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自然》雜誌歷任主編們的故事

2020-12-06 中關村在線

《園丁紀事》曾是達爾文發表作品的首選之地。1869年12月18日,《自然》雜誌第三期刊登了達爾文的評論性文章《冬季灌溉作物施肥》。此後的十年裡,達爾文發表的71篇作品中有41篇刊登在了《自然》雜誌。

到了今天,《自然》雜誌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科學界公認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深受達爾文青睞的《自然》雜誌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去年,哈佛大學科學史專家梅琳達·鮑德溫出版了自己的新書《創造「自然」:一本科學期刊的歷史》。在該書中,鮑德溫講述了《自然》雜誌的起源以及發展的歷史。她重點關注了《自然》雜誌歷史上的一些龐大命題,尤其是在過去的接近150年裡,這份雜誌如何界定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1869年11月4日《自然》首刊

十九世紀的歐洲見證了人類在科學和數學領域的巨大進步,各類德語、法語以及英語出版物紛紛出現,並記錄了人類的智慧結晶。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取得了技術及工業空前的進步。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英國的科普類期刊的數量翻了一番。當時,最受追捧的科學類刊物當屬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刊物,牛頓、法拉第的眾多偉大作品,以及達爾文的早期作品都通過這些刊物傳播。

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和技術備受推崇,擁有教育背景的公眾渴望從像《愛丁堡評論》及《威斯敏斯特評論》這樣的期刊中汲取信息。1860年四月刊的《威斯敏斯特評論》刊登了赫胥黎的一篇一萬四千字《物種起源》評論文章。赫胥黎和亞瑟·華萊士、諾曼·洛克耶等學人為這些期刊撰稿,一來增加了收入,二來也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社會地位。

那時,諾曼·洛克耶已是聲名鵲起的天文學家,他對太陽光譜的研究足以讓他進入英國皇家學會。除了給雜誌撰稿,洛克耶還通過麥克米倫公司出書。在1869年,洛克耶說服了麥克米倫創辦一份全新的周刊,這份周刊就叫做《自然》,其處女刊發行於1869年11月4日。

「我希望我足夠聰明,能夠讀懂(《自然》)」

《自然》雜誌早期的撰稿人囊括了眾多傑出的科學家。很快,年輕科學家們也認識到了在一份周刊上刊登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這樣一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自然》雜誌讓非科學家讀者覺得晦澀難懂。1872年,查爾斯·金斯萊在給洛克耶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希望我足夠聰明,能夠讀懂(《自然》)。」

十九世紀晚期的英國,公眾討論盛行,唇槍舌戰在所難免。洛克耶並沒有讓《自然》雜誌躲開爭議。例如,約翰·廷德爾和彼得·泰特圍繞著冰川的形成這一話題在《自然》雜誌上演了一幕幕的口水戰。

即便是在《自然》雜誌的早期,人們對她也存在一些批評,這些批評甚至一直持續到今天。鮑德溫在書中寫道,一位牛津大學的數學家抱怨說,洛克耶已經忘記了「《自然》編輯和《自然》作者之間的差異」,暗示編輯具有神一樣的權力。

歷任主編們的故事和一些重大的選題

1918年,洛克耶退休,他選定的繼任者是他的助手理察·格裡高利。格裡高利在科學上鮮有建樹,更不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自然》雜誌在科學發展的領域遭遇了一定的困難。不過,格裡高利接手編輯部以後,成為了《自然》雜誌的科學發言人,並因為「對科學事業上的顯著貢獻」在1933年被吸收進英國皇家學會。

1939年,格裡高利退休,繼任的問題再一次出現。他的兩位編輯助手亞瑟·蓋爾和傑克·布林布爾擔任《自然》雜誌的聯合主編。鮑德溫認為,二人的工作既珍貴又乏味。例如,社論基本上都是不被人關注的報導,而不是敏銳而富有爭議的觀點性評論。同時,刊登在《自然》的文章不經同行評審就可以發表。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自然》雜誌給人的印象都是可以不加審核,刊發任何從英國實驗室出來的結果。

布林布爾1965年過世時,他們積壓下來的手稿竟可以追到14個月前。接下來負責處理這2000多份未出版手稿的人是約翰·馬多克斯。

馬多克斯曾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放棄了研究生涯,轉而做起了《曼徹斯特衛報》的科技記者。1966年,他成為了《自然》雜誌主編。他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雜誌版面。用他的妻子的話說,「他希望《自然》雜誌的新聞版面和《衛報》的科技版面一樣出彩」。但是,馬多克斯在任期間,文章的評審流程依然是獨裁式的,他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一人就可以決定一篇論文是刊發還是不刊發。

