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年前,誰寫下了《自然》雜誌的創刊詞?

2020-12-05 財新

  編者按:

  1869年11月4日,《自然》(Nature)雜誌創刊,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引用歌德的詩「NATURE」開篇為《自然》撰寫創刊詞。歌德的詩充滿了對自然滿懷激情的歌頌和愛慕,也透露出對神秘自然的困惑、彷徨和無奈。

  在創刊詞中,赫胥黎道出《自然》的宗旨:呈現人們對大自然各種表象的理解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科學過程。

  在《自然》雜誌創刊147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赫胥黎激情澎湃而又充滿理性的發言。

  撰文 | 託馬斯·亨利·赫胥黎(T. H. HXLEY)

  翻譯 | 陳柳

►《自然》(Nature)雜誌創刊詞。來源:digicoll.library.wisc.edu

  自然!我們被她環繞,被她擁抱:既無力與她分離,又無力過分靠近。

  沒有詢問,亦無提醒,她猛然拉我們加入她的圓圈舞,舞步飛旋,直到我們精疲力竭,從她懷中跌落。

  她總在創造新的花樣:現在有的,過去從未曾有;過去有的,將來不會再現。萬物皆新,又一如既往。

  我們生活在自然之中,可又對她一無所知。她不停對我們說話,卻從不透露自己的半點秘密。我們不斷地作用於她,卻又對她無能為力。

  她似乎意在個體,但又對個人毫不關心。她一直建造,一直摧毀,卻無人能進入她的工坊。

  她的生命在兒女身上活著,但這位母親又身在何處?她是舉世無雙的藝術家,能用最單一的材料變創造出大千世界;完美、精準,而且看起來毫不費力,儘管表面上總是絲絲柔情。

  她的每件作品都獨具靈魂,她的每段故事也各具特色:然而,這種種不同卻又如此和諧統一。

  她在表演一齣戲,我們無從知曉她是否也在欣賞這齣戲,不過她的確在為我們這些旁觀者表演。

  她是永不停息的生命,她發展、運動,但又不見前進。她不斷變化,沒有片刻休憩。對她而言,靜寂難以想像,歇息羞恥難當。她堅定不移。她步伐穩健,包容萬象,又不可忤逆。

  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她的思考從未停止;不是像人那樣思考,而是作為「自然」在思考。她為一個囊括一切的理念而凝神苦思,其中的奧妙無人可以窺見。

  人類棲於自然,自然又在所有人之中。她與所有人友好地遊戲,誰要是贏了她,她就愈發高興。對於很多人,她的行動都十分隱秘,所以往往在人們尚未察覺時,遊戲就已結束。

  最不自然的仍是「自然」,連最蠢鈍的俗物也享有自然的一分才賦。誰若是不能隨時隨地看見她,就根本發現不了她。

  她熱愛自己,她的無數慧眼都在凝視自己,她的不盡愛憐也都給了自己。她把自己分割開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快樂源泉。她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快樂能力,安撫自己無法控制的悲傷。

  她喜愛幻想。若有人摧毀自己和他人的幻想,她就會不由分說,對之處以最嚴酷的懲罰;那些忠心追隨她的人,則會被她視作嬰孩,擁在懷中。

  她子女無數。無論對誰,她都不會吝嗇小氣;不過,她也有自己的最愛,對於這些寵兒,她總是慷慨大方、樂於犧牲。對於偉大事物,她舉起盾牌,堅決捍衛。

  她從虛無之中造出萬千事物,既不告訴它們來自何處,也不透露它們將去向何方。它們的責任是奔跑,而她則指引方向。

  她的動力源泉數目不多,但這些源泉永不枯竭,總是充滿活力,多姿多彩。

  「自然」總是呈現出新的面貌,因為她也總在更新觀眾。生命是她最精彩的發明,而死亡則是她使生命繁衍不息的巧妙安排。

  她將人裹於黑暗之中,讓人永遠渴求光明。她使人依附大地,愚笨而沉重,又總是挑釁人,直到人想飛離大地。

  她創造需求,因為她熱愛行動。天吶!她的行動總是如此輕鬆。每種需求都是福利,迅速得到滿足,又很迅疾被更新。每個新的願望,都是一種新的快樂來源,但她很快變得思緒平靜。

  每次開始長途跋涉,每次她都會抵達目的地。

  她是虛幻中虛幻,但對我們並非如此,她總在我們面前成為重要之重要。她允許每個孩子在她面前搗蛋,不計較傻瓜對她品頭論足,任由數以千計的人傻乎乎地從她身上走過,對一切視若無睹;什麼都能使她快樂,什麼都能讓她滿足。

  我們在抗拒她的律法時,也是在服從她;就算我們想反抗,最終也只是在與她合作。

  她讓每種賜予變成恩惠,因為她使得我們產生了對這些賜予的渴望。她時而慢條斯理,以勾起我們對她的渴望;時而風風火火,以免我們對她厭倦。

  她不聲不響,沒有言語,但她創造了口舌和心靈,這是她感受和表達的媒介。

  愛是她的桂冠。人類只有通過愛,才能與她接近。她在萬物之間樹起藩籬,但萬物卻要相互融合。她之所以分隔萬物,就是為了讓它們想向彼此靠近。在她看來,幾滴愛的瓊漿就足以補償一生的憂愁苦痛。

