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專家近日研製出一種能夠消除大腦痛苦記憶的新藥物。該發現為飽受戰爭記憶摧殘的士兵和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們帶來了福音,它也能使人擺脫與戀人分手所帶來的苦惱。「存儲」痛苦記憶的蛋白質位於大腦的恐懼神經中心,但該蛋白質容易發生變化極不穩定,因此可以通過使用藥物的方法進行永久「刪除」。目前,科學家將藥物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實驗並收到了良好療效,科學家們相信此藥物用在人類身上同樣效果顯著。
將新聞進行到底
人們常說最痛的莫過於心痛,而傷得最深的又往往是心傷。也許大部分人都會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有著不願觸碰的禁區。我們總是努力在忘卻痛苦,呼喚誰能「給我一杯忘情水」。是否科學能夠如我們所願,永久的刪除那些痛苦的記憶?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於常海教授和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神經生物學系副主任王韻教授。
記憶的就是關注的?「記憶可以說是從60年代才開始正式被人們當作一個單獨的學科來研究的,大腦對事物的記憶過程簡單上可以概括為從外界提取我們關注的信息,並不斷地去使用對我們有用的信息。首先,記憶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關注,我們一天中會發生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有些事我們並沒有去關注它,所以很快就忘記了,而我們只記得關注的東西。記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重複,事件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之後再不斷地被重複,這樣才可能演化為長期的記憶保留在我們腦中。」王教授介紹說。
記憶也是聯動的?「對應於不同的事件,大腦有著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對於一些抽象的,需要語言陳述性的記憶則主要由海馬體負責,幫助人類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而對於一些操作性的記憶則主要儲存在紋狀體和杏仁體中,它們負責人類的一些習慣動作及小腦活動,也有研究表明杏仁體掌管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負面情緒。」王教授補充道:「但這個分工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同一事件可能包含幾種不同的腦區共同協調完成,而且腦區之間還存在著複雜的相互關聯。比如我們學習開車,對於汽車轉彎這麼一個動作,早期可能我們主要是陳述性的記憶,先通過腦子調用之前學的知識然後再操作;而熟練了之後,汽車拐彎則成為了一個習慣性動作,可以不假思索的很快完成。」
痛苦記憶也是有益的?「痛苦的記憶並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相反往往大部分的疼痛的記憶都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於教授介紹說,「比如小孩子們經常會被媽媽警告,"不要去玩火否則會弄疼你自己",讓小朋友們形成這些記憶能夠幫助他們很好的遠離危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當人們感覺到並深刻記憶了痛苦,了解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下次再碰到類似情況,人們就會很自然的遠離傷害,保護自己。」
「相反,那些沒有了疼痛記憶的人往往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假如一個人不知道疼痛是什麼樣,那很可能就去馬路上橫衝直撞,面對迎面而來的大卡車毫無畏懼。像一些"先天性無痛症"的患兒,往往會把自己的手全咬掉或是把眼睛抓爛而毫無感覺,他們都是無法生存下來的。」王教授補充說。
痛苦記憶是怎麼刪除的?於教授表示:「雖然我們強調說疼痛是必要的,但對於對人類生存不是必要的痛苦,比如強姦、其它極其悲慘的遭遇,或是毒品成癮這種"舒服"的記憶,刪除這些還是非常有意義的,科學家們也在進行積極的嘗試。」
如前文所說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就將小鼠突然置身於巨大聲響(恐懼)中,發現小鼠大腦杏仁體內特定細胞更活躍,且腦內一種特殊「恐懼蛋白」鈣通透性穀氨酸受體會增加。這種「恐懼蛋白」含量在一定時間達到峰值之後自動消失。進一步實驗發現,「恐懼蛋白」的消失歸功於一種名為「GluA1」蛋白質的化學改性。缺少GluA1蛋白質化學改性的小鼠會恢復與巨大聲響相關的恐懼記憶,而其它小鼠則沒有。
