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
國際最新研究:星系釋放原子氫測量或有助理解恆星形成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稱,由印度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的首次測量,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或有助於天文學家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恆星形成涉及氣體落入星系形成原子氫,原子氫繼而轉化為分子態(H2),再被用來形成恆星。
-
...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資料圖:美國格雷格·古爾布蘭森醫生對一名嬰兒進行常規檢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根據對176個嬰兒報告病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70%)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是由環境暴露引起,另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垂直感染。
-
科學家發現罕見「星系」,其移動速度極快,裡面的燃料能點燃恆星
據報導,在近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有關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測量結果,正式被發表。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同時,也填補了在恆星誕生領域和星系研究領域中的諸多空白。
-
第1個發現星系光譜線紅移的人
恆星在視線方向上也會有運動·第1個發現星系光譜線紅移的人 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他用自己觀測到的恆星位置數據與希帕克斯的觀測數據進行了比較,發現絕大多數恆星的位置都是一致的,斯裡弗是第1個發現星系光譜線紅移的人。
-
星系的紅移和距離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姤】雖然造父變星的辦法可以在測量天體距離的領域裡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適用範圍畢竟是有限的,對於那些最遙遠的星系需要用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去測量它們的遠近,而這個辦法就是——「紅移法」或者叫做「星系譜線紅移法」。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該團隊由Kavli天文和天體物理研究所的Linhua Jiang和東京大學的Nobunari Kashikawa教授領導,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卡耐基科學研究所天文臺、斯圖爾德天文臺、日內瓦天文臺、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加入了這一研究。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該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該研究小組由卡夫裡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Linhua Jiang和東京大學的Noshinari Kashikawa教授領導。
-
最新測量證實「哈勃常數」的實用性
最新測量證實「哈勃常數」的實用性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自然》雜誌:測量量子隧穿所需要的時間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物理學家一直在爭論量子隧穿的一個因素是粒子通過能量屏障需要多少時間,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量子隧穿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現在,一支由多倫多大學物理系量子信息與量子控制中心和光學科學研究所和西班牙巴塞隆納藝術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測量量子隧穿發生的時間。
-
如何測量星系間的距離?物理學教授:哈勃定律是一個強大工具
應社區邀請,我每兩周會做一次關於天文學的講座。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如何確定宇宙的年齡,又如何確定宇宙到遙遠星系的光年(或公裡)距離呢?對此我也有些疑惑。我知道紅移決定了衰退速度,但我不明白它與距離的關係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和一個複雜的答案。
-
宇宙紅移與人類紅移的暢想
堅定紅色信仰、推進人類紅移內容提要:本文從二十世紀天文學發現出發,並依據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宇宙紅移人類也紅移的結論。這就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天文學發現——宇宙紅移。什麼是宇宙紅移呢?比較典型的解釋是這樣的:一個天體的光譜向長波(紅)端的位移叫做紅移。
-
太陽引力紅移高精確度測量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由西班牙加那利天文研究所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測量了太陽的引力紅移例如,光在巨大物體附近以彎曲的路徑傳播,結果之一就是在位於一個較近的巨大物體後面,光被它扭曲了。
-
北京大學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距離134億光年
北京大學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天體 距離134億光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快科技:近日,由北京大學領銜的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距離最遙遠天體,達到了恐怖的134億光年。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在印尼雅加達,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紅移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證據,但你知道怎麼判斷星體在紅移嗎?
宇宙大爆炸最初的二個關鍵證據是3K微波背景輻射和哈勃定律,其中哈勃定律為星體的退行速度與距我們的距離成正比,即亦可描述為:星體距離我們越遠,紅移越大。關於紅移的概念這裡不再講了,請自行百度。先提出個問題請大家回答:當科學家接受到幾億光年外星體發出的光譜時,他們如何得出該星體的光譜紅移了幾十納米,而不是該星體本來的光譜就是這個樣子?因為講紅移的文章很多,但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做詳細解釋或解釋錯了,其中包括很多大咖。看過類似文章的朋友會說:「我知道,利用原子吸收光譜判斷的!」
-
星系退行速度的大小和星系距離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姤】雖然造父變星的辦法可以在測量天體距離的領域裡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適用範圍畢竟是有限的,對於那些最遙遠的星系需要用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去測量它們的遠近,而這個辦法就是——「紅移法」或者叫做「星系譜線紅移法」。
-
《自然》子刊:ALMA觀測到星系「死亡」過程,噴射出一半恆星氣體
》子刊:ALMA觀測到星系「死亡」過程,噴射出一半恆星氣體研究於1月11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通訊作者為英國達勒姆大學和法國薩克萊核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安娜格拉齊亞·普格利西(Annagrazia Puglisi),標題為「A titanic interstellar medium ejection from a massive starburst galaxy at redshift 1.4」(從紅移1.4大質量星暴星系中射出的巨大星際介質
-
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史無前例的引力紅移測試中獲勝
能量的損失導致重力紅移,與我們所觀察到的任何都卜勒(速度)紅移無關。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距離地球100萬光年範圍內最極端的天體物理物體。據估計,它有400萬個太陽質量,是銀河系中最大的黑洞,也是整個星系中僅次於仙女座菌株的第二大黑洞。如果嚴格地探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那麼這個黑洞周圍的環境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最佳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