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2021-01-15 科學網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當你置身於天安門廣場上,面對天安門時,左邊是人民大會堂,右邊是歷史博物館。你若轉個身,右邊成了人民大會堂,而歷史博物館則「轉」到了左邊。然而,當我們以大會堂為坐標來描述天安門廣場時,「變數」就沒這麼多了。

 

人類的高級指揮部——「大腦」每天都在繁忙而高效地進行著,諸如:東南西北、左右上下等等很多不同的空間坐標系信息處理。科學界認為,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的半球額部有一塊皮層,叫大腦前額葉,它與靈長類高度發達的智力有明顯的關係,被稱為「腦中之腦」。然而,關於前額葉的功能,儘管人們已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但對其功能仍然不十分清楚。雖然科學家對於前額葉與靈長類高度發育的智力、心理過程和認知功能關係密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塊皮層的具體功能,與其他皮層之間的關係等等細節問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探秘「腦中之腦」

 

為了揭開這一謎團,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2004年開始,在自然界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猴子身上進行了研究。如今,該研究團隊取得較大的進展,發現了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記憶相關信息的處理。而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目前,該研究結果得到了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視,最近,英國著名的神經科學雜誌《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特邀請該研究團隊對其系列研究工作撰寫了一篇綜述文章,這篇論文現已經在網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馬原野是這一項目課題組的主要研究者。他告訴記者,被稱為「腦中之腦」的大腦前額葉,佔大腦皮質總表面積的比例是隨動物的進化程度而逐漸增加的。在食肉目動物中,前額葉的面積僅佔皮層表面積的5%~7%,在黑猩猩腦部,面積增加到17%左右。到了現代人類,其面積增加到33%。在個體發育中,前額葉成熟也是最晚的,要到25歲後才完成最後的發育。很可能,這塊皮層會改變靈長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使得靈長類神經系統的發育與環境的關係更密切,大腦的可塑性更強,從而讓人不僅能主動適應環境,還能主動改造環境。因此,對這塊皮層功能的探討是腦科學研究的最重要領域之一。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為了證明前額葉的作用,馬原野設計了兩個遊戲。

 

遊戲一:當猴子用手去按操作按鈕時,在位於其前方的計算機屏幕的左邊或右邊便閃現出一個小圓點,這個小圓點呈現時間約為500毫秒。小圓點消失後,暫停1秒左右,為猴子的記憶延緩期。1秒後,小圓點再次出現,如果還在相同的位置,猴子就要繼續壓按操作按鈕2秒鐘。而如果小圓在相反位置,那麼猴子需要立即釋放操作按鈕。如果猴子做對了這個遊戲,它就可以得到糖水作為獎勵。

 

另一個遊戲類似,但是在屏幕上多了一個大圓形,而小圓點會出現在大圓形的某個位置。在重複動作時,如果小圓點出現在相同位置,猴子要繼續按壓操作按鈕2秒鐘,反之則要立即放開按鈕。

 

馬原野說,通過這兩組實驗,課題組發現,切除了前額葉主溝區的猴子都無法完成第一個任務,但卻能完成第二個任務,而且能達到90%的正確率。這是因為在第一個任務中,動物只能用它自己作為參照物。而在第二個任務中,猴子可以用大圓作為參照物。這一結論清楚地表明,前額葉背側部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你如何認出鏡子中的自己

 

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呢?馬原野表示,我們知道,在動物界數千種動物中,只有人、大猿、海豚、大象和鴿子少數幾種動物能認識自己的鏡像,這種能力被認為是自我意識產生的萌芽。而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前額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馬原野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從頭到腳,除了眼睛外,都用相同的布蓋住。當站在鏡子前,他怎麼判別鏡子裡的就是他自己呢?顯然,他可以揮揮手,晃晃頭,看鏡子裡的誰和他做同樣的動作。這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感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的整合過程。顯然,小腦和前額葉共同參與了這個整合過程。而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前額葉背側部,一些神經元可能與動物的體態語言和「精神」有關,而語言和「精神」則在自我意識的產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樣看來,前額葉背側部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功能可能不僅僅同工作記憶有關,而更可能與「自我意識」的產生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在臨床研究中也有證據,比如:一些前額葉損傷的病人讓其完成從兩根水平杆之間穿過,這樣的任務就很困難。

 

