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病亡率比流感高10倍,《自然》為汙名化道歉,宇宙各方...

2021-01-09 前瞻網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病亡率估計比流感高10倍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9日在疫情通報會上說,自該組織兩個月前啟動第一個新冠肺炎戰略準備和應對計劃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冠病毒的全球傳播已使多國衛生系統不堪重負,擾亂了全球經濟。他指出,新冠肺炎病亡率估計比流感高10倍。雖然大家已經目睹了新冠病毒對發達國家造成的危害,但它在更貧窮和更脆弱的國家可能造成的破壞仍未完全顯現。

吸菸人群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比例更高

鍾南山院士團隊的科研論文《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中,137位吸菸患者裡,重症人數為29人,重症比為21.2%;927位非吸菸患者中,重症人數為134人,重症比為14.5%。3月11日,美國學者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呼吸病學》發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別差異和吸菸傾向》中,也認為感染新冠肺炎的男性比例更高,且男性吸菸者更易發展為嚴重肺炎,死亡率更高。

新冠病毒疫苗Ⅱ期臨床試驗啟動志願者招募

9日,據參加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Ⅰ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透露,該疫苗Ⅱ期臨床試驗已經啟動志願者招募。試驗計劃招募500人,並將引入安慰劑對照組。20多天來,108位Ⅰ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已經陸續接種疫苗,並按試驗要求接受了14天的集中療養觀察。9日,最後一批志願者已結束隔離。據了解,大家身體情況正常。

「黃石經驗」:非藥物性幹預實現「壓峰緩疫」

4月7日,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秦剛團隊攜手湖北省黃石市一線抗疫的醫務及疾控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臨床傳染病》在線發表題為「『封城』措施遏制中國黃石市新冠疫情發展——早期流行病學發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詳細描述了在「封城」等非藥物性幹預措施下,黃石市新冠肺炎的早期流行病學特徵,指出非藥物性幹預措施能成功實現「壓峰緩疫」效果。

《科學》:中國的防控政策有效遏制了國內的新冠疫情

最新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德國科學家通過流行病學模型,揭示了在疫情早期階段,中國確診病例呈次指數增長與採取的防控政策密切相關。研究表示,中國採取的多項政策,包括單獨隔離確診和疑似病例,居民進行居家隔離,關閉公共場所並追蹤病毒感染過程等,有效避免了疫情在湖北更大範圍的暴發。

中關村「硬核」科技馳援海外

呼吸機、CT機、智能設備、新冠肺炎診斷試劑、測溫設備……4月10日,來自中關村管委會的消息顯示,近段時間以來,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紛紛加入海外「戰疫」大軍,一大批中關村「硬核」科技接續馳援海外,為全球科技「戰疫」貢獻中關村力量。

中國學者解答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為何異常

4月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項關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異常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多種高滴度抗磷脂抗體的臨床現象,提示自身免疫紊亂與新冠肺炎患者凝血異常、血栓事件發生密切相關。

《自然》致歉:曾將病毒與武漢關聯 呼籲停止汙名化

4月7日,《自然》雜誌在題為「停止冠狀病毒汙名化刻不容緩」的社論文章中表示,這場疫情大流行助長了可悲的種族主義和歧視,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教育和研究將為此付出代價。該社論還就此前《自然》新聞報導中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聯繫在一起致歉。

美國新冠疫苗研發進展順利 大規模使用要等到2021年底

本周,美國一款名為INO-4800的新冠病毒疫苗開始進行一期臨床試驗,至此美國已有兩款新冠病毒疫苗開展一期臨床試驗。美國官員和專家表示,美國從研發疫苗到開展一期臨床試驗的速度創下紀錄,但即便一切順利,疫苗大規模投入使用可能也要等到2021年底。

歐洲研究委員會就抗疫發生分歧 主席辭職並宣稱「失去信心」

歐洲研究委員會(ERC)主席、納米科學家 Mauro Ferrari 於當地時間 4 月 7 日宣布辭職,此時他擔任這一職位僅僅三個月時間。在通過《金融時報》發表的一份聲明中,Ferrari 宣稱他已經「對這個系統失去信心」,因為 ERC 科學委員會拒絕了他發起 COVID-19 研究項目的提案。

英國:開展大規模新冠肺炎療法臨床試驗

英國政府網站近日消息稱,為儘快尋求新冠肺炎治療方法,英國正在開展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針對新冠肺炎潛在治療方法的隨機臨床試驗。一些有望成功的治療方法正在試驗中,一旦通過科學檢驗,將以最快速度用於醫治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患者。此試驗的最終結果預計將於數月內揭曉。

《科學》:小麥「癌症」剋星找到了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相關研究成果4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自然》:最大規模人體蛋白質互作組誕生

了解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即蛋白質互作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體內的蛋白質如何工作。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一支國際合作團隊公布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蛋白質互作組圖譜,研究包含了8275種人體蛋白質的52569種相互作用信息,其規模接近此前最大的人體蛋白質互作組的4倍。這些信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蛋白質的生理機制,已經其中的錯誤如何導致疾病。

