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科學》:一本山寨雜誌的國際玩笑(二)

2021-01-09 網易新聞

 論文發布後可以繼續修改

馬宏寶解釋說,雜誌對發稿最為重要的一個要求是使用嚴格的論文格式撰寫。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說:「所有發表的論文都是格式完整且正確的科技論文,有標題、摘要、通訊作者郵箱、正文和參考文獻等等,語法也沒有大問題。」

對其他學術期刊來說,這是不必特意強調的最起碼的要求。《自然》雜誌列出的論文格式要求,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兩頁A4紙。不過,真正決定論文能否發表的標準是「從未發表過的研究結果」、「擁有超凡的科學意義」和「滿足跨學科研究的共同利益」。

相比之下,馬宏寶承認,在Nature and 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包括研究項目的設計、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到底有多大的意義,編輯都沒有辦法保證」。他的理由是「每個月都有好幾百篇投稿文章,要每一篇文章都嚴格控制,從人力、物力和資金上都是不可行的」。

據那位「老校友」介紹,馬斯蘭德出版社大約有9名編輯,但大多是兼職,每天在家收發郵件、審校論文。馬宏寶還補充道,出版社在紐約、密西根、臺灣以及陝西、黑龍江、河南、湖北、廣東都有「幫忙的人」,他們的任務是幫忙審稿、校對和排版。

以審稿環節為例,馬宏寶表示大部分時候並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但他卻保證審稿人一定是對這個領域頗為熟悉的大學教授、博士生或者碩士生。有時候,他甚至需要投稿人來提供審稿人。

同時,他也不能保證審稿後的稿件是否合格。對於抄襲現象,這本雜誌的獨門法寶是提前兩個月把文章發布到網上,歡迎舉報,「這招比編輯把關有效多了」。

這些做法並不存在於《自然》和《科學》的擇稿操作中。這兩家雜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各自闡述了嚴格而規範的擇稿、審稿、定稿流程。以《自然》為例,為了保證公正,免於科學上或者國別上的偏見,《自然》不聘請資深科學家做編委會,也不附屬於任何科學組織或者社會機構。最終決定權在於編輯,而非審稿人手中。

由於要求高,這兩本期刊的稿件通過率只有8%左右。一旦被拒稿,這兩家都不建議繼續投稿。

相比之下,Nature and Science十分「貼心」,不僅審稿期間可以改稿,在稿件正式發布後還可以繼續改。那位老校友所發表的稿件就是「經過重大修改後發表」的,而「編輯和審稿人根本不會給你提什麼意見,你自己哪天想起來了,想改哪裡改哪裡」。

獨具特色的選稿標準和貼心服務讓Nature and Science十分搶手。在這本雜誌中,同一期出現多篇文章共用同一個通訊作者郵箱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因為文章都是來自同一個研究機構,比如埃及國家研究中心。

在這家機構工作的艾哈邁德女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埃及的體制要求晉升必須發論文,而Nature and Science就像「及時雨」,「發論文很容易,速度也很快,收費也不算太高,30、50、70美元各種價位的都有。最重要的是,對晉升很管用。」

來自加納的勞倫斯·阿比,則用含糊不清的英語向中國青年報記者抱怨「發稿很困難,總要改格式,改語法」。經過重重「嚴格要求」,他終於在2010年第9期上發表了文章《論山藥代替土豆作為冷凍炸薯條材料的應用》。

「每個月每本期刊會收到幾百篇甚至上千篇投稿,最後刊出也就那麼十幾二十篇,我們的拒稿率也挺高的,怎麼也得70%~80%吧。」馬宏寶表示,「我們是一本沒有水分的期刊。」

