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改變腸道菌群和腸道間的共生關係或可延長機體壽命

2020-11-27 生物谷

2014年1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巴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進行實驗,改變其腸道中的細菌和吸收細胞之間的共生關係來促進果蠅的機體健康並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壽命,這就為研究以腸道老化為特性的機體代謝異常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並且為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延長機體壽命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文章中,研究者Heinrich Jasper表示,儘管當前針對老年個體腸道中菌群的組成和老化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非常多,但是並沒有相關研究系統性地闡述機體的腸道從年輕健康到老化產生疾病的過程。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就揭示了機體腸道中老化相關的改變,比如氧化應激性的增加、炎性增加啊以及免疫系統損傷程度的增加等;研究者將這些改變的因子標明而且對其進行分析列舉,從而就可以從某些環節來進行幹預改變腸道微生物失衡引發的負面作用。

Jasper表示,果蠅腸道中的細菌載量會隨著果蠅機體老化而劇烈增加,最終引發炎性狀況;而由壓力效應基因FOXO的慢性激活就會誘發腸道菌群失衡,這就會抑制一系列特殊分子(PGRP-SCs)的活性,而這些分子可以調節果蠅機體對細菌的免疫效應。

PGRP-SCs的抑制可以解除其對信號分子Rel/NFkB的調節,Rel/NFkB分子對於抵禦腸道細菌的免疫效應至關重要;研究者表示,最終引發的免疫失衡會使得細菌數量急劇擴增,從而誘發一系列炎性表現,比如自由基的產生,隨後會導致腸道幹細胞的過度增殖,最終引發腸道上皮發育不良(前癌變狀態)。

當研究者增加果蠅腸道中PGRP-SCs分子的表達後發現可以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並且限制幹細胞的增殖,研究者們就可以利用PGRP-SCs功能增強的作用來模擬某些藥物分子,從而增加果蠅的壽命。最後研究者說道,如果我們可以理解老化如何影響細菌和腸道的共生關係,那麼對於理解影響機體健康以及壽命延長也非常重要,因為細菌和腸道的共生關係對於有機體的健康非常關鍵。(生物谷Bioon.com)

PGRP-SC2 Promotes Gut Immune Homeostasis to Limit Commensal Dysbiosis and Extend Lifespan

Linlin Guo, Jason Karpac, Susan L. Tran, Heinrich Jasper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ensals and the host impact the metabolic and immune status of metazoans. Their dereg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ge-related pathologies like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especially in barrier epithelia. Maintaining a healthy commensal population by preserving innate immune homeostasis in such epithelia thus promises to promote health and longevity. Here, we show that, in the aging intestine of Drosophila, chronic activ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o reduces expression of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SC2 (PGRP-SC2),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IMD/Relish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and homolog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molecules PGLYRP1–4. This repression causes deregulation of Rel/NFkB activity, resulting in commensal dysbiosis, stem cell hyperproliferation, and epithelial dysplasia. Restoring PGRP-SC2 expression in enterocytes of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turn, prevents dysbiosis, promotes tissue homeostasis, and extends lifespa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ommensal control for lifespan of metazoans and identify SC-class PGRPs as longevity-promoting factors.

相關焦點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許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從而更加促進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腸道疾病和許多疾病有關係[4]。
  • 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濃度的改變或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其中98%的腸道菌可以歸屬為前四類,厚壁菌門(64%)、擬桿菌門(28%)、變形菌門(8%)和放線菌門(3%)。②依據與宿主的關係分類。腸道菌群可分為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發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可刺激機體在腸道形成更多的淋巴組織,並提高免疫球蛋白在血漿和黏膜中的水平,使免疫系統處於一種適度的活躍狀態,對入侵體內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無菌動物的淋巴系統、抗體形成等發育不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都低於普通動物。無菌動物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後,其免疫系統的發育明顯好轉。
  • 熱量限制(間歇性禁食、隔日限食、「5:2 飲食」)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菌群中,有益菌趨向減少,而促進脂質代謝和炎性反應的菌群比例逐漸佔優勢,並伴隨腸道屏障的損害,致腸道內有害細菌和代 謝產物易進入血液循環。ZENG 等首次證明通過短期(2 個月)飲食限制能明顯逆轉老年小鼠紊亂的腸道菌群,使其恢復到更平衡的結構組成,如同在年輕小鼠中觀察到的那樣。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由於各種摺疊方式之間的能量差別甚小,許多因素,包括自身濃度的變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鏈缺失或者延長、基因突變引起的胺基酸殘基改變、環境中酸鹼度改變、離子濃度變化、周圍的分子環境變化等,都能夠使肽鏈的摺疊方式發生改變。肽鏈摺疊方式改變的後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摺疊。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A)向下,CNS通過影響營養的可用性飽食信號肽,影響腸功能和神經通路的內分泌物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組成。皮質醇的HPA軸釋放調節腸道運動和完整性。免疫途徑(細胞,細胞因子和sIgAs)可以開啟,用以響應腸道功能的改變。內分泌和神經通路還可以調節來自特化腸上皮細胞的分泌,包括潘氏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它們的分泌產物影響菌群的存活和居住環境。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doi:10.1016/j.immuni.2018.09.017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該研究小組將一種名為胰島特異性葡萄-6-磷酸酶催化亞基相關蛋白(IGRP)的胰島蛋白與細菌蛋白的資料庫進行了序列比對,發現有三種共生細菌能夠產生相似的蛋白,而 IGRP 已知可激活 Ⅰ 型糖尿病小鼠和人類中的胰腺侵襲性 T 細胞。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大多數腸腔刺激來源於飲食和共生微生物,可由位於腸上皮的EAN纖維直接感知,或通過鄰近的非神經元細胞的信號間接感知。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3 22:37:36 瑞典哥德堡大學Fredrik Bckhed研究團隊揭示出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改變
  • 英國《每日快報》: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延長壽命|腸道菌群|...
    【英國《每日快報》2021年01月10日文章】題: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並促進肝臟健康,從而延長壽命。光合作用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作為一種存在於所有綠色植物和其他一些生物中的色素,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必不可少。據健康專家說,葉綠素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帶來眾多健康益處。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在我們的身體上,微生物從皮膚到腸道,幾乎無一處沒有它們的存在,人體體表和體內分布著超過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中80%都在消化道內,細胞總數超過100萬億,約為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也就是說人體微生物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微生態系統。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黏膜免疫反應主要依靠腸腔內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sIgA 為主) 和淋巴細胞為主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完成腸道局部免疫。抗生素的使用可誘導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參與了腸道菌群失調,其不僅可引起全身免疫疾病,還能導致肥胖、2 型糖尿病及腸癌。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本文著重就IBS與腸道菌群失調的關係及使用微生態製劑治療IBS的作用機制及其療效作一綜述。正常情況下,約30屬500種細菌定植於腸道內,且以厭氧菌為主,僅雙歧桿菌和類桿菌就佔細菌總數的90%以上,而為數極少的致病菌為梭桿菌和葡萄球菌[2]。對於健康的機體來說,機體與體內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狀態。各菌群間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為機體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腸道菌群5個撰文 | nagashi編輯 | 王聰排版 | 水成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身體被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數萬億微生物佔據,這些微生物被統稱為共生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