《自然》:植物靠遺傳網絡調控「葉圈」微生物

4月8日,《自然》雜誌在線發文,率先開啟了植物科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的關係。論文結論表明,植物就像人類一樣,已經進化出一個遺傳網絡來調控微生物菌群的穩態,以維持植物的健康。而且該網絡中的某些要素和調控方式與人類極為相似。

《自然》: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跌

倫敦大學學院(UCL)主導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氣候預測模型,它能預估各地的物種將從何時開始持續生活在氣溫高於當地歷史峰值的環境中,持續時間 5 年以上。該模型與物種活動範圍結合時,可以展示出每種生物未來的生存條件。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到 2100 年全球氣溫上升4℃,平均有 73% 的物種將面臨不適宜的生存環境。

《細胞-代謝》:高濃度膽固醇才會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4月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王曉波博士在《細胞—代謝》上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在小鼠食物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膽固醇,發現只有高濃度的膽固醇才能上調關鍵轉錄因子TAZ的表達並且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高糖高脂但低濃度膽固醇飲食只引起脂肪肝而沒有炎症和纖維化的變化。

《自然-通訊》:可溶性有機納米聚合物研究獲突破

4月9日,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解令海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突破,該工作首次實現了可溶性格基納米聚合物的立體規整性控制。

《德國應用化學》:光熱協同催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曉豔、院士張濤團隊在光熱協同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發現採用Pt/TiO2-WO3(鉑/二氧化鈦—三氧化鎢)催化氧化丙烷,在低溫和高濃度氧氣條件下,光熱協同催化的活性遠遠高於單獨的光催化和熱催化的活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科學-報告》: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經學會了「搓繩子」

美國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的Bruce Hardy及同事發現了一段6毫米長的由三股纖維擰成的細繩,附在一個60毫米長的薄石器上。他們推測這段細繩可能是裹在石器上的提手,或者是裝石器的網或袋子的一部分。這段繩子發現於法國Abri du Maras遺址,測年數據顯示其年份在5.2萬年至4.1萬年前。

《皇家學會學報B》:傳染病與環境變化有關

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促進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論文4月8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這些活動也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和滅絕。該研究為評估動物病毒「外流」風險提供了新證據,並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如何將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新科學家》:所有飲食減肥方法作用難持久

阿特金斯減肥法、素食減肥法、區域減肥法……哪種方法是你的選擇?事實上,它們沒有太大區別。據《新科學家》報導,不論上述哪一種方法,都能幫你減掉的一點點體重,而其對血壓和膽固醇的改善,都將在1年內消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Gordon Guyatt進行了一項研究,他通過對14種流行的飲食減肥方法進行隨機臨床試驗評估、比較得出了上述結論。

中國天文學家研究發現巨分子雲中首個星團可能起源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徐金龍博士等研究人員,利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13.7米毫米波望遠鏡和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觀測數據,並結合其他波段公開數據,研究揭示出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巨分子雲中第一個深埋星團是被另一個巨分子雲撞擊後肢解形成。

我國首款智能顯微鏡獲批進入臨床

由金域醫學與騰訊AI Lab、舜宇光學科技共同研發的智能顯微鏡,近日已獲得NMPA頒發的註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臨床用智能顯微鏡產品。該顯微鏡可以在免疫組織化學(IHC)場景中為病理醫生的鏡下判讀提供精準的定量分析。在確定視野後,該顯微鏡即可運行算法,在300毫秒以內迅速計算出該區域的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的腫瘤細胞數量。

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系統取得新進展

日前,在位於青島藍谷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車間,我國自主研發的多參數中緯度大型浮標系統的主體結構已經完成了設計加工。該浮標觀測系統可以實現在西北太平洋從動力環境到生態環境一直到漁業資源,多要素、多學科、長期、綜合、連續觀測,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包括遠洋漁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觀測支撐作用。

草地貪夜蛾已至江蘇邳州 最新防控技術發布

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網站看到,2020年4月8日,江蘇省徐州市農業農村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與防控工作,並指出3月31日江蘇省邳州市已誘集到草地貪夜蛾遷入。邳州市是江蘇省徐州市下轄市,其境內水系屬淮河流域。4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面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保護總站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

2020《嶺南科學論壇·雙周創新論壇》開講

4月9日,由廣東省科協、廣東省科技廳主辦,廣東省視光學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的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雙周創新論壇》系列活動首場活動《近視管理與視覺健康專題論壇》以在線直播的形式在廣州開講。

首次海外科創人才團隊線上路演活動舉辦

4月8日,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舉辦首次海外科創人才團隊推介線上路演活動,並正式啟動「優選科創」線上平臺,為企業提供有關科創人才團隊的成果優選、數據共享、精準搜索和需求匹配等服務。

歐美聯合觀測:宇宙各個方向上的膨脹速度可能不同

宇宙學一個基本理念是,如果觀測尺度足夠大,那你從各個方向上看都是一樣的。這是人類關於宇宙歷史和命運的認知支柱。4月8日,歐洲空間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合作完成的一項成果對此提出了挑戰。如果宇宙一直保持著各向同性,那麼溫度相同、距離相似的星系團看起來應該同樣明亮。但他們發現,具有相同性質、溫度相似的星團,在一個方向上的亮度低於預期,在另一個方向上則高於預期,差異相當顯著,約為30%。