馬原野說,有了這一研究,我們就可以勾畫出背側前額葉與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過程的關係。並且由於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徵,它對人的認識活動起著監控作用,能實現大腦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儲存、輸出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這樣,人就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意識而相應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未來,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能治癒一些前額葉損傷的病人,並且能搞清楚人類「自我意識」的起源。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腦告訴你,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看到了一段出現在網絡上「笑話版塊」的文字:大腦告訴你,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這句話像是一個「似是而非」的道理,說它是個笑話吧,裡面包含的內容是真實的;說它是一個生物學現象描述吧,看上去又像是一個「自賣自誇」的笑話。
  • 我真知道大腦是如何認知的
    就算大腦的記憶,是元素拼接,那首先,大腦是如何抓取環境的元素,如何識別環境中各種元素的主次性。首先,成像。大腦的成像,跟電腦成像,還真一樣。懂電腦的人,就知道電流成像是怎麼樣的,我本身對電腦,也懂的不多,這個就不多做解釋,想知道的人,去讀電腦知識有關的書籍。
  •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偷了?誰幹的?
    「不能讓這幫愚蠢的土撥鼠瞎搞我的身體!」 有另一個版本的說法是,哈維醫生不僅偷走了大腦,還把愛因斯坦的眼球摘下來作為禮物送給了自己的好朋友亨利,亨利曾短暫擔任過愛因斯坦的眼病醫生。 驗屍過程中,偷取屍體器官可是重罪。要是一般人,也就偷偷帶回家當個傳家寶藏起來了(誰想要個腦子當傳家寶啊!)。
  • 電荷到底該如何理解,有誰能告訴我?
    導讀:你認為電荷是物質嗎?是能量嗎?電荷到底該如何理解,有誰能告訴我?各位,看到這裡我再問一個問題:「電場,磁場,電磁場,電磁波都是物質場,顯然這些都是以電荷為基礎產生的,那麼電荷為什麼不是物質?難倒電荷可以無中生有?」可以這樣回答,倒不是說電荷無中生有。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改變大腦結構?
    大腦而鍛鍊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那我們該如何用閱讀來改變大腦呢?今天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告訴我們,只要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來磨練我們的語言能力,就能夠實現改造大腦的目標,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艱難挫折。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基於兩個大腦區域之間的工作連接是驅散恐懼的必要條件。圖片來源:Thinkstock   大腦能夠極其敏銳地探測到環境中的威脅。
  • 大腦訓練專家告訴你,拼命學不如學會如何學
    之所以這些成為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被激發了活力,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以為人類的大腦有很大一部分尚未開發,也經常給自己設限,覺得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完成的。但吉姆·奎克卻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擁有無限可能,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夠升級大腦、快速學習並且讓人生進階。
  • 前沿科學實驗:究竟是你在控制大腦,還是大腦在控制你?細思極恐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到底是我在控制大腦還是大腦在控制我呢?因為這正是大腦在你按動按鈕之前所下達的一個讓你按動按鈕的指令。但是可怕的是,經過腦電波檢測發現,在這個實驗者按動這個按鈕前的七八秒鐘,竟然還有一次神秘的腦電波波動。那如果這個波動不是你自己決定所發出的,那有沒有可能是大腦自己決定的?這就表明當你在幹一件事情之前,大腦就已經給你下達了一個陌生的指令。然而這個指令竟然不是你自己決定所發出的,那麼又是誰給你下達的呢?
  • 粗解《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這本書大約十萬字,作者是趙思家,是一位神經科學博士生,就讀於倫敦大學,同時也是知乎的科普大V。她在神經和心理學的問答中獲得了無數的點讚,還獲得了第三屆「鹽Club」的榮譽會員。
  • 瘋狂的思想實驗:我是誰?
    科學家說,「我現在要慘無人道地折磨你們中的一個,你說我應該折磨誰?」你的直覺是什麼?你可能會指向你的原來的身體說:「他。」你會想,我在這裡,對方不是我,即便他是我過去的身體。第二個實驗是:瘋狂的科學家綁架了你和蓋茨,但沒有做任何事,只是走到你面前,問了一些問題。科學家:「聽好了,接下來我要折磨你們中的一個,我該折磨誰?」
