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業「技術創新」不能違背科學規律

2020-12-04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成為新潮的概念,受到政界、學界、產業界的推崇。在熱鬧的背後,我們有必要冷靜思考一下:創什麼樣的新?升什麼樣的級?創新升級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以造紙汙染為例,造紙業一直是我國汙染防治的重點行業。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加工製造業能力普遍過剩,造紙業卻「風景這邊獨好」,需求不降反增,行業不斷擴張。這種擴張伴隨著造紙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這一過程很可能會把環境汙染嫁禍到新的地區。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可以無汙染造紙?這成為廣泛關注和期盼的熱點。來自行業內外的各種力量都在試圖通過升級換代的新技術來解決製漿產生的汙染問題,希望製漿過程不產生廢液或減少廢液發生量。

近年來,我國在清潔製漿新技術等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和突破。但也有個別地方的個別企業把技術創新創偏了,把產業升級升歪了。在近期召開的中國科協第41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筆者獲悉,一些企業將製漿廢渣或汙泥經處理後作為填料回用於紙板或紙張,用汙水造紙,必然把汙染物放到產品裡,產品帶走汙染物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用含有汙染物的原生漿製成紙張,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紙張又用來包裝食物和水果,等等,那麼食物也會被汙染,後果極其可怕。

我們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是變廢為寶,是廢物的科學有效利用,是排汙的無害化處理,而不是汙染物的轉移,更不是將汙染物放入到產品中讓其繼續存在下去。這就如人的身體一樣,總要將不好的東西排洩出去,而不是留在體內,否則肯定是要生病的。

當前技術創新創偏創歪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不同的行業中都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技術創新」違背了科學。技術創新並非新就是好、新就是對,它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可以探尋,這種規律是以科學為準繩的,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技術創新不能違背科學的精神。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是為人服務的,是以人為本的,不能損害人的健康。我們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高能耗、高汙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很科學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如果只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不擇手段,必然與科學精神的價值追求背道而馳。

我們對於技術創新的價值,需要從全局觀念進行衡量和評價。就造紙新技術而言,不僅要考慮技術使用環境對汙染減排結果,還應該考慮其產品周期內綜合減排效應,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個別造紙企業,將廢渣和汙泥回填生產出帶汙染物的紙張,確實減少廢氣汙染物排放,但是廢紙再生是我國的優勢,每年全國有60%多廢紙再利用,如果僅僅考慮本企業減排要求,把紙都汙染了,怎麼再回收利用,從長遠看,這樣的技術以後還能用嗎?就全局發展而言,也是非常有害的。

二是,技術創新不能違背科學的規律。

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技術裝備處在升級、更新的發展時期,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我國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提升。這反過來又迫切需要技術、工藝、裝備的不斷創新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這種創新過程必須要遵循科學規律。

對技術創新的評估,要真正去考察其科學性和時效性。如果一項技術原理是清晰的、是可闡述的、可認同的,同時效果是可以驗證的,那麼可以認同其方案技術路線是可行的。如果一項技術創新只是發明者自己提一些指標,認為沒有汙染、零排放,這些說法很難讓主管部門、科技工作者、行業從業人員辨別這個技術的真偽,更談不上順利地推廣和應用。如果只是在炒概念,做一些迎合政策的有「水分」的宣傳,那絕對不是技術創新的正確渠道,而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規律。


