內臟器官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老退化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心臟:從40歲開始老化 心臟是我們身體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為身體全身輸送血液和能量,維持身體內環境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年到了40歲的時候心臟就開始日益變老,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也會逐漸的降低。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摘要腸道微生態在正常宿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調節免疫功能,起到腸道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障礙與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哮喘、痢疾等。這都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來論證。有病例報導指出,糞便移植可以誘導腸道微生態重建、減少炎症反應,但其療效仍需進一步明確。01、背景膿毒症指的是感染誘發的異常免疫反應伴器官功能障礙,是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病症,其死亡率大概是50%左右。膿毒症治療的基石是抗生素和器官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膿毒症的病死率改善並不明顯。
  • 人體最重要的8個器官都害怕什麼?
    胃、心臟、肺、腎臟、肝臟、腸道、胰腺、膽囊,這8個器官是人體最重要的臟器,傷害了它們,將影響人體健康。但「器官殺手」可能就在你的身邊,如何保護好身體器官健康?一、心臟怕鹹食鹽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提高。除了食鹽、味精、醬油中也含有鹽,使用過量,都會導致攝鹽量超標。研究證明,鈉鹽攝入量與血壓升高程度成正比,控制鈉鹽攝入可有效降低血壓。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0617人體腸道細菌的多樣性是一個重要的健康生物標誌物,影響著肥胖、炎症性腸病等多種疾病,影響著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但如何保持它的多樣性仍然是一個謎。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人體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古細菌及病毒,遍布全身,且種類及數量構成不同。 楊瑞馥介紹,人體主要包括六個微生態系統,即口腔、皮膚、泌尿道、呼吸道、陰道和腸道,其中腸道微生態系統最主要,也最複雜。
  • FASEB J:南方醫科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敗血症患者的器官損傷有關
    2019年9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敗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一項新的人體研究首次表明,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器官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首先比較了兩組人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一組患有敗血症,另一組沒有。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
  • 為什麼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子裡的它們,和你的全身健康...
    話說,為何那麼多人患腸道疾病呢? 它身兼數職,極為辛苦 人人皆知,腸道是用來排便的,是人體內的「下水道」,活到老,排到老,腸道一生中要排出十幾噸 (400~500g/天×365天×75年) 的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