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新發現」彰顯中國科技創新實力

2021-01-13 浙江日報

10月16日22時,國際天文界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這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觀測到同一天體物理事件,預示著天文學研究進入「多信使」階段。中國慧眼HXMT望遠鏡,也對此次引力波事件成功監測。

這次「引力波大新聞」的一個亮點,是中國的紫金山天文臺南極天文中心跟美國宇航局聯合發布。據報導,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HXMT望遠鏡不僅成功監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並且以合作組形式加入報告本次歷史性發現的論文。該論文已於10月16日正式發表。

人類首次在被稱為天文界又一狂歡的雙中子星併合中觀測到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引起社會極大關注,迅速引發網友刷屏,成了熱搜焦點,不僅在於它顛覆了此前引力波事件中「黑洞不發光」的結論,而更在於它有助於全面了解天文現象的全貌。人類尋找引力波,已經超過100年。如今不但聽到而且看到引力波,堪稱天文研究的大事件。

此外,這次發現也和中國即將開展的引力波探測計劃密切相關。中國天文學家們正在緊張地開展工作,計劃在太空實現「空間太極計劃」「天琴計劃」,在西藏實現「阿里實驗計劃」,聆聽其他來源的引力波。也許未來的「科學大新聞」就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發布了。

或問,這一天文事件對「日常」生活有何影響?科學家告訴我們,雙中子星併合會甩出一些中子星碎塊,這些碎塊內部會發生快速中子俘獲過程,形成大量重元素。「就像兩個雞蛋碰撞,蛋清和蛋黃會掉出來,掉出來的同時會發生一些物理過程,這會產生大量的金元素。」據估計,中子星的一次碰撞,拋出的碎塊中形成的黃金足有300個地球那麼重。也就是說,你的金戒指或者金項鍊裡面,大部分黃金是至少幾十億年前中子星與中子星或黑洞碰撞後的碎塊裡產生的。這些碎片其中的一部分與其他物質在46億年前凝結成了地球。

科學本身,就是通過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進實現的,最終展現出未知的世界,改變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我們普通人雖然對這一類天文研究知之甚少,但卻可以從中洞悉科學研究的不易和科學研究的艱辛,欣賞科學家們每一次進步,汲取科學研究的力量。馬克思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再說,當公眾更多地了解科學新聞,對科學事業擁有更多知情權,也就不會被偽科學左右或忽悠了,同時也能激發更多年輕學子投身科學事業的興趣,為人類創造更大的福祉。

(原標題《「引力波新發現」彰顯中國科技創新實力》,原作者 雷鍾哲,編輯 程永高)