相關焦點

  • 記者博客 《自然》還只是一本雜誌嗎
    徐瑞哲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通過強強合併誕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書籍出版公司。從名字不難發現,《自然》雜誌仍是集團最重要的全球品牌。這份1869年創刊於英國的雜誌,通常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能夠在《自然》、《科學》正刊上發文,對成果報獎甚至當選院士都有一定意義。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從1869年創辦至今,經過約一個半世紀的經營,已成具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周刊。如今它在國內科學界和媒體眼中似乎已成「頂級科學雜誌」,很多研究機構把能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當作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前些年國內甚至還流傳著「能在《自然》上發文章,評上院士就是遲早的事情」的神話。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在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還需要一本科普雜誌嗎?
    ➢ 科技新聞報導那麼多,哪些國際科技前沿和熱點更值得關注?她注重科技前沿信息薈萃和科技發展趨勢的跟蹤與思考,兼顧科學熱點與常規科學進展;她聚焦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同時注重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探討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達成科學文化的傳播。
  • 《自然》走過了150載歲月,心目中的神刊,卻不是一本嚴肅的期刊
    《自然》雜誌創刊已經有150年了,不得不感嘆,能夠延續到現在,這本期刊做得非常成功,《自然》在期刊界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很多人奉為神刊。所以我們如今在很多知名學者的介紹裡,經常能夠看到「xxx,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xx篇」,由此可以看出這本期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 國外孩子超愛看的兒童雜誌,有中文版了!科學自然歷史人文都搞定
    自然文化雜誌《FACES》兒童閱讀雜誌《Cricket》也就是說,一本《好奇號》=1本科普雜誌+1本人文雜誌+1本文化雜誌+1本文學雜誌!《好奇號》延續了美國原版雜誌主題式的設計,將一個版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而且也會對應一本原版雜誌。通過閱讀,孩子們可以對科學、歷史、人文、自然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自然》雜誌: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科學文獻生產國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20日電(記者 唐希)《自然》雜誌1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首次在科學出版物總量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科學文獻生產國。  這份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彙編的統計數據表明,儘管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大了對自己國家科技的投資,但是美國仍然穩居科學強國的寶座,開展著備受關注的研究,不斷吸引國際學生,並將科學轉化為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Maria Zuber說:「美國仍然是全球科技的領導者,但世界正在改變。」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一本雜誌的重量 一個圖書館的容量
    一本雜誌的重量 隨時可讀  三星Galaxy Tab S2非常輕薄,5.6mm超薄機身;9.7英寸Wi-Fi版本僅389g,LTE版本僅392g;8.0英寸Wi-Fi版本僅265g,LTE版本僅272g,重量如同一本雜誌,手持無壓力,攜帶無負擔,無論是碎片時間,還是大段的休閒時光,都可暢享閱讀。
  • 世界十大最佳科學雜誌 了解科學的最佳雜誌
    科學雜誌是非科學門外漢的期刊,它包含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最新新聞、發現和創新。它是由科學界的技術專家撰寫的,這裡我們列出了世界上十大最佳科學雜誌,其中有些可能是你平時喜歡看的。10.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雜誌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熱門科學雜誌之一。這本美國雜誌是科學和歷史愛好者的必讀讀物,它還以各種領域的有趣文章為特色,如地理、考古學、野生動物、旅遊、遺產和世界文化。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其中通訊作者是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段曦東教授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這也是段曦東教授和段鑲鋒教授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正文後有發表的一篇《自然》文章,段曦東教授曾在2017年在《科學》發表的文章,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Science 論文。今年,段曦東教授又迎來了新的突破,為湖南大學貢獻了一篇《自然》文章。
  • 雜誌貓推薦幼兒教育雜誌,雜誌訂閱季盛大開啟
    孩子應該怎樣和這個世界產生連接?有沒有更有價值的與當下相關的信息呢,有的,雜誌上就有。理由二:因為孩子需要對這個世界產生持久的興趣我們的孩子最終都會成為國家的公民,甚至是世界公民。他們要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確實需要很多知識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他對這個世界有持久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產生關注,有了關注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 100個英美主要報刊雜誌網站大全篇二
    首頁 > 空間 > 關鍵詞 > 網站最新資訊 > 正文 100個英美主要報刊雜誌網站大全篇二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所以這篇質疑迅速地被刪除,同時消失的還有其他數十篇評論華裔科學界抵制 鑑於《自然》雜誌的惡劣態度。北京大學留美學生王立銘發起國內外學生籤名,向《自然》總編提出抗議。抗議信中稱:「Callaway先生的這篇文章,不僅僅在科學上充滿錯誤和誤導性,而且也帶有強烈的政治偏見。這樣的文章使自然雜誌蒙羞。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
  • 來看看《自然》雜誌歷任主編們的故事
    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和技術備受推崇,擁有教育背景的公眾渴望從像《愛丁堡評論》及《威斯敏斯特評論》這樣的期刊中汲取信息。1860年四月刊的《威斯敏斯特評論》刊登了赫胥黎的一篇一萬四千字《物種起源》評論文章。赫胥黎和亞瑟·華萊士、諾曼·洛克耶等學人為這些期刊撰稿,一來增加了收入,二來也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