  她就是一切。她犒賞自己,也懲罰自己;她是自己的快樂,亦是自己的痛苦。她既粗魯,又溫柔;既可愛,又可惡;既軟弱無力,又無所不能。她是永恆的當下。她不知何謂過去,何為將來。當下便是她的永恆。她慷慨仁慈。我要為她和她的所有傑作獻上讚歌。她靜默寡言、冰雪聰明。

  無人能強求她做任何解釋,無人能從她那裡贏取任何禮物。要獲得她的禮物,必須付出代價。她很狡猾,但都出於好意,我們最好不要在意她的伎倆。

  她完美無缺,卻永遠追求完美。她的行為現在如此,也將永遠不變。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視角中的她。她藏身於無數名稱與詞組之中,卻始終如一。她帶我來到這裡,也將帶我離開。我信任她。她或許會責備我,但她不會憎惡自己的作品。我並沒有說她什麼。沒有!是錯是對,她皆已道盡;是過是功,也由她來承擔。

  以上為歌德所作。

  當我的朋友、《自然》雜誌的主編請我為他的第一期刊物寫發刊詞時,我腦海中立即浮現出這篇美妙的「自然」狂想曲,它給我的成長過程帶來了很大愉悅。在我看來,這樣一份雜誌,它旨在呈現人們對大自然各種表象的理解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科學過程,沒有比它任何更合適的前言。

►歌德肖像畫。來源:goethezeitportal.de

  任何有價值的翻譯,都應該再現原文的遣詞、味道與形式。但是,當原文出自歌德之手時,著實很難達到這種水平。或許更難的是,我們甚至很難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原文,抑或只是在想把這位偉大的德國詩人的作品翻譯成英文而未能成功的長名單上又增加了一人。

  不過,就算挑剔的評審對這樣的翻譯感到滿意,英國公眾可能又有另一番回應——他們對「泛神論」的厭惡程度幾乎與我一樣——他們肯定會覺得歌德的這篇散文充斥著泛神論的思想。其實,歌德本人好像也承認這是事實。他在1828年5月26日寫給穆勒(Chancellor von Muller)的一封不同尋常的解釋信中寫道:

  「不久之前,這篇文章與偉大的公爵夫人安娜·阿瑪利亞(Duchess Anna Amelia)的文章一起寄給我;它出自名家之手,寫於1780年,或此年前後——我已經習慣從這些關於自己的文章中獲取有益的內容。」

  「我不太記得自己寫過這些想法,但它們很符合我當時腦海中正在發展成形的理念。我或許會把自己當時的見解定義為『比較階段』,它當時正在朝尚未到達的『最高階段』發展。

  「很明顯,這裡存在泛神論傾向,在『自然』現象之下,有一種深不可測的、無條件的、有趣的矛盾存在;這聽起來或許像是笑話,但其中卻包含著苦澀的真理。」

  歌德說,大概在寫作這篇《自然》前後,他正在潛心研究比較解剖學;1786年,讓其他人對他的發現——人體擁有頜間骨——產生興趣,給帶來他極大的麻煩。之後,他開始研究植物變態,並進行頭骨研究;一段時間之後,他又對德國自然歷史研究人員開始研究自己的課題而感到欣慰。信的末尾是這樣寫的:

  「想一想,如果我們在自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人類已經了解了所有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繫。那麼,再回頭仔細讀一讀上面那篇文章,也就是這段徵程的起點,我們肯定不會難過,把我所謂的那種『比較階段』與我們現在達到的『最高階段』進行對比,然後對這50年內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

  這些文字寫於40年前,回頭再看,我們也會面帶微笑地去看待歌德的「最高階段」。不過,由於人們一直不知疲倦地走在歌德所謂的從「比較階段」到「最高階段」的這條道路上,他當時的「最高階段」現在已經成了科學常識,而且我們也有了自己的「超最高階段」。

  當半個世紀已經走過,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如果翻開《自然》舊刊,或許也會「面帶微笑地」看待我們目前達到的最高成就。也或許,當哲學家——他們的成就被記錄在這些書頁當中——的理論過時很久之後,歌德的見解仍然能夠真實、有效地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

  託馬斯·亨利·赫胥黎(T. H. HUXLEY)