專家釋疑 藥物刪除痛苦需謹慎「雖然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用到臨床還是有很大差距,可以說目前看來這還只是科學家們的一個美好的夢想。」王教授說,「老鼠畢竟和人類的神經系統差距較大,比如很多緩解疼痛的藥物在老鼠實驗上都有效,但人體試驗則沒有任何作用。在技術上我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於教授強調刪除痛苦記憶還有可能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比如前面所說的"GluAl"蛋白改性不僅僅發生在恐怖記憶的杏仁體中,也發生在很多其他的記憶過程裡。那我們刪除恐怖記憶的同時,很有可能把其它所有的利於自我保護的疼痛記憶,或者是我們珍貴的美好記憶也都刪除了,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所以,未來如果要應用於人類的話,還需要一段很漫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認證,它的特異性和應用性也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和很難解決的問題」。
想靠藥物增強記憶不可取既然藥物可能可以刪除記憶,那能不能通過藥物增強記憶,達到「過目不忘」呢?對於這個觀點,於教授給予了堅決的否認。「藥物只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而且藥物往往都有副作用。現在和可見的未來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藥物出現。青少年學生們不能對科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扔掉書本,靠藥物來記憶知識。只有通過正常正規的學習,勤加鍛鍊大腦,不斷地重複鞏固知識,才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
正視神經系統疾病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患者,因為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了一系列的個性改變,他們其實非常需要我們的理解和關愛。於教授提醒我們神經科學需要積極的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與神經科學有關的事情,比如一些子女可能很不理解有些老人怎麼開始變得丟三落四,這其實是老年人開始顯現出神經系統退行性病的一些症狀,如果我們能從一個科學的層面對待這些老人,理解到這只是一種生理及病理的進展過程,就會給老人更多一些包容和照顧。也有一些人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導致家庭很不和睦,檢查下來可能發現他們其實是得了比如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及早的檢查及科學的治療都能幫助病人擺脫痛苦,也使家庭和社會更加和諧。(文·實習生 周英)
延伸閱讀 遺忘藥丸可刪除痛苦記憶每個人都有一些事情希望忘掉,美國科學家認為,他們或許能幫助人們忘掉痛苦的過去。這些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可以阻止痛苦記憶的藥丸。他們在一項醫學突破中發現,可以通過摘除大腦「恐懼」中樞的特殊蛋白質,來刪除創傷記憶。
這一發現將對有過痛苦經歷的士兵和火山受害者有益。他們甚至能幫助我們克服痛苦的分手帶來的傷痛。這項美國研究採用的方法,與科幻影片《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裡的情節類似,該片由凱特·溫絲萊特和金·凱瑞主演。在2004年的這部影片中,兩人通過被稱作「目標記憶清除(targeted memory erasure)」的虛構程序,清除了過去的記憶。為了進行這一研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利用老鼠探究處理痛苦經歷的大腦部位。他們發現,當痛苦記憶產生時,大腦裡會形成獨特的受體蛋白。由於這種蛋白非常不穩定,因此可以利用藥物除去它們,永久性清除創傷性記憶。研究人員理察·胡格尼爾教授說:「當一項創傷性事件發生時,大腦裡會產生可持續一生的可怕記憶,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很壞的影響。」
他表示,他的這一發現增加了以下可能性:利用藥物控制這些機制,從而提高行為療法的效果,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情況的治療。儘管科學家是用老鼠進行的試驗,但是他們認為,人類試驗也會得出相同結果。
採訪手記採訪最後,於教授和王教授都強調說,對於科學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來越發現未知的還要更多,科學往往是幫我們更理解一個問題,而不一定能立刻解決問題。我們要以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科學,科學的新發現只是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可能可以通向成功,但這條成功之路則需要科學家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的不懈努力。
(科技日報)
附件:attachment1
作者:周英
(責任編輯: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