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SA展示不同波長下五彩太陽圖像
它接近地平線時可能會有點紅,這是因為陽光在到達照相機鏡頭前必須穿過更多地球大氣層,損失了更多藍色波長的光。當所有可見光匯合在一起時,科學家稱之為「白光」。不管是地面還是太空望遠鏡,如NASA的SDO、日地關聯觀測衛星(STEREO)以及歐空局和NASA共有的太陽與太陽風層觀測衛星(SOHO),能探測到的光都遠遠超出了人類裸眼的可見光範圍。
-
美航天局科學家展示不同波長下五彩繽紛的太陽
不管是地面還是太空望遠鏡,如NASA的SDO、日地關聯觀測衛星(STEREO)以及歐空局和NASA共有的太陽與太陽風層觀測衛星(SOHO),能探測到的光都遠遠超出了人類裸眼的可見光範圍。不同波長也代表著太陽表面和大氣不同部分的信息。因此,多種波長也就展示了多層次、不斷變化的太陽全景。
-
人類的耳朵會因為太大聲受損,那聽不見的低頻聲音呢?
就像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特定波長的光(可見光)一樣,我們的耳朵也有一個我們能聽到的範圍,人類的耳朵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為20Hz~20000Hz。當一輛消防車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或者當我們在音樂會上被推擠到揚聲器正前方時,這種噪音不僅令人心煩,還會損害我們的聽力。我們本能地避免這樣的情況,因為它們讓人不舒服,而且讓人很痛苦。
-
英媒:美學者發明「超廉價」3D列印助聽器 價格不到1美元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導英媒稱,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薩阿德·巴姆拉和蘇哈姆·辛哈利用現有的廉價電子元件和3D列印外殼製造了價格不到1美元(1美元約合7.02元人民幣)的3D列印助聽器,它以上世紀50年代初開發的最早助聽器設計為基礎,那是帶有耳機的身體佩戴裝置
-
英媒:人類首次發現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人們首次發現了一顆比金星距太陽更近的小行星——人們一般認為在其所在區域較難找到小行星。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1月20日報導,這顆被命名為2020 AV2的太空巖石每151天繞太陽運行一圈,它的飛行軌道位於水星與金星的軌道之間。
-
人類對能源的依賴遠遠超出想像
□ 卜昌森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對能源的依賴遠遠超出想像。 一次短暫的停電事故都能造成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癱瘓、城市運營的癱瘓。 能源是人類社會尤其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對能源利用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能源利用的革命導致了工業革命,最終導致了人類社會的革命。可以說,沒有能源,就沒有現代文明,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利用的發展史。首先,對火的掌握是古人類從眾多物種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其次,從「燃燒」到「能量轉化」,人類實現了能量利用的質的突破。
-
英媒:黑猩猩的「床」比人類的乾淨多了!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發現黑猩猩的床比人類乾淨得多。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16日報導,一項對比黑猩猩窩巢與人類床鋪標本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床單和床墊藏匿的來自身體本身的細菌遠遠多於黑猩猩。
-
質量遠遠超出太陽的10億倍,為何如此之大?
也許就是這樣人類捕捉到目前為止最大質量的黑洞,並且它的質量遠遠超出太陽10億倍,那它為何如此之大呢?這也就是現在人類對黑洞的最基本認知:黑洞可以吸入一切,連光都逃不出來。在20世紀70年代,霍金等科學家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對黑洞展開深入調查。結果發現黑洞會像「蒸發」一樣穩定地向外發射粒子。霍金還認為,每個黑洞都有不同的溫度,而且質量越大的黑洞,溫度會越低,並且大黑洞的溫度越低,「蒸發」也就越弱。如果一個黑洞像太陽般大小的話,地球應該會被蒸發殆盡。
-
聽力頻率範圍極限測試:你的耳朵年齡多大?
