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2020-12-04 環球時報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

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現在沒時間後悔或道歉,所有國家須開展更多緊急行動。一些最重大責任已落在中國肩頭——明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為下個十年制定目標。

中國擁有數十年研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物種及生態損失的經驗。世界需要聆聽這些故事,全面了解其中的複雜性。其迅猛經濟增長使一代人脫貧,但也催生一系列環保問題,尤其加劇了空氣和土地汙染。在一定程度上為回應民意,中國有關部門已與來自國內和全球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繪製出一條更綠色的前行之路。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但制定環保目標並展開試驗,還創造出監督及匯報有關進展的機制,並取得一定成功。中國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還包括在全國範圍畫「紅線」。

最重要的是,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研究人員群體,供職於科學院、大學、環境規劃學術機構和中國及國際非政府機構。他們一直從經濟角度努力量化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為民)服務的價值,從而使民眾和決策機構能更清晰地理解大自然。

《自然》雜誌對明年參會的眾多國家代表團採訪顯示,所有代表都希望昆明會議取得成功,使各國匯聚一堂並就有意義的目標達成協議。中國科學家對國家的自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著核心作用。對於尋求答案的世界各國來說,什麼有效、什麼無效的集體經驗將提供至關重要的學習機會。中國的寶貴經驗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文:丁玎譯

相關焦點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8月1日,《自然》網站發表署名文章稱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中的表現反常。文章指責葉詩文的成績提高過快,衝刺速度超出男運動員,所以非常可疑。即便在藥檢合格的情況下,該文作者依然反問「在賽事中的藥檢合格就能排除吃藥的可能性嗎?——不能」。這篇文章一貼出,立刻引發了全世界的質疑和抵制。但英國人以矜持地態度拒絕回應,甚至直接刪除質疑文章。
  • 記者博客 《自然》還只是一本雜誌嗎
    徐瑞哲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通過強強合併誕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書籍出版公司。從名字不難發現,《自然》雜誌仍是集團最重要的全球品牌。這份1869年創刊於英國的雜誌,通常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能夠在《自然》、《科學》正刊上發文,對成果報獎甚至當選院士都有一定意義。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自然》雜誌報導截圖文章援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日前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
  • 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這是為何
    但是為什麼這些科研成果最終卻被發表在一些國際雜誌上,供所有科學家查看呢?對於科學家來說,科學沒有國界之分,將全人類的智慧整合,才能誕生新的發明。而新的發明以誰先發表論文來判定發明權,在全世界科學家的監督下,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進。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在印尼雅加達,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英國《自然》雜誌聚焦西安:在絲綢之路起點建起的一座科技之城
    《自然》SPOTLIGHT上刊載文章聚焦西安原文題目為《Taking the silk road to high-tech growth》原文作者:Sarah O』Meara,作家、編輯說了什麼呢?《自然》雜誌英國《自然》雜誌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1869年創刊,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雜誌以報導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這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如何在成體中再生出以上兩種特異類型的神經元,一直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 英國《自然》雜誌:火星探測器首現湖泊,「火星生命」真實存在
    英國《自然》雜誌:火星探測器首現湖泊,「火星生命」真實存在! 對此,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聯合在英國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論文 這極有可能代表著火星生命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不太可能以智慧生物的方式存在,但是只要能夠證明火星上是有生命存在就說明火星的的確確是一個宜居的星球
  • 英國《自然》雜誌: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對平均紅移為1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
    英國《自然》雜誌: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對平均紅移為1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Credit: Chowdhury et a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來看看《自然》雜誌歷任主編們的故事
    赫胥黎和亞瑟·華萊士、諾曼·洛克耶等學人為這些期刊撰稿,一來增加了收入,二來也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社會地位。那時,諾曼·洛克耶已是聲名鵲起的天文學家,他對太陽光譜的研究足以讓他進入英國皇家學會。除了給雜誌撰稿,洛克耶還通過麥克米倫公司出書。在1869年,洛克耶說服了麥克米倫創辦一份全新的周刊,這份周刊就叫做《自然》,其處女刊發行於1869年11月4日。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2日發表在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中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飛蝗災害發生過800多次。至今,飛蝗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兩名專家入選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科學家張永振和李蘭娟入選。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這10名入選者被《自然》雜誌網站評為「2020年幫助塑造科學的10個人」。名單中包括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張永振。
  • 《自然》雜誌為什麼那麼牛掰?中國為啥沒有?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英國疫情人數持續激增,英國高校為中國留學生降低標準
    據英國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3月18日,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累計已達1543例,單日新增171例,累計死亡病例35例。由於新冠病毒大規模全世界爆發,遭受的國家越來越多。作為留學生群體,自然也難免被波及。許多留學生短時期內無法正常上課或是提交留學申請。
  • 江曉原談《自然》雜誌:兩棲辦刊模式值得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威爾金斯對沃森和克裡克的評價印證了這種解釋,威爾金斯說沃森和克裡克想「快速發表」一篇短文,沃森也認為《自然》可以將論文快速出版。沃森堅信DNA是引起轟動的事情,憑藉該項研究肯定能夠拿到諾貝爾獎,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沃森和克裡克選擇《自然》,因為他們認為《自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事實上,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自然》已成為核酸研究領域科學家的主要出版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