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創刊已經有150年了,不得不感嘆,能夠延續到現在,這本期刊做得非常成功,《自然》在期刊界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很多人奉為神刊。所以我們如今在很多知名學者的介紹裡,經常能夠看到「xxx,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xx篇」,由此可以看出這本期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雖然沒有經過官方的定論,但是通常意義上,我們習慣將《自然》、《科學》、《細胞》這三本期刊稱為世界三大頂級期刊,後來又加上了一本醫學期刊《柳葉刀》。通過潛臺詞我們就能知道,《自然》代表著地球上學術的最高水平。
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很多科研機構都將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當作「站在自然科學最前沿」的標誌,是全球精英的敲門磚。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的難度非常大。但是小艾要對你說,我們很多人對這本期刊了解的並不多,其中的誤解還有不少。
《自然》這本雜誌隸屬於英國自然出版集團,而它又屬於麥克米倫出版集團,每周發行一期,在這150年裡,幾乎不停刊,這一點讓很多期刊都做不到。《自然》雜誌作為一本盈利性的刊物,最重要的任務無疑就是擴大發行量,實現盈利,由於《自然》確實對學術的貢獻實在太大了,很多外行人看上去,都會誤解是一份「學術期刊」。很多人對《自然》的定位不夠清晰,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中文版前言中說過:「在《自然》初創的前幾十年裡,它更像是一份『科學新聞』,在報導新穎研究和學術會議的同時,也報導了至少同樣多的雜談、傳聞和奇聞軼事。」
《自然》不是大家心目中嚴肅的學術期刊,而是有很多「博眼球」的操作,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自然》以前也發表了不少錯誤的文章,完全就是為了吸引眼球。例如:水的記憶。有一些文章在今天看來,是匪夷所思的,甚至是荒謬的文章。1999年的時候,《自然》開闢了一個新的專欄,名字叫做「未來」,專門刊發原創科幻作品,發了上百篇科幻故事。
如今的學術期刊,之所以稱為學術期刊,是因為它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學術審核機制,但是《自然》既不實行同行的匿名審稿制度,也不設編委會。《自然》發表什麼,完全由編輯來判斷。《自然》雜誌定位是「一個集記錄科學與將科學的最新進展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為一體的出版物」,定義非常接近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普刊物。
雖然是「科普刊物」的定位,但是《自然》的功績還是不能抹去的,《自然》一直將重心放在了服務於專業的科研群體,吸引了很多科學家在《自然》上發表論文,例如:達爾文,他71篇作品中,有41篇都刊登在了《自然》雜誌上。中國最早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的人是徐壽,早在1881年發表論文,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定論,糾正了伯努利定律。然後有很多重要的發現刊登在了《自然》上,例如:中子的發現、核裂變、DNA雙螺旋結構等等。
《自然》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還和它的影響因子有關,2018年它的影響因子為41.577,在SCI期刊中排名世界第11位。大家都知道,影響因子的提高是有辦法的,根據影響因子計算的漏洞,《自然》期刊也在不斷用這樣的途徑來提高影響因子,表面上不斷增加期刊的發文數量,但是在暗地裡卻在人為限制「真正有用」的論文數量,以此抬高身價。
如今《自然》這本期刊已經走過了150年,我們還是要感謝它為我們時代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但是也要辯證的看待高影響因子帶來的價值觀,不能誤導年輕人僅僅將成功的標準定義成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要回歸學術本身,做最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