  • 推薦|紀錄片:《深入大腦》
    《深入大腦》是講述大衛·伊戈曼博士解釋複雜的大腦的秘密,以及大腦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並告訴我們怎樣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第二部分:是什麼造就了我?「是什麼造就了我?」,探索了大腦是如何產生我們的思想、情感、記憶和個性的問題。
  • 我是誰——指稱的一種物理主義觀點
    同時指出,這兩項思想實驗的設計理念及其蘊含的哲學立場將使「我是誰?」的問題成為無解。因此,本文作者修改「缽中之腦」的思想實驗,指出「我」所指稱的對象具有可撤銷性、不可及性和可化約性的特點,力圖以一種物理主義的觀點來解答命題「我是誰?」「你是誰?」當有人這麼問你時,你也許會告訴他你的名字、你父母的名字、你的出生地點、你就讀的大學等等諸如此類的事實。
  • 我是誰?我本來是誰?什麼是物質地球?什麼是數據世界?
    我每天都要練習一段演講題目就是這幾個永恆的問題我現在是誰?我本來是誰?別人現在是誰?別人本來是誰?什麼是物質地球?什麼是數據世界?什麼是生命個體?什麼是生命整體?什麼是個人人生?什麼是人類歷史?最後歸結到一個終極問題:在人類文明的任何時代如何運用個人人生開創人類歷史?我要好好再堅持五年十年每天都演講和傳播生命的真實到時就會有一個主題出現:我是如何開創熟人地球的?
  • 誰是最強大腦?
    誰是最強大腦?1前不久,飛機上偶然看見視頻裡正在轉播央視一檔節目:《誰是最強大腦》現場選撥賽。看完節目,我並不認同這種篩選最強大腦的方式:以拼圖的速度快慢做依據,做判斷最強的標準,手法玩的最快,就是最強的大腦?拼圖只是一種能力,熟能生巧。有的人喜歡玩拼圖,手法熟練。有的人沒有玩過,第一次上場手生,肯定在熟練玩家面前敗北。將完成拼圖的時間短長,作為判斷兩個人的大腦強度差異。用時短就該是最強大腦,耗時長就不是?
  • 你在欣賞藝術品時大腦裡發生了什麼?腦電波告訴你答案
    當人們欣賞4幅藝術圖片時,參觀者的「腦電波」會通過電極傳輸至電腦上,然後通過一系列運算,電腦會列印出一張獨特的照片,每張照片上面都有不同顏色的區域,如果大腦對這幅作品不感興趣,照片當中的白色線條會更加平滑和細小。 拉籌伯大學心理學和公共衛生的負責人肯特(Stephen Kent)教授表示,這種方法是由他們學院發明的一種全新方法,可以用來研究人們如何與藝術品產生互動。
  • 成人笑話:男:你告訴我,除了我,還有誰這樣吻過你,親愛的?
    成人笑話:發簡訊給女友:親愛的我想你了!女友回覆:是肚臍斜上方正在跳動的那個器官想,還是肚臍正下方正在跳動的 器官想?我該怎麼回答?成人笑話:一對男女在戀愛,一天他們第一次接吻。男:「你告訴我,除了我,還有誰這樣吻過你,親愛的?」女的沒回答。「你說吧!我不會見怪的。」男的說。女的嫣然一笑:「我正數呢。」成人笑話:一天一位義大利老人來找神父來福懺悔,來福問老人要懺悔什麼,老人說早在二戰的時候有一次一個美麗的姑娘被德國鬼子追,她逃到我家請求躲藏。她實在是太美了,所以我要求每天和她做愛一次才讓她藏在我家。我這麼做真是大錯特錯。
  • 影子,你是我的,我是誰的呢
    你看,她會在暗處追隨著他。影子小姐的演技真的很爛,有時候她自己也這麼想。每次他轉過頭和她說話時她快蹦出來的心跳和緊張到漲紅的臉無一不在宣告著她的喜歡。同桌打趣:「你是不是喜歡他啊?」影子小姐就大腦一片空白遲鈍到體溫迅速下降。只聽見他嘁了一聲說不可能。有次他聽到影子小姐說,如果有個人在你笑的時候,和你一起笑,那這個人肯定喜歡你。他笑了笑。她也笑了笑,偷偷的。
  • 如何控制情緒,做自己大腦的主人?我是這樣理解的
    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它有一個大前提,即我有權利思考,並選擇讓什麼事物進入我的腦中,就算有什麼事物強行闖進你的大腦,你也有權力把它放到一邊不管,因為這可以表明是你在主導著你的大腦,你的精神,你的意識。可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狀態太過理想化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部分人無法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又是誰在控制你的思想?爸爸?媽媽?老師?你的老闆?
  • 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就認為,大量讀書可以令大腦如腐葉土般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成千甚至上萬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作為研究大腦和心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是個十足的愛書之人,他把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寫了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
  • 《最強大腦》告訴你!
    昨晚,號稱「中國版門薩俱樂部」的《最強大腦》第四季「燒腦」歸來!   (給你一個隆重的眼神,自己體會)   這個我連比賽規則都看不懂但依舊覺得好厲害的節目,肥!來!了!這一季《最強大腦》劉指導一言不合就「送你個我籤名的球拍吧」……   劉指導,你籤名的球拍hin好,但我更想要馬龍和張繼科籤名的球拍,靴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