馬多克斯最激進的舉措就是創辦兩份新的期刊,一份叫《自然物理科學》,另一份叫《自然新生物學》,無奈均草草收場。

馬多克斯與麥克米倫高層之間的爭執,最終讓他在1973年辭去主編職務。這裡有一個小插曲,由馬多克斯任命的生物學編輯本·列文在麥克米倫停掉對《自然新生物學》的財政支持之後,轉身離開《自然》,1974年創辦了《細胞)雜誌。趕上重組DNA革命的《細胞》迅速在學術期刊的舞臺佔領了一席之地。

大衛·戴維斯從馬多克斯手中接掌了《自然》雜誌。戴維斯帶來的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對雜誌封面的革新,去掉廣告,代之以科學圖片。戴維斯還給《自然》雜誌帶來了組織變革和流程的革新。他還延續了雜誌刊登富有爭議性文章的傳統。

1979年,戴維斯退休,馬多克斯重新掌握《自然》雜誌。《自然》在馬多克斯的第二任期內並未出現重大的變革,反而是因在幾個高曝光度的爭議中呈現的立場而「聲名遠揚」。

1988年,法國免疫學家雅克·本沃內斯特在《自然》雜誌發文宣稱,即使稀釋到10-12,免疫球蛋白抗體依然對細胞發生作用。儘管有人認為這個成果是順勢療法的科學證據,但是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此低的濃度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效果。這一結果毫無爭議地引起了巨大爭議。然而,最令人驚駭的是,馬多斯克帶領了一個小組,到本沃貝斯特實驗室調查一周。在回來的路上,馬多斯克就撰文,譴責本沃內斯特是欺詐。當然,《自然》雜誌此後也沒有重複這一烏龍事件。

鮑德溫本書的記述終止於20世紀90年代,馬多克斯仍在執掌《自然》。如果本書能夠簡要記述菲爾·坎貝爾擔任主編的歷史則會更圓滿。本書缺少在更為宏大的科學出版背景下對《自然》雜誌的討論,缺少對其對新競爭對手,諸如《細胞》、《科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術期刊》和《基因與發育》等期刊的評述。

鮑德溫在書中還記述了《自然》在過去的歷史中更為廣闊層面的意義——在十九世紀後期定義了科學,在20世紀初期促進了科學國際合作,在李森科時代和冷戰中促進了智識的自由。

本書的結尾討論了當代科學期刊出版面臨的挑戰:同行評審的作用、在線出版以及開放存取。任何出版方,不論是出版社還是出版公司,都不見得解決了上述問題。鮑德溫還總結道,《自然》雜誌也未必有能力決定採取何種解決手段。作為期刊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科學家處在較為有利的地位。想科學家之所想,急科學家之所急,將「影響《自然》的未來」和《細胞》等期刊的未來。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79/5790350.html report 6963 去年,哈佛大學科學史專家梅琳達·鮑德溫出版了新著《創造「自然」:一本科學期刊的歷史》(Making 「Nature」: th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Journal)。該書講述了《自然》雜誌的起源以及發展的歷史,通過影響這本雜誌的歷任主編們...

