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閱讀] 喝酒成癮:看看那腸道菌群如何鬧騰

2021-01-14 上海天昊生物
英文題目:Links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中文題目:腸道菌群組成與酒精依賴症候群及酒精性肝病的關係

期刊名:Microbiome       

發表時間: 2017.10           

影響因子: 8.496

發表單位: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研究所



  宏基因組測序:72例酒精依賴症候群(ADS),27例酒精性肝硬化病人(ALC)及前人發表的對照人群宏基因組數據


共同排除標準:非酒精性肝病,其它身體系統的失代償疾病,採集樣本前1個月使用益生元、非甾體類抗炎藥、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採集樣本前3個月進行腹部手術,酒精性肝昏迷,非酒精性肝病(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和愛滋病毒)。

酒精性肝硬化納入標準:具有酒精性肝硬化(所有患者均有門靜脈高壓徵象)和酒精濫用史。

酒精性肝硬化排除標準:大便變化和排便頻率。

酒精依賴症候群納入標準:具有酒精依賴症候群與酒精濫用史至少8年。

酒精依賴症候群排除標準:具有任何嚴重肝功能障礙跡象(無論是血小板,白蛋白降低,或凝血酶原和INR的增加)



酒精濫用破壞許多器官的功能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腸道菌群參與了酒精性肝病的發病機制,其體現是酒精依賴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明顯失調。鑑定酒精濫用相關精神症狀對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經常被肝功能紊亂所混淆。為了區分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本文對99個酒精依賴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及非肝硬化患者)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


1、酒精依賴症候群和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腸道菌群不同

在酒精依賴症候群患者(ADS)腸道中鑑定到246個種水平微生物(屬於79個屬),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ALC)腸道中鑑定到230個種水平微生物(屬於71個屬)(圖1)。

ADS病人中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屬分別是Bacteroides, Prevotella, Faecalibacterium。ALC病人中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屬分別是Bacteroides, Blautia, Bifidobacterium。相對於對照組,ADS患者在2個屬(Klebsiella, Lactococcus)和4個種(K.pneumoniae,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itrobacter koseri,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cremoris)豐度更高,而ALC患者在2個屬(Bifidobacterium, Streptococcus)和8個種(B. longum, dentium, breve,S. thermophilus,mutans,L. salivarius, antri, crispatus)豐度更高。

圖1. ADS和ALC患者腸道菌群最常見的屬。


相對於ADS腸道菌群,ALC腸道菌群和Russia對照組菌群結構差異更大(圖2)。

圖2. 對照者、ADS和ALC患者的腸道群落結構分布圖


2、肝硬化患者擁有不依賴酒精的特異口腔微生物

最近的宏基因組研究發現口腔菌群在肝硬化患者腸道中顯著富集,這可能是由於肝功能受損引起的。本研究評估這些口腔菌種在ADS和ALC患者腸道菌群中的存在狀況(表2),結果發現豐度較高的口腔物種往往存在於ALC病人而不是ADS病人腸道中,例如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Veillonella atypica, Veillonella dispar, Veillonella parvula,這表明與酒精性肝硬化相比,酒精依賴綜合症本身與腸道中口腔物種的富集關聯性較弱。


3、酒精性肝硬化和酒精依賴綜合症對腸道群落結構的影響不同

發現2個臨床因素與腸道群落結構組成顯著相關,分別是肝硬化和酒精依賴(圖3)。肝硬化與8個屬,46個種的豐度變化有關,其中Parabacteroides、Prevotella、Clostridium、Paraprevotella xylaniphila、Odoribacter splanchnicus、Phascolarctobacterium sp. YIT 11841、Bacteroides與之負相關,而Gordonibacter pamelaeae、Ruminococcus sp. 5_1_39BFAA、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與之正相關。酒精依賴與6個屬,34個種的豐度變化有關,其中Klebsiella的豐度增加,而Coprococcus、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的豐度減少。


圖3 腸道菌群豐度與酒精依賴(A)和肝硬化(B)顯著相關。


4、酗酒者腸道微生物在酒精代謝與毒力因子等通路富集

為了探索患者腸道微生物功能更詳細的轉變,檢查了可能與酒精依賴和肝硬化嚴重程度相關的腸道菌群三個特異功能:1)第一個是轉化乙醇及乙醛的能力;2)膽汁酸的生物轉化;3)毒力選擇因子。結果發現ADS/ALC患者腸道菌群在酒精代謝功能上顯著富集,19個目標基因,分別有6個和9個在ADS和ALC患者中豐度上調,這其中大多數基因屬於乙醇、乙醛和乙醛脫氫酶(圖4)。在ADS/ALC患者和對照者之間沒有發現膽汁代謝基因豐度變化。50個毒力因子相關基因在ADS患者腸道菌群中豐度上調,這些基因屬於腸桿菌家族,同時ALC患者的相關毒力因子基因沒有豐度變化。

