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布後可以繼續修改
馬宏寶解釋說,雜誌對發稿最為重要的一個要求是使用嚴格的論文格式撰寫。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說:「所有發表的論文都是格式完整且正確的科技論文,有標題、摘要、通訊作者郵箱、正文和參考文獻等等,語法也沒有大問題。」
對其他學術期刊來說,這是不必特意強調的最起碼的要求。《自然》雜誌列出的論文格式要求,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兩頁A4紙。不過,真正決定論文能否發表的標準是「從未發表過的研究結果」、「擁有超凡的科學意義」和「滿足跨學科研究的共同利益」。
相比之下,馬宏寶承認,在Nature and 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包括研究項目的設計、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到底有多大的意義,編輯都沒有辦法保證」。他的理由是「每個月都有好幾百篇投稿文章,要每一篇文章都嚴格控制,從人力、物力和資金上都是不可行的」。
據那位「老校友」介紹,馬斯蘭德出版社大約有9名編輯,但大多是兼職,每天在家收發郵件、審校論文。馬宏寶還補充道,出版社在紐約、密西根、臺灣以及陝西、黑龍江、河南、湖北、廣東都有「幫忙的人」,他們的任務是幫忙審稿、校對和排版。
以審稿環節為例,馬宏寶表示大部分時候並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但他卻保證審稿人一定是對這個領域頗為熟悉的大學教授、博士生或者碩士生。有時候,他甚至需要投稿人來提供審稿人。
同時,他也不能保證審稿後的稿件是否合格。對於抄襲現象,這本雜誌的獨門法寶是提前兩個月把文章發布到網上,歡迎舉報,「這招比編輯把關有效多了」。
這些做法並不存在於《自然》和《科學》的擇稿操作中。這兩家雜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各自闡述了嚴格而規範的擇稿、審稿、定稿流程。以《自然》為例,為了保證公正,免於科學上或者國別上的偏見,《自然》不聘請資深科學家做編委會,也不附屬於任何科學組織或者社會機構。最終決定權在於編輯,而非審稿人手中。
由於要求高,這兩本期刊的稿件通過率只有8%左右。一旦被拒稿,這兩家都不建議繼續投稿。
相比之下,Nature and Science十分「貼心」,不僅審稿期間可以改稿,在稿件正式發布後還可以繼續改。那位老校友所發表的稿件就是「經過重大修改後發表」的,而「編輯和審稿人根本不會給你提什麼意見,你自己哪天想起來了,想改哪裡改哪裡」。
獨具特色的選稿標準和貼心服務讓Nature and Science十分搶手。在這本雜誌中,同一期出現多篇文章共用同一個通訊作者郵箱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因為文章都是來自同一個研究機構,比如埃及國家研究中心。
在這家機構工作的艾哈邁德女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埃及的體制要求晉升必須發論文,而Nature and Science就像「及時雨」,「發論文很容易,速度也很快,收費也不算太高,30、50、70美元各種價位的都有。最重要的是,對晉升很管用。」
來自加納的勞倫斯·阿比,則用含糊不清的英語向中國青年報記者抱怨「發稿很困難,總要改格式,改語法」。經過重重「嚴格要求」,他終於在2010年第9期上發表了文章《論山藥代替土豆作為冷凍炸薯條材料的應用》。
「每個月每本期刊會收到幾百篇甚至上千篇投稿,最後刊出也就那麼十幾二十篇,我們的拒稿率也挺高的,怎麼也得70%~80%吧。」馬宏寶表示,「我們是一本沒有水分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