相關焦點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後來在一篇社論中,對科幻作品的娛樂功能做了進一步論述,他表示,《自然》已發表了大量科幻故事,有些嚴肅,有些異想天開,希望它們能為讀者帶來愉悅,因為「那正是關鍵所在——科幻在當下意味著娛樂」——也就是說,《自然》雜誌是要為讀者提供娛樂的。《自然》是不是「學術公器」?
  • 《自然》雜誌為什麼那麼牛掰?中國為啥沒有?
    後來我們發現,《自然》與科幻之間有特殊的關係,就把目光轉到這本雜誌上。這一轉就發現,在中國學界眼中那麼「高大上」的《自然》,其實跟我們慣常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於是,我們就決定對它做實證研究,想看看它為什麼在中國會有神話般的地位。這一研究,就涉及影響因子的問題。
  • 江曉原談《自然》雜誌:兩棲辦刊模式值得學習
    後來我們發現,《自然》與科幻之間有特殊的關係,就把目光轉到這本雜誌上。這一轉就發現,在中國學界眼中那麼「高大上」的《自然》,其實跟我們慣常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於是,我們就決定對它做實證研究,想看看它為什麼在中國會有神話般的地位。這一研究,就涉及影響因子的問題。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
  • 李克強讚賞美國《科學》雜誌主編和中國科學界合作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一行。  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女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她是去年剛剛成為《科學》雜誌新一任主編的。此前,她曾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前局長。去年她卸任後,擔任了《科學》雜誌的主編。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新華社倫敦11月4日電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編輯瑪格達萊娜·斯基珀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彭茜「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資訊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中就包括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雜誌總編輯一職。「《自然》一直在適應這些變化,或許讓我出任總編輯也能說明這點。
  • 《科學故事會》雜誌在京正式創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今天,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的《科學故事會》雜誌創刊首發儀式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科學故事會》雜誌正式創刊,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 《自然》雜誌紙質及在線版全新改版
  • 果殼網主編拇姬跨界書寫《碎前故事》
    果殼網主編拇姬顛覆三觀跨界書寫  融古典、魔幻、哥特、寓言為一體的魔法之書  書籍信息  書名:《碎前故事》  作者:徐來 著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定價:35.00  ISBN 978-7-5339-4248-9  上市日期:2015年9月  內容簡介:  「好了,夜已經很深了。
  • 年底最該給孩子訂的雜誌,美國銷量第一的Highlights來啦
    相比書而言,雜誌更具有連續性和實效性,每兩周或一個月來一期,很有新鮮感。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兒童益智雜誌Highlights系列。題材豐富多元到幾乎面面俱到:生活、遊戲、自然、動物、科普、歷史、地理、學校、傳記……你想到的基本都有!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這些文章在4月初提交,《自然》未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審查。4月25日,所有三篇論文都見刊了。正如威爾金斯所預料的那樣,沃森-克裡克模型迅速使國王學院的兩篇論文黯然失色。著名的沃森-克裡克論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評估《自然》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出版界的地位。關於沃森-克裡克DNA論文是否對分子生物學領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者們存在分歧。
  • 美原科學院院長《科學》雜誌主編將做客騰訊
    騰訊科技訊 原美國科學院院長、《科學》雜誌現任總編輯Bruce Alberts受《科學新聞》雜誌社與騰訊科技邀請,今日下午3點30分將做客騰訊網第一演播廳接受專訪,歡迎廣大網友收看並參與討論。
  •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京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
    10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京會見了美國科學雜誌主編Bruce Alberts。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菲利普·坎貝爾
    2012年,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麥克米倫集團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了編輯,他們屬於全球編輯團隊的成員,在執行主編印格致的帶領下,旨在增強與中國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溝通聯絡。
  • 147年前,誰寫下了《自然》雜誌的創刊詞?
    編者按:  1869年11月4日,《自然》(Nature)雜誌創刊,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引用歌德的詩「NATURE」開篇為《自然》撰寫創刊詞。歌德的詩充滿了對自然滿懷激情的歌頌和愛慕,也透露出對神秘自然的困惑、彷徨和無奈。  在創刊詞中,赫胥黎道出《自然》的宗旨:呈現人們對大自然各種表象的理解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科學過程。  在《自然》雜誌創刊147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赫胥黎激情澎湃而又充滿理性的發言。
  • 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書《碎前故事》舉辦沙龍
    磨鐵圖書 李楊 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暴英霞 通訊員 李楊) 11月15日下午,果殼網主編徐來攜新作《碎前故事》做客單向空間,舉辦「故事是破碎的,世界是連續的」新書沙龍。其實徐來的網名是拇姬,他還是當年「前列腺要發言」的博客主人,「徐來」也不過是他的筆名而已,他的真實姓名是個秘密。
  • 《自然》雜誌評出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英國《自然》雜誌17日的特寫板塊中公布了2017年《自然》十大人物,他們在過去一年裡對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蘭登·馬厄表示,從量子通信、基因組編輯,到一場潛在核危機和美國環保政策的退步,這份人物列表總結了2017年科學的成就與挫折。
  • 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中國學術界的進步令人驚訝」
    2012年,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麥克米倫集團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了編輯,他們屬於全球編輯團隊的成員,在執行主編印格致的帶領下,旨在增強與中國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溝通聯絡。菲利普·坎貝爾博士。圖片來源:《自然》集團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博士是《自然》創刊以來第七任總編。
  • 李克強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時強調 更多依靠科技創新...
    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郝亞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就科學技術、航天、教育、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問題回答了提問。    李克強表示,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事關民生改善。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在這樣強大的增長趨勢之下,《自然》率先在上海建立了編輯部。而《自然通訊》執行主編印格致,便是《自然》集團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先遣者。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