  ►赫胥黎。來源:ihm.nlm.nih.gov


  此文為《自然》雜誌1869年的創刊詞,原文連結:

  http://www.nature.com/nature/first/aphorisms.html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 liFE雜誌最偉大的11張封面
    (原標題:重溫經典 liFE雜誌最偉大的11張封面) 80年前,1936年盧斯(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新華社倫敦11月4日電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編輯瑪格達萊娜·斯基珀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彭茜「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資訊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中就包括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雜誌總編輯一職。「《自然》一直在適應這些變化,或許讓我出任總編輯也能說明這點。
  • 《自然》雜誌:8年前提出的abc猜想證明終於被認可發表
    《自然》雜誌在今天發表專題文章,評論8年前提出的abc猜想證明終於被認可發表的曲折過程。abc猜想(英語:abc conjecture)是一個未解決的數學猜想,最先由約瑟夫·奧斯特萊及大衛·馬瑟在1985年提出。abc猜想以三個互質正整數a, b, c描述,c是a及b的和,猜想因此得名。
  • Life雜誌歷史上最偉大的11張封面
    76年前的這一周,Life雜誌,這個前身是在大蕭條時期就存在的幽默周刊,以攝影紀實的定位發行了其第一期雜誌。出版商亨利·盧斯(也是時代雜誌的總編輯)希望創建一本不只是談論時事新聞的雜誌,他更希望人們通過這些令人驚嘆的照片看見生活。
  • LIFE雜誌最偉大的11張封面
    【當代藝術】80年前,1936年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 )在紐約創辦了Life雜誌。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現在沒時間後悔或道歉,所有國家須開展更多緊急行動。一些最重大責任已落在中國肩頭——明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為下個十年制定目標。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中英雙語「道歉三連」繼4月7日在官網上發表社論後,4月8日,《自然》雜誌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
  • 怎樣訂閱《人與自然》雜誌?
    想要訂閱《人與自然》雜誌,可選擇以下的訂閱方式哦!①、搜索「雜誌鋪」,進入官網搜索《人與自然》雜誌推薦《人與自然》是一本以「生命智慧」為核心思想依託,集合有自然人文情懷和生命智慧的學者專家、思想者、行動者一起共創的雜誌。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顏寧統計了一下,不到12個小時裡,《自然》雜誌網站收到了120多篇針對該文的評論,「各種數據、分析,洋洋灑灑,隨便幾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據」。這些網友在她看來「太有才了」。顏寧認為,一位署名為「Lai Jiang」的網友所寫的長篇評論,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雜誌,以「通信文章」形式發表。「Lai Jiang」正面指出了《自然》的錯誤和問題。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所謂「頂級科學雜誌」,給人帶來的想像,當然是它超越於其他各種科學雜誌之上,但是,上述神話的營造和傳播,在許多情況下都只是人云亦云——如果仔細考察歷年的《自然》雜誌,就會發現實際情況有與上述想像大相逕庭之處。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
  • 《自然》雜誌:終於,區塊鏈被中國人上升成了恐嚇大眾的哲學
    起初,《自然》雜誌以為在2018年春節前後中國發生了一場瘟疫,但很快就改變了這一看法。「除了精神亢奮無法入睡,那裡的人們身體還算健康。不過,他們越來越沉迷於對著一個叫『區塊鏈』的東西胡言亂語,根本停不下來。」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推特帳號截圖4月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又發布了該社論的中文翻譯版本。
  • CD147-K234二甲基化可通過促進乳酸輸出來促進肺癌進展
    CD147-K234二甲基化可通過促進乳酸輸出來促進肺癌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41:24 第四軍醫大學陳志南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CD147-K234二甲基化可通過促進乳酸輸出來促進非小細胞肺癌
  • 《自然和科學》:一本山寨雜誌的國際玩笑(二)
    論文發布後可以繼續修改馬宏寶解釋說,雜誌對發稿最為重要的一個要求是使用嚴格的論文格式撰寫。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說:「所有發表的論文都是格式完整且正確的科技論文,有標題、摘要、通訊作者郵箱、正文和參考文獻等等,語法也沒有大問題。」對其他學術期刊來說,這是不必特意強調的最起碼的要求。
  • 公開一封給《自然》雜誌的電郵
    公開一封給《自然》雜誌的電郵——學術界需要恢復民主、科學和職業道德 我前不久在頭條發表了一文「主流學界光的都卜勒效應是怎樣胡弄世人的」,有人就回覆說,那你就該發表不胡弄世人的都卜勒效應公式。 果然不出所料,我向《自然》雜誌發了幾次諮詢信,但由於沒有給我「紅色箭頭」,沒能登錄提交發表。我最後發信如下附:給《自然》雜誌的信 親愛的自然編輯管理局 我再次提交詢問,您的答覆中沒有「紅色箭頭。 因此當我想登錄並提交時,無法登錄,我根本無法提交.
  • 《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
    12月19日零時,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22歲天才少年曹原因發現石墨烯超導角度位列榜單第一位,同時,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巨大爭議的賀建奎也名列其中,成為了今年榜單的「反面案例」。
  • 科學網紅"博物君"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原標題: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一天,張辰亮逮住了一隻幼蟲,在魚缸里舖上土,幼蟲自然就鑽了進去。   等再次打開時,眼前的場景讓張辰亮著實震驚了一番:幼蟲的頭部是紅色的,身體是綠色的,透明如翡翠,尾部則呈現為褐色。「那就是天蛾幼蟲正在化蛹的過程。尾部已經完全蛻變,身體正在蛻變,頭部還未發生變化。不同的幼蟲顏色會不一樣,但大概的生長模式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