圖4 腸道中與酒精代謝反應相關KEGG在對照者、ADS和ALC患者的變化。



酒精依賴和肝硬化與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潛能的改變密切相關。

肝硬化組與非肝硬化組的物種群落組成有顯著差異。

酒精依賴與產丁酸鹽的梭菌目豐度負相關,而肝硬化與擬桿菌目多成員負相關。

酒精依賴者的病原體包括炎性腸桿菌科,而肝硬化患者的特徵包括口腔微生物的增加。

酒精依賴和肝硬化這兩個因素都與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屬的富集有關,但酒精依賴和肝硬化的確切種類不同。

與酒精代謝及毒力因子相關的功能通路在酒精依賴患者中顯著富集。

群落組成和功能分析顯示,腸道菌群增加了乙醛中毒的傾向,這意味著酗酒者患大腸癌和其他病症的風險更高。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恰當地攻擊身體的健康組織時,就會產生自身免疫;而當免疫系統錯誤地對不構成威脅的東西(比如食物)做出反應時,那就是過敏。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關鍵詞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 微生態製劑1 腸道菌群一般介紹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在子宮內是處於無菌的環境,所以腸道內是無菌的,出生後。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為讓更多人了解腸道菌群分類的原則和方法,今天我們特別編發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陳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宏基因組學實驗室工程師劉永鑫博士對這篇文章的翻譯,希望對你有用。題目:基於腸道菌群組成的「腸型」如何定義?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喝酒讓你感到放鬆?小心酒精成癮
    要不先看看酒精對大腦的影響再決定?很多種藥物對大腦都會有影響,比如二亞甲基雙氧苯丙胺(MDMA),神奇蘑菇(magic mushrooms),麥角醯二乙胺(LSD),尼古丁和古柯鹼等。其中,酒精是目前存在的結構最簡單的藥物之一,但它與大腦神經迴路的相互作用卻是最複雜的。從定義上來說,藥物是一種進入人體或大腦內能產生某種影響的物質。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如何飲食可保持腸胃健康?腸道菌群若失調,可以這樣調理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腸胃情況?看臉色?聞氣味?還是看身形。其實,筆者認為,健康人的腸胃內部,不應該出現腸道菌群失調。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用腸道舉例,人體內的共生微生物,約95%生存在人體腸道中,其細胞數量甚至是人哺乳細胞數量的10倍之上!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前幾天,我們討論了乳腺癌與菌群之間的關係(詳見:乳腺癌是如何與菌群扯上關係的?),乳腺和/或腸道微環境中的菌群失調在乳腺癌的發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多數乳腺癌(約65%)被診斷為激素受體陽性,這意味著它們的生長是由雌激素或孕酮等激素推動的。由於輔助激素治療的有效性,與惡性程度更高的亞型比如三陰乳腺癌相比,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具有更好的短期預後。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圖/人民視覺文丨記者 劉登輝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最新研究可能提供了一種路徑。該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題為「類配對分析策略揭示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的解毒功能受損」。研究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並表明腸道菌群解毒功能受損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有關。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02、腸道微生態紊亂增加膿毒症風險腸道微生態由諸多細菌菌群共同組成,稱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可以分為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破壞會引起機體的一些病變。新生兒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腸道就會出現一些菌群,包括厭氧菌群。這些菌群會保護機體,使其免受其他菌群的影響。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腸道菌群介導低溫適應 研究人員發現,在4℃左右的空調房裡待過4周後,布氏田鼠除了出現體重下降、攝食量增加、產熱能力增強等常規反應外,它們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比例也發生了改變。 「這是意料之中的。」然後將這些「無菌田鼠」分組進行菌群移植,一部分植入住在溫暖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另一部分植入居住在寒冷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結果發現,儘管這些田鼠接下來都一樣生活在室溫環境下,但移植了低溫菌群的動物的產熱和攝食量都明顯高於移植常溫菌的動物。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腸道菌群或與高血壓和抑鬱症發生直接相關新聞閱讀:New research suggests gut bacteria may be linked to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議上,來自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告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