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能發表這篇論文,比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要真誠百倍

2020-12-04 化學者

當地時間5月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英美多國科研團隊的研究。研究通過建模發現,中國使用的三大非藥物幹預措施不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國的發展,也為全球贏得了時間窗口。

中國政府已完全避免大陸病例增長67倍的風險

研究指出,如果不實施強有力的非藥物幹預「組合拳」,則中國的新冠病例或將增加67倍,超過700萬人。

以上研究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疾控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研究團隊。

研究者利用流行病學和匿名的人類活動數據,建立了一個模型框架,該模型使用日常旅行網絡來模擬中國各地的疫情暴發和幹預方案。

模型估計,到2020年2月29日,中國大陸總共有114325例COVID-19病例(四分位數範圍為76776-164576)。

如果沒有非藥物幹預措施(NPI),那麼中國大陸的COVID-19病例可能會增長67倍(四分位數範圍44倍-94倍)。這意味著,如果不加幹預,中國大陸將有近766萬新冠感染者。

中國三大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效果顯著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要在幾個月之內找到有效的藥物幹預措施是不現實的。而目前有限的醫療資源也是無法醫治所有的病例。因此,非藥物幹預措施是公共衛生應對疫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遏制COVID-19在中國的蔓延並減小其暴發規模,中國的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包括三大類。

首先是城際旅行限制,這遏制了農曆新年假期期間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第二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是病例的早期識別和隔離,包括改善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篩查、識別、診斷、隔離以及報告追蹤接觸者。

第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是實施社交限制和社會疏遠措施,並加強個人預防措施。儘管經濟和社會成本高昂,中國在全國實施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使得新增病例數量迅速下降。

論文發表比蒼白道歉來得更加真誠和有力!

「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

道歉信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

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相關焦點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 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英國《自然》雜誌道歉了。作為一本世界頂級學術刊物,此前,該雜誌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而在最新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自然》雜誌網站截圖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之際,種族主義和歧視的雜音甚囂塵上。
  • 西方權威雜誌對華道歉,連續三天請求中方原諒,歐美各國一片譁然
    據美國媒體的報導稱,作為全球最頂級的學術刊物之一,自然雜誌已經連續三天在自己的雜誌上發表社論中,公開向中方道歉,而道歉的內容也讓國際學術界感到震驚。據悉,在這次新冠疫情剛剛在我們國內爆發時,身為全球學術刊物的領頭羊,自然雜誌違背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倡議,將病毒同我們的城市聯繫在一起,在國際輿論上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掀起了一系列反中輿論浪潮,給全球防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如今西方各國也都成為了疫情淪陷區,作為西方世界最具權威性的科學雜誌,自然連續三天公開對話道歉,甚至還宣稱會為了自己的言論承擔責任,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歐美各國一片譁然。
  • 銳參考|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為何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連續三天致歉:「病毒不會歧視——我們所有人都有風險」英國《自然》雜誌的道歉首先於4月7日,以英文社評的方式發布在官方網站上。4月8日,同樣的內容發布於《自然》雜誌海外社交帳號上。《自然》雜誌推特截圖4月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又發布了中文翻譯版本。連續三天,國內外三次發聲,這一世界著名科學期刊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自然》雜誌官網截圖社論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顏寧統計了一下,不到12個小時裡,《自然》雜誌網站收到了120多篇針對該文的評論,「各種數據、分析,洋洋灑灑,隨便幾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據」。這些網友在她看來「太有才了」。顏寧認為,一位署名為「Lai Jiang」的網友所寫的長篇評論,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雜誌,以「通信文章」形式發表。「Lai Jiang」正面指出了《自然》的錯誤和問題。
  • 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
    不過即便如此,美國依舊試圖將國內的源頭轉向外界,以製造病毒的源頭在中國最為典型。不過美國的說法是毫無依據的,明顯是對中國帶有典型的歧視,將疫情和政治因素結合在了一起。後來經過多個國家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得出,疫情的源頭並不是中國。至於源自於何處,目前還沒有定論。主動認錯?這家世界知名學術期刊,連續三天向中國致歉。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近1個月來,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論文!
    近一個月以來,南科大教授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科研成果及評述文章。、Nano Energy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論文總引用超過6000次,H指數38;已申請專利28項,獲得授權中國專利16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專利1項,參與了兩部英文專著中5個章節的編寫;應邀在美國TMS、國際陶瓷年會CICC、中國熱電大會等重要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獲首屆騰訊「科學探索獎」,深圳市孔雀計劃人才(B類);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下屬熱電材料及應用分會理事,英國物理學會IoP旗下雜誌
  • 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知錯就改,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帶頭抵制汙名化
    據參考消息4月11日報導,近日英國《自然》雜誌連發三文,為曾經的不當言論向中國道歉,並表示病毒之下沒人是孤島,號召抵制汙名化。截至目前,中國馳援了全球100多個國家,不僅送去大批物資,更有精銳專家團隊出生入死,深入各國疫情的「重災區」。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4拒稿是因投了稿  論文投出去了,都是滿懷期待的,希望馬上接收、發表。可成功發表的背後是一次次無情的拒稿,拒稿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就經常收到拒稿信,甚至一天接到三篇拒稿信,連續三天,九篇論文沒人要!  拒稿是種常態,我常自我安慰說,正如離婚是因為結了婚,拒稿只是因為投了稿;論文投出去了就是等著被拒的,接收最好,拒稿大不了換個雜誌重新再投。
  • 科學網—《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自然》、《科學》: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自然》雜誌向葉詩文道歉的背後
    8月23日,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在紙質期刊上登出華人學者有關葉詩文爭議事件的來信。此前,《自然》已經在網站上就其發表的質疑文章表示道歉。這兩個舉措結束了圍繞葉詩文400米個人混合泳金牌的輿論「爭議」,也標誌著海內外華人學者捍衛中國奧運金牌榮譽的行動取得成功,有力地回擊了一些輿論偏見。
  • 1個星期內,南京大學在《自然》雜誌連發表3篇論文,牛!
    不到半月(3月6日-3月13日,可以說一個星期內),南京大學接連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三篇重要成果論文,具體如下:1、《自然》: 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
  •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
    2018年3月,時年22歲的曹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有關石墨烯研究的重磅論文。因此,曹原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同時也被譽為了「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