多所海洋、農業領域高校科研機構落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的推動下,多家國內一流的涉海、涉農院校紛紛落戶科教城——去年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成立;11月15日,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成立;11月27日,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成立……

資源綜合利用 高校科研成果可在山西企業入股

《山西省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2020年行動計劃》4月7日公布。我省支持高校在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還可以利用科研成果在企業技術或專利入股。山西省將與北大、清華、北科、北方交大、中國礦大、西安建築科技、太原理工、中北等高校深度合作。

最高補助200萬元!嶗山組織申報高校院所人才扶持金

近日,嶗山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組織申報2020年度嶗山區高校院所人才支持計劃扶持資金。通知提到,將對獲得扶持條件的每個高校、科研院所年度補助資金最高200萬元,主要用於獎勵高層次人才。每個企業年度補助資金最高100萬元。

菏澤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 一科技人才獲獎50萬

4月10日,菏澤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會議總結了菏澤科技創新工作成績和經驗,對加快菏澤市科技進步、創新發展,進行了安排部署。市委書記張新文為中國牡丹之都科技創新貢獻獎獲得者王明耿頒獎,與會領導還為2019年度菏澤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019年度菏澤市專利獎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了頒獎。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 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停止汙名化,願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8日,《自然》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又發布了該社論的中文版本。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自然雜誌為曾將病毒關聯武漢道歉:汙名化必須停止
    中新網客戶端4月9日電(宋宇晟)《自然》雜誌@Nature自然科研4月9日發表社論《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其中稱,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甚囂塵上,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教育和科研將為此付出代價。
  • 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知錯就改,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帶頭抵制汙名化
    據參考消息4月11日報導,近日英國《自然》雜誌連發三文,為曾經的不當言論向中國道歉,並表示病毒之下沒人是孤島,號召抵制汙名化。截至目前,中國馳援了全球100多個國家,不僅送去大批物資,更有精銳專家團隊出生入死,深入各國疫情的「重災區」。
  • 《自然》:必須立即停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汙名化
    新華社倫敦4月10日電 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社論說,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甚囂塵上,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必須立即停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汙名化。但是,世衛組織在2015年發布指引,要求停止這種做法,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指引強調,病毒會感染人類,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來自哪裡。文章說,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英文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各個組織採用。
  • 銳參考|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參考消息網4月10日報導(文/逸軒)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自然》雜誌網站截圖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之際,種族主義和歧視的雜音甚囂塵上。
  •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自然》雜誌網站截圖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之際,種族主義和歧視的雜音甚囂塵上。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 |《自然》社論
    幾十年來,各個學校一直在努力提高多樣性,各個國家也在制定政策鼓勵國際學術流動性。多樣性的價值不言而喻。它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鼓勵共享不同的觀點和存在方式,而且始終是推動研究和創新的動力。不僅如此,一個多樣性的校園也是改進政策和體制所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以及研究成果發表——變得更具有包容性。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自然雜誌能發表這篇論文,比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要真誠百倍
    當地時間5月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英美多國科研團隊的研究。研究通過建模發現,中國使用的三大非藥物幹預措施不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國的發展,也為全球贏得了時間窗口。中國政府已完全避免大陸病例增長67倍的風險研究指出,如果不實施強有力的非藥物幹預「組合拳」,則中國的新冠病例或將增加67倍,超過700萬人。以上研究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疾控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研究團隊。
  • 俠客島:用病毒汙名化中國,包藏什麼禍心?
    早在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將此次新型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19代表首次發現的年份;同日,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根據生物遺傳學分析,將新冠病毒命名為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自然》、《科學》: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
  • 新一代流感疫苗歐洲獲批!來自賽諾菲巴斯德
    該疫苗在歐洲獲批商品名為Supemtek,此前在美國獲批時商品名為Flublok Quadrivalent。」每年,全球與流感相關的死亡人數在29萬至65萬4,5之間,與流感相關的住院病例達約1000萬6。最新數據顯示,在感染流感後的一周內,急性心梗的風險最多增加10倍,中風風險最多增加8倍7——其造成的疾病負擔遠超出眾所周知的流感呼吸道併發症。
  • 季節性流感比新冠還嚴重?斯坦福抗體研究結果遭痛批!美國學者:名校...
    隨後,研究人員根據敏感性、特異性兩個標準,又重新進行了評估,最終得到的真實患病率在 2.49% 和 4.16% 之間,這表明當地約 48000-81000 感染,而截止預印本論文在線發表時,當地確診病例僅為 956,因此感染估計數比確診的病例高 50-85 倍。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發聲,駁斥陰謀論!
    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  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
  • 賽諾菲巴斯德重組四價流感疫苗歐盟獲批,用於成人流感預防
    另外,重組四價流感疫苗內含3倍的抗原劑量,與標準劑量四價流感疫苗相比,在50歲及以上成人中,重組四價流感疫苗能進一步降低30%患流感的風險。此次歐盟的批准基於兩項III期隨機對照試驗數據 , 結果證實了新一代重組四價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共納入一萬多名受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