相關焦點

  • 中國電信「三大引領」彰顯創新實力
    5G SA正式商用領先、持續引領雲網融合潮流、網信安全領域的實力領先——在2020年這不尋常年份的最後一個季度,中國電信用「三個全球領先」彰顯出其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數字經濟繁榮。
  • 新引力波發現中國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愛因斯坦作為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其相對論一直具有很大爭議,因為一直以來,由於科技的發展程度,沒有人能站出來證明相對論。近日中科院宣布新引力波發現,一時成為了大眾的焦點。這次新引力波發現,無論是對相對論,還是對世界天文學,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鑑於中國在此作出的貢獻,網友更是笑稱,中國又一次拯救了世界!新引力波發現北京時間10月16日22點,據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通報,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合作組織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新引力波發現。
  • LIGO發現新的引力波 中國慧眼衛星做出重要貢獻
    原標題:LIGO發現新的引力波 中國慧眼衛星做出重要貢獻 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國際引力波電磁對應體觀測聯盟發現該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
  • 大角鹿當選「新國貨」代表品牌,實力彰顯中國品牌自信力量!
    摘要:大角鹿實現技術再突破,「超耐磨」技術再升級,企業版圖迅速擴張,以絕對的硬實力當選「新國貨」代表品牌。近年來,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同與尊重,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國貨品牌逐漸在國際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巨龍甦醒,中國力量不容小覷。大角鹿瓷磚作為「新國貨」的代表,也走出了國門,向世界發起挑戰!
  • 奏響中國創新最強音——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王澤山、侯雲德兩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雙響」,基礎原創「多點開花」;科技獎勵「年度大戲」彰顯時代意義,中國力量再攀高峰……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京舉行。
  • 硬核實力不是吹的!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硬核實力不是吹的!產業強大的背後必定是雄厚科技實力的體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評價說,紡織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業內權威人士對此評價說,這對提升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科技助力紡織品上天入海   隨著紡織科技創新的深入,紡織產品也在不斷拓展新空間,有人說,如今的紡織產品既能上天攬月,又能入海伏龍。
  • LIGO宣布發現新的引力波 |科技早報
    馬斯克披露移民火星計劃細節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近日披露了公司移民火星計劃的新細節,稱SpaceX的重要目標是將人類送到火星,而非建設城市。馬斯克表示,我們負責修建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鐵路」,而在火星上建立起各行各業則需其他公司以及數百萬人口完成。
  • 逐鹿空間引力波 中國「太極」穩紮穩打
    幾年前,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一舉摘下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桂冠。不過,該盛事發生在地球表面,在太空直接聆聽宇宙琴弦迄今還未實現。如今,後者正成為引力波科學界群雄競逐之鹿。4月17日至18日,香山科學會議聚焦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及國際協作聯盟。
  • 引力波發現者之一陳雁北:不看好引力波在通訊媒介上的應用前景
    6月25日,引力波發現者之一、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來到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參加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帶領大家
  • 下崗工人郭英森五年前發現引力波 遭方舟子等譏諷
    法制晚報訊(記者 溫如軍)今天,遼寧一位下崗工人在5年前參加電視節目時提到「引力波」遭到譏諷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法晚記者隨後聯繫到參加節目的郭英森,他表示當時參加節目就是為找工作,對於遭譏諷一事他說不怨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上周,美國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近日,中國科學家陳薇在介紹新冠疫苗研發過程時自豪地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檢驗,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 人們看到,在過去五年,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量子衛星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條智能化高鐵開通運營、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啟用、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可以說,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 2020中國科技大事件盤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足矣躋身世界大國行列
    文/南風2020年的中國,科技技術上再次有了質的飛躍,硬核科技比比皆是。「嫦娥」工程、「中國天眼」和「南昌艦」接連而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科技發展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躋身世界大國行列。這一年,中國科技改變著中國的面貌,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大國重器。盤點這些科技,就會發現我國從陸地到天空到甚至是海洋上都有著他們的影子,覆蓋範圍極其廣泛。科技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現在已經發展到了某種高度,讓中國人都拍手叫好,為此感到無比榮耀。
  • 新發現引力波可研究黑洞如何配對
    科技日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探測到迄今最奇特黑洞對——兩顆黑洞質量相差2倍多並和產生的引力波。研究人員稱,新發現引力波擁有多個頻率,再一次證實愛因斯坦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此次事件也可以幫助理論家釐清黑洞對如何形成。
  • 「天眼」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 引力波探測又添新可能
    PSR J0318+0253位置和積分脈衝輪廓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並於近日得到國際認證,這是FAST繼發現脈衝星之後的另一重要成果。
  • 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
    「不如向神秘的未知邁進一步」——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尋找引力波的團隊當中,有不少中國面孔。其中的一名中國留學生羅家倫就用「意外之喜卻又意料之中」來概括他們的探索之旅。  廣州市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四年級學生羅家倫是發現引力波團隊的成員之一,主修高級物理專業,是發現論文的合作作者之一。他說:「引力波展示了一個觀察宇宙的新方法。
  • 為何又是美國人發現了引力波
    去年就有好幾個天文學重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興趣,包括發現1400光年外的「另一個地球」、「新視野號」抵達冥王星、以及NASA確認火星上有液態水等等。不過這些發現都及不上這次「探測到引力波」來得讓業界震撼,不僅證實了偉人愛因斯坦百年前關於引力波的預言,確認了雙黑洞碰撞這一模型,還為天文觀測帶來了新方法,開啟了新紀元。
  • 嫦娥翩然落月,彰顯中國實力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副總經理謝爾蓋·薩維裡耶夫12月1日代表俄國家航天集團祝賀中國同行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成功著陸。他認為,這次中國探測器在月球的著陸具有歷史意義。「對於中國航天計劃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
  • 研究發現引力波產生的新時間 中國科學家參與
    網易科技訊9月7日消息,據《每日電訊》網站報導,當兩個星系發生碰撞時,位於其中心的黑洞將合併,同時在整個時空引發漣漪。100年前,愛因斯坦預測了這種引力波的存在。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 發現引力波,基礎科研是個啥節奏
    新華網北京2月14日電 借著引力波發現的東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一封公開信近日在網上瘋傳。信中有一段話發人深省,基礎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謹的和緩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沒有基礎科學,最好的設想就無法得到改進,『創新』只能是修修補補。只有基礎科學進步,社會也才能進步」。
  • 世紀浪人:浩瀚宇宙,「天問」出徵,彰顯中國強大的科技實力
    「天問」的由來  「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