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星系釋放原子氫測量或有助理解恆星形成

2020-12-08 和訊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稱,由印度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的首次測量,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或有助於天文學家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恆星形成涉及氣體落入星系形成原子氫,原子氫繼而轉化為分子態(H2),再被用來形成恆星。此前在紅移最大為0.4的星系中檢測到過原子氫,但是已有的望遠鏡一直難以測量紅移更大的星系。紅移衡量的是天體向遠處移動時發出的光波長增加了多少,它可以用於測量距離星系的距離。缺少對更遙遠的星系的測量,限制了科學家對於星系演變的理解。

巨米波電波望遠鏡。(自然科研 供圖) Rakesh Rao 攝

論文通訊作者、印度國家射電天體物理學中心阿迪蒂亞·喬杜裡(Aditya Chowdhury)和尼西姆·卡內卡爾(Nissim Kanekar)及同事,通過搜索紅移在0.74–1.45之間的7653個恆星形成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發現原子氫的平均總質量比得上或可能大於恆星的平均質量,為恆星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燃料。

他們在估算恆星形成速率時發現,觀測到的原子氫質量只能再為恆星形成提供10億-20億年的燃料,這意味著落入紅移為1的星系的氣體可能不足以維持高恆星形成速率。(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英國《自然》雜誌: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對平均紅移為1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
    英國《自然》雜誌: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對平均紅移為1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Credit: Chowdhury et a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天文學最新研究,報告了對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的測量結果。這是首次進行此類測量——由升級後的巨米波電波望遠鏡完成,這一成果有助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填補了人類在星系演變和恆星誕生研究中的空白。
  • 科學家發現罕見「星系」,其移動速度極快,裡面的燃料能點燃恆星
    據報導,在近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有關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測量結果,正式被發表。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同時,也填補了在恆星誕生領域和星系研究領域中的諸多空白。
  • 最小的星系中恆星如何形成
    在整個宇宙過程中,小小的矮星系如何維持了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緩慢積聚氣體。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突然坍塌時,就會產生新的恆星。
  • ...類腦計算完備性」、嬰兒感染新冠病毒、三維星系圖像、星系原子氫
    ——《光明日報》3國際最新研究:嬰兒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因環境暴露亦有垂直傳播>▲資料圖:美國格雷格·古爾布蘭森醫生對一名嬰兒進行常規檢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根據對176個嬰兒報告病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70%)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是由環境暴露引起,另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垂直感染。
  • 中國天文學家從兩個恆星形成的星系中探測到伽馬射線的發射
    γ(伽馬)射線,又稱伽馬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級躍遷退激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於0.01埃的電磁波。γ(伽馬)射線有很強的穿透力,工業中可用來探傷或流水線的自動控制。γ(伽馬)射線對細胞有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是繼α、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
  • 中外學者找到宇宙超大雲團能量來源,有助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
    中外學者找到宇宙超大雲團能量來源,有助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 任芳言/中國科學報 2020-03-26 08:31
  • 宇宙「超級星爆星系」每年誕生4500顆恆星
    最新天文觀測發現一顆神秘「高產星系」,每年可以形成大約4500顆太陽大小的恆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顯示,一個遙遠星系每年「大量生產」恆星,預計每年可形成4500顆太陽質量的恆星,它被命名為SPT 0346-52。  相比之下,銀河系每年形成一顆太陽大小的恆星,而距離地球127億光年之遙的SPT 0346-52星系能夠每年形成4500顆太陽質量的恆星,科學家對該現象迷惑不解。
  • 黑洞噴流會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這樣的一束粒子流被稱為噴流,噴流會穿過整個星系,跨度大約3000光年。噴流會穿過一個氣體盤,在某個位置會驅使強風的形成,並與星際雲發生碰撞。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數據顯示,這種強風會持續超過50萬年。IC5063星系的噴流,左邊星系中的電離原子氣體,藍色為射電輻射,右邊顯示了噴流引起的快風,紫色區域顯示了 > 10%的發射線來自強風中的氣體。
  • 研究顯示宇宙首批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更晚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 盤狀星系研究揭示了恆星的運動!
    ,他們的發現支持了這樣一種理論,即這些旋臂是由密度更大的物質波產生,這種物質波在星系中傳播時形成螺旋狀圖案。物理學助理教授瑞安·米勒說:盤狀星系中螺旋臂的結構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決定了這些螺旋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們有一定數量的旋臂,研究為這個謎團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盤狀星系,包括銀河系,佔已知星系的70%,它們的特徵是螺旋形的旋臂,但天文學家不確定這些旋臂是如何形成和維持自身。
  • 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和德國馬普天文所安德裡亞·馬西奧率領的團組,在星系形成的流體數值模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 你不知道的黑洞,星系的中心?恆星形成的加速器?
    在遙遠的宇宙中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地方,一個巨大的黑洞正在噴射一股強大的能量噴流,這可能正給距這股能量源100萬光年的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增壓。如果這一點被證實,那麼這個新的結論可能證明黑洞能跨越多個星系影響恆星的形成這一首次觀測到的現象。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橢圓星系不會演變成螺旋星系,星系的演化也極其複雜。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
  • 恆星風研究重塑星系演化模型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水母星系「尾巴」也可孕育恆星
    NASA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計算機模擬的基礎上,通過研究JO206星系磁場發現,水母星系氣體尾部的主要物理條件可以為恆星的形成提供足夠材料。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6日《自然·天文學》雜誌上。據介紹,水母星系是落入星系團中心的星系,因此其運動中會將星際氣體推向相反方向,導致了拖尾,這些星系便形成水母般的外觀,從而得名。研究人員在早期的研究中發現,恆星可以在水母星系的氣體尾部形成。科學家普遍認為,星系中的磁場可以促進恆星形成。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