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英美多國科研團隊的研究。研究通過建模發現,中國使用的三大非藥物幹預措施不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國的發展,也為全球贏得了時間窗口。
中國政府已完全避免大陸病例增長67倍的風險
研究指出,如果不實施強有力的非藥物幹預「組合拳」,則中國的新冠病例或將增加67倍,超過700萬人。
以上研究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疾控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研究團隊。
研究者利用流行病學和匿名的人類活動數據,建立了一個模型框架,該模型使用日常旅行網絡來模擬中國各地的疫情暴發和幹預方案。
模型估計,到2020年2月29日,中國大陸總共有114325例COVID-19病例(四分位數範圍為76776-164576)。
如果沒有非藥物幹預措施(NPI),那麼中國大陸的COVID-19病例可能會增長67倍(四分位數範圍44倍-94倍)。這意味著,如果不加幹預,中國大陸將有近766萬新冠感染者。
中國三大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效果顯著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要在幾個月之內找到有效的藥物幹預措施是不現實的。而目前有限的醫療資源也是無法醫治所有的病例。因此,非藥物幹預措施是公共衛生應對疫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遏制COVID-19在中國的蔓延並減小其暴發規模,中國的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包括三大類。
首先是城際旅行限制,這遏制了農曆新年假期期間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第二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是病例的早期識別和隔離,包括改善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篩查、識別、診斷、隔離以及報告追蹤接觸者。
第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是實施社交限制和社會疏遠措施,並加強個人預防措施。儘管經濟和社會成本高昂,中國在全國實施的非藥物幹預措施使得新增病例數量迅速下降。
論文發表比蒼白道歉來得更加真誠和有力!
「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
道歉信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
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