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和教授陳紅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近日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與此同時,陳紅專教授團隊撰寫的綜述《我國中西醫協同防治新冠肺炎》(Combating COVID-19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作為《藥學學報(APSB)》「抗疫專刊」的開篇論文發表。
學界人士認為,這一社論和綜述,系統闡述了我國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科學內涵,為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的中醫藥防治探索了一條可行的路徑與方法,對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中醫藥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藥三方」獨特優勢做出特殊貢獻
陳凱先院士和陳紅專教授在社論中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高致病性傳染病,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由於其病因學、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的獨特特點,其診斷和治療都極具挑戰性。
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的成功經驗為中國迅速遏制COVID-19疫情作出了貢獻。為應對新冠疫情,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後發布7版 COVID-19 診療方案,由第三版首次提出了中醫治療方案,此後幾版升級、修改中醫治療方案,更好地治療新冠肺炎。
他們認為,早期中醫藥的幹預措施,不僅具有預防方面的優勢,而且還可個性化、多目標地進行疾病治療,如加快COVID-19患者的症狀改善,並使患者康復;預防輕度或中度病例發展成重症,並幫助減輕公眾的恐慌和焦慮。
此外,張伯禮院士在江夏方艙醫院採用中醫藥綜合治療新冠病人;仝小林院士的「武昌模式」通過中醫藥治療將大部分新冠肺炎症狀「扼殺於初期」;黃璐琦對此次新冠肺炎治療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三藥三方」獨特優勢的解讀,均證實了中醫藥在迅速遏制COVID-19疫情的特殊貢獻。
社論還建議,下一階段應進一步通過多學科交叉,包括信息科學、系統生物學、複雜性科學的新技術、新方法,更好地研究中藥的多組分、質量控制和多靶點效應,繼續發展古老的中醫藥,為人類健康做出新的貢獻。
開展上海方案中荊銀顆粒等藥理研究
陳紅專教授團隊撰寫的綜述基於中醫藥防治疫病理論與歷史經驗,從「病毒—環境—人」互作關係,以及廣譜抗病毒和宿主導向調控等藥理學機制進行深入探討。
在新冠疫情伊始,陳紅專團隊一方面針對SARS-CoV-2複製、包裝和入侵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靶標積極構建抗病毒藥物篩選模型,首次揭示中藥有效成分甘草酸等抑制SARS-CoV-2關鍵靶點S蛋白和ACE2互作的機制。
另一方面,他們積極開展中西醫協同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資料、論文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從中國抗擊瘟疫的歷史經驗出發,探究中國應對此次高致病性傳染病遵循的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的成功經驗,並從藥理學角度揭示「三藥三方」等中醫藥治療COVID-19可能通過激發機體的免疫防禦系統和直接抗病毒兩方面發揮抗疫作用。
此前,上海中醫藥大學受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邀請,主持翻譯了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醫藥部分,與全球共享中國方案,獲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學校主辦期刊《上海中醫藥雜誌》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共發表中醫藥抗疫論文52篇,截至目前,其中42篇經推薦成功入選世界衛生組織(WHO)的COVID-19資料庫。
同時,學校重點成立由陳紅專教授為組長的中藥應急攻關小組,陳凱先、林國強院士為指導,交叉科學研究院、創新中藥研究院、中藥所和基礎醫學院PI團隊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攻關。藉助網絡藥理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腸道微生物組學和藥理學等前沿技術,系統開展國家方案中「清肺排毒湯」的物質基礎和藥理學研究;還開展國家方案中的痰熱清注射液(膠囊)和上海方案中的荊銀顆粒等中成藥的有效成分防治新冠肺炎的藥理學研究。相關成果也陸續在國內外期刊發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徐瑞哲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