Sinusoidal wave starting at 20Hz-20kHz演奏者: adminofthissite演奏樂器: 電子音頻發生器簡介補充: 1、為獲得相對準確的測試結果,請佩戴品質較好的耳機;2、請注意調整合適音量,防止引起不適;3、請聽視頻中的聲音,如果你能夠聽到8000Hz
-
英媒:磁場可解開銀河系中心兩大謎團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英媒稱,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的觀測顯示,儘管銀河系中心黑洞引力巨大,但附近的磁場仍強大到足以控制黑洞周圍的物質運動。我們知道,地球磁層中的磁場保護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的傷害。磁場還控制著被稱為日冕的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在那裡它們製造出巨大的環狀物和強大的耀斑。SOFIA發現,銀河系中心附近的磁場可能強大到足以像日冕那樣控制物質。要了解磁場在銀河系中心的作用,以及這些強大的磁場是如何與引力配合的,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
英媒: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巨大氣泡中的可見光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英媒稱,人類觀測到了神秘宇宙氣泡發出的光。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8日報導,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了費米泡——位於銀河系平面兩側的巨大氣團——發出的可見光。報導稱,在費米泡內部,氣體向外膨脹,其運動改變了光的表面波長。靠近太陽系的物質向氣泡移動,看起來更藍,而更遙遠的氣體則逐漸遠離,看起來更紅。波長的變化使研究人員能夠在氣泡中的一個特定位置精確計算出氣體的移動速度。報導稱,研究人員利用威斯康星H-阿爾法測繪望遠鏡計算出,氣體以每秒220公裡的速度向外流動。
-
英媒:「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又瘦又小
英媒稱,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最先離開非洲的早期人類祖先又瘦又小,行走姿勢更像類人猿。這項研究結果向我們人類起源的現有理論發出挑戰。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30日報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最先走出非洲並前往亞洲和歐洲的早期人類是高大強壯的直立人。但對早期人類化石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最先開始這一旅程的實際上可能是遠為瘦小的人類——能人。
-
英媒:太陽系或曾存在第二顆恆星幫助吸引「九號行星」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英媒稱,數十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中或曾有兩顆恆星。倘若情況如此,這可以解釋太陽系是如何吸引其最外層的天體,包括假想的「九號行星」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24日報導,太陽系的體積遠遠大於8顆公認行星所佔的空間:它外延至奧爾特雲。
-
聲音最大能有多大?
figure 1.音高示意圖波長越短,音高越高。人類能夠聽到的頻率為20Hz-20,000Hz。隨著年齡增長,你將會失去聽到最高音的能力,所以當你聽接近20,000Hz的頻率時,大多數人可能會聽不到任何聲音。但是,你會更加輕鬆地聽到這個範圍的最低部分。
-
人的嘴巴為什麼聽不見聲音?人的耳朵為什麼又不會說話?
人類都長有耳朵,嘴巴,眼睛,這是在生存環境中進化出來的,為的是更好的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但是可能沒有人想過,為什麼我們的耳朵不會說話?為什麼我們的嘴巴聽不見聲音?這一切與外界的大環境有關。在太陽系之中,太陽是恆星,就像物質的原子核,行星就像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
-
英媒:科學家首次繪出「宇宙路線圖」 歷時10年
參考消息網3月17日報導 英媒稱,歷時10年時間,科學家對未知宇宙進行的探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宇宙圖景,向人們清晰地展示了我們的銀河系和10萬個遙遠星系之間的路徑。 人類描繪本超星系團「蘭天」尚屬首次,這幅圖景顯示了沿著閃光路徑、呈現發散狀的星系在茫茫宇宙中運行時是如何受重力牽引聚合的。 一直以來,科學界就深知,星系並非隨意散布於宇宙深空中,而是以星團的形式聚合在一起。宇宙中的星團交織在一起便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超星系團,如前面所提到的「蘭天」。
-
搖搖車成嬰兒聽力「殺手」? 醫生:超80分貝易損害聽力
7月9日,記者採訪發現,以搖搖車為首的兒童玩具在音樂響起時,多數超出這個標準,最高分貝甚至達到100。醫生稱,長時間處於分貝過高的噪音環境下,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育會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神經性耳聾。 投訴:每天早上被搖搖車吵醒 記者走訪省城發現,小區超市、母嬰用品店甚至藥店門口隨處可見搖搖車的身影。
-
英媒:地球若沒有人類 北歐將是哺乳動物的天堂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現在北歐大部分地區也許是狼、駝鹿、熊和大象等生物的家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1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人類破壞生態系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應該類似於非洲塞倫蓋蒂平原。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 英媒:2020年或投入運行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英媒稱,在全世界競相尋找化石燃料替代品之際,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個用於實驗性核聚變的反應堆的建設,這又被稱為「人造太陽」。報導稱,核聚變技術——通過聚合而不是分裂原子來產生能量,其原理與太陽類似——一直是實現永無止境的清潔能源供應的希望。但是,科學家迄今為止尚未完全實現從核聚變到高效能源的轉變,他們一直無法創造出產生能量比使用能量更多的系統。報導稱,中國等幾個國家以及一些私營企業都在致力於核聚變現實利用的項目。
-
可見光的範圍不是波長
可見光波長的線性衰減餘波所謂的光乃是線徑疊加屬性,是處於徑向趨線性。由徑向波衰減為線性光,線性光是可見的。可是我發現,現在的波長是近似值,所以我利用三態衰減法分析得出:在波長的周沿有一股線性力量,向上再輻射多一段距離。所以光照範圍,不是波長。簡單來說就是,餘波的最頂端會有突出的線性可見光,照射範圍不等于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