來源:中國紙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霍金提出人類在2045年獲得永生,科學家認為這違背了科學規律
    2017年,不少科學網站上突然流傳出霍金新的言論「2045年人類將獲得永生」。有人為此歡喜:古代中如神仙一樣的長生不老居然變成現實;但也有人為此擔憂:人類永生有可能會造成地球的超負荷,因為人不會死,且不斷地誕生;更多的人認為其實霍金是在胡說八道,永生是完全不可能的。
  • 科學家:這不違背科學規律
    但古往今來,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眾多科學研究也在證明長生不老並不違背科學規律。其實早在《山海經》中就已經紀錄了長生不老的方法。山海經中曾記錄過,有一位白民,每120年便輪迴重生一次,還有窫窳在死後還可以復活,那麼,這些長壽高達800歲,甚至是2000歲的人到底是怎麼長生不老的呢?
  • 違背科學規律 「增高」產品神了 還是邪了?
    違背科學規律 「增高」產品神了 還是邪了?且不說這些東西值不值1390元錢,也不說它能不能增高,要長期堅持這種姿勢睡覺恐怕誰也受不了。  增高術用於正常人違背醫德  記者在北京一家中醫院看到了兩例做增高手術的病人。湖南一位小姑娘,被30釐米長的線鋸將一雙小腿的脛骨和腓骨鋸斷,然後在腿和腳髁的皮肉裡放入8條像自行車條一樣粗細氏針,在腿的外面安上環形延長器,每天調整延長器上的螺絲,致使小腿延長。
  •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美國打壓中國創新違反國際通則和經濟規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董少鵬閆立良近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問鳴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現在美國對我既打壓創新又發起技術封鎖,實際上是違背科技道德和國際通則的。他同時表示,面對打壓和封鎖,我們發展速度可能慢一點,但還是能發展起來,而被封鎖的技術和技術發明者卻會因此失去市場。胡問鳴表示,現在一些西方國家試圖封鎖我們,只能逼迫我們什麼都做,可以阻滯但不能阻斷我們發展。我們無非就是多花點錢,多花點精力和時間。
  • 秉持科學精神 遵循科學規律
    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告訴我們,科學是戰勝疫病的利器。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離不開對科學精神的秉持、科學規律的把握、科學技術的運用。「新技術是中國遏制疫情的秘訣之一」,防疫戰也是科技戰。
  • 遵循規律 科學發展
    我們要認真研究這些規律,遵循這些規律,按這些規律辦事,不斷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按規律辦事一直是我們黨堅持的優良傳統。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
  • 科學家發現一種天文現象違背正常演化規律
    科學家發現一種違背常理的天文現象茫茫宇宙中有著太多令人類著迷而又捉摸不透的現象,譬如黑洞、暗物質及恆星的誕生等等,雖然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的努力,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和心血,建立了大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是我們對於很多神秘的宇宙現象仍然疑惑重重,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當然,畢竟人類科技的發展還十分短暫,無論是技術、設備還是能源等方面仍需要相當長的發展時間方可提升到一定的等級水平
  • 中式教育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 西方笑到最後
    在近日舉辦的騰訊思享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表示,中式教育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不但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脫節,在高等教育階段也遠不是西方的對手。以下是許紀霖教授筆錄:你們知道,新生來了以後,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什麼嗎?
  • 自動化與智能製造研討會 為中國製漿造紙業賦能
    據悉,此次大會先後籌劃近三年,宗旨是促進和提升造紙業轉型升級、促進交叉學科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拉動節能增效等戰略落地實施。大會集產、學、研、用於一體,圍繞轉型發展構建綠色智能紙業及兩化融合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兩大話題,為製漿造紙行業帶來了一場豐富的技術盛會。
  • 跳脫出三界外的生物,違背自然生長規律,太歲究竟是什麼?
    跳脫出三界外的生物,違背自然生長規律,太歲究竟是什麼?在民間關於太歲的傳說還是非常多的,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跳脫出三界的神奇物種,甚至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在科學家的眼中它確實是一種違背了自然規律而存在的一種生物,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 「平衡術」是真是假,真的違背了物理規律嗎?物理老師為你大揭秘
    它真的違背物理規律嗎大家應該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視頻:一些藝人用啤酒瓶、核桃、酒杯、甚至椅子組合搭建起各種形態,最終呈現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平衡。有的網友認為肯定是用膠水粘起來的,還有的認為這是假的,是一種魔術。那麼這些看起來非常神奇的平衡術,它的真實性到底如何?真的就沒有物理規律可循嗎?12月初,我有幸接到百度官方的邀請參加《師傅請賜教》欄目。那一期的主角就是擅長表演平衡術的王業坤老師。
  •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
    準確的說只要在地球上存在的生命,沒有一種是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但地球上生命種類千千萬,還是有很多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有些奇葩,下面來羅列幾個,看看是哪種超出了各位的認知底線?不過無論是那種機制,人類如果能實現這種轉移正常基因的技術的話,很多疾病的防範於未然也許就迎刃而解了。關於太歲對於這個物種大家應該不陌生,太歲的形態是不固定的,甚至顏色也不一,但它無疑有一個特色是一大團既不像植物也不像動物的有機物複合體,現代科學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粘菌複合體,但其細胞結構為何能達到如此規模形態,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 【教育科研體育】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創新的翹楚——中國工程院院士...
    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創新的翹楚——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龐國芳,河北省灤南縣龐清水村人,1943年10月10日出生。1968年,龐國芳畢業於河北大學化學系,1982年,調入秦皇島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
  • 解析「習近平執政風格」:遵循規律的科學謀劃
    遵循規律:「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如何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習近平的執政理念,貫穿了尊重規律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鑰匙」。  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了對於規律的認識。
  • 白春禮:物質科學充滿原始創新機會
    溫家寶總理2009年11月3日在對首都科技界發表的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 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從知識、人才、政策上給了我們哪些科技創新...
    、作用沒有充分的認識:對於什麼是技術科學,以及有關發展技術科學的政策、技術科學的組織與管理有什麼特殊性,認識上都很模糊,而這種缺位直接影響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政策制定,對科技創新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即,技術科學是介於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可稱之為橋梁;它是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互相結合中產生出來的,是為工程技術服務的一門學問。我們需要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 3 個知識部門同時並進,相互影響,相互提攜,決不能有一面偏廢。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 關於安全科學的基本規律
    安全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事故,因此事故原因的規律性現象就是安全科學的規律。來自於線性、非線性各自的事故(原因)規律都不能算是安全科學的基本規律。作者認為不依賴於特定事故致因模型,或者說對所有事故致因模型都適用的事故規律(原因)才能說是安全科學的基本規律。
  • 「科學與技術」,不完全是「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都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二者間有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從現代詞彙看,很少有兩個名詞像「科學」與「技術」那樣聯繫緊密,人們講到科學常常要談及技術,提到技術幾乎同時必須提科學,或者索性把它們簡稱為「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繫由此可見一斑。
  • 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從知識、人才、政策上給了我們哪些科技創新的啟示?
    即,技術科學是介於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可稱之為橋梁;它是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互相結合中產生出來的,是為工程技術服務的一門學問。我們需要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 3 個知識部門同時並進,相互影響,相互提攜,決不能有一面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