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又是美國人發現了引力波

2020-11-22 騰訊網

發現引力波是人類的驕傲,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人收穫了果實

作為公眾最感興趣的科學領域之一,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往往是媒體上科學類新聞的「流量擔當」。去年就有好幾個天文學重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興趣,包括發現1400光年外的「另一個地球」、「新視野號」抵達冥王星、以及NASA確認火星上有液態水等等。不過這些發現都及不上這次「探測到引力波」來得讓業界震撼,不僅證實了偉人愛因斯坦百年前關於引力波的預言,確認了雙黑洞碰撞這一模型,還為天文觀測帶來了新方法,開啟了新紀元。儘管探測到的信號確實只有幾個波形,但通過可視化的多媒體演示手段,已足夠讓普通人模糊地了解到引力波和黑洞碰撞是怎麼回事,不少人也為此感到興奮。

這一成就毫無疑問是人類的驕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次成果表明,在探測引力波競賽上,還是美國人拔得了頭籌——探測到引力波的兩個LIGO項目裝置都位於美國,主導這一項目的科學家也都是美國人。儘管現在科學界很強調國際合作,包括LIGO項目也是如此,但畢竟此前其他國家還是有「野心」的,比如中國的「天琴計劃」,此前就有報導說這一項目希望能夠率先發現引力波。

而如今,既然是LIGO拔得了頭籌,榮耀自然就主要歸於美國人。在項目資助方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LIGO項目團隊一開場就大力感謝美國政府、國會、納稅人以及資助單位,並驕傲地說出「這就是科學,我們不挑容易的事做。」毫無疑問,這次發現引力波成為了美國基礎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

十三億光年外,兩個黑洞「碰撞」

從媒體報導規格來看也是如此,CNN、紐約時報等主要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報導了這次的成就,並配發了很漂亮的多媒體演示以及科學界的評論。《紐約客》這種高端人文雜誌也迅速發表了早已準備好的、關於項目核心團隊的長篇報導。而中國媒體雖然也很重視這一成就,但採訪到的科學家相對邊緣,更多的是編譯國外媒體的內容。中國網友們儘管對此也不乏興趣,但相比之下,似乎更關注「楊振寧攜夫人逛廟會」這條新聞。

美國人在基礎研究上往往有重大突破,與保持了公眾對科研的興趣有很大關係

有了重大成就當然應該好好宣傳,這點當然不錯。但宣傳的動力不止是來自媒體,很大程度上,動力來源於美國科學界自身。美國科學界非常重視與公眾的互動,注重保持公眾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興趣。

在LIGO新聞發布會上被媒體圍住的索恩

這次LIGO發現引力波,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是基普·索恩,他是主導這一項目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憑這次成果已成為諾貝爾獎熱門候選人。他在前年已經被公眾輿論大大關注了一次,因為他在熱門電影《星際穿越》擔任科學顧問,電影中展示的雄起瑰麗的黑洞、蟲洞,主要就來源於索恩的設想。作為一名重要的物理學大師,索恩的重要特點就在於,善於向他人展示在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些發現的令人興奮並且重要之處,不僅是面向學術界,同時也能夠讓大眾了解。美國的PBS電視網和英國的BBC電視網都播放過索恩關於黑洞、引力波、相對論、時間旅行以及蟲洞等主題的公眾演講節目。

在國內物理學者尹璋琦看來,索恩之所以一直與美國科普以及科幻界保持密切的聯繫,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公共宣傳,樹立正面的形象,從而給LIGO項目籌集所需的資金。索恩通過與科幻電影的深度合作,把相關的科學概念無縫植入了電影等媒介中,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了公眾,為LIGO項目持續獲得充足的資金資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索恩的努力也給科學界帶來了很大激勵,LIGO項目的執行總監雷茲此前曾經表示,「沒有索恩,就不會存在LIGO項目」,「這個項目是索恩視野、激情和推動力的明證。他有這個能力讓整個科學共同體相信發現引力波不僅是存在可能性,而且是可以達成的」。LIGO項目的另一個主導科學家韋斯則表示,索恩在1990年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獲得全尺寸的探測器的支持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這是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力度最大的一個項目。

索恩在《星際穿越中的科學》特意提到,LIGO項目是美國納稅人資助的

電影《星際穿越》上映之後,索恩出了一本《星際穿越中的科學》。從這本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索恩是如何趁機維持公眾對科研項目的興趣了,他在書裡介紹了引力波,介紹了LIGO項目,並且特意提到,這一用於「理解宇宙」的項目,主要是用來自納稅人的錢資助的。顯然這種方式會有助於提升公眾對項目的支持程度。

索恩對科幻小說、電影的興趣也並不完全是功利性的,他相信這種做法也有助於帶來更多科學上的想法。在幫助《接觸》(科普專家卡爾薩根的小說,後改編為電影《超時空接觸》)創作的過程中,索恩提出了關於利用「蟲洞」進行時間旅行的設想,使得一些科學人士開始思考蟲洞作為時空旅行手段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一本小說,在科學研究上促成了一個重要的新方向。

基礎研究有很大意義,並不是對公眾的「忽悠」

科學家利用宣傳,促成國家資金和公眾興趣投入到基礎研究上,自然對科研是有好處的。但對公眾利益來說,確實是好事嗎?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經常有人會說,如果這些基礎研究不能帶來更快的汽車和更好用的電器,又有什麼意義呢?

且不談「認識宇宙」在哲學、美學方面的意義,純粹以功利的角度看,這些疑問也是不成立的。美國西北大學的Heidi Schellman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比喻:一個人突然想去攀登珠穆朗瑪峰,這件事本身確實不會直接對其他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但是,抓絨衣和防水材料一開始卻是為專業的登山者發明,並逐漸降低價格而被廣泛使用的。

事實上,一位來自國內的LIGO項目參與者就感慨,這個項目付出了研究人員們很多的心血,做出了很多成就,印證愛因斯坦的理論只是一方面,還帶動了雷射,材料,光學,工程,計算機等諸多學科前沿的發展。很多LIGO的技術將對或者已經對半導體製造,能源,材料,大數據等實用領域產生深遠影響。雖然項目已經累計花了6億2千萬美元,但這個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而在美國、歐洲很多科學家和普通公眾看來,就算沒有這些附帶的應用成果,這些涉及認識宇宙、認識世界運行法則的研究,也是值得不計成本大力投入的。這種理想主義的理念很值得我們思考。

LIGO項目的巨型裝置,目的只是為了探測引力波

中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比例過低,改變現狀需激發出公眾興趣

相比之下,中國科研投入雖然體量很大,但卻存在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的問題。以太空方面的投入為例,像神舟、天宮、嫦娥等項目,整體上還是偏應用的,像美歐那種動輒投入幾億、十幾億美元、歐元就上馬一個探測引力波項目(LIGO計劃、LISA計劃)、探測彗星認識太陽系起源(「羅塞塔」計劃),中國還很少見。高能物理方面,目前面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要準備退役的問題,這已經是30多年前建的對撞機,目前還沒有替代者。去年在深圳大亞灣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王貽芳承認,功勞很大程度上要歸於「好運氣」,與其他國家的同類項目對比,中國的投入要低很多,未來不宜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為標準來要求別的實驗,他認為,「想要高產出,還是要有高投入。」

從資金統計上可以確證中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比例確實很低。相關數據統計,2006年~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R&D)經費總支出從3003.1億元增加到10298.4億元,以年均22.7%的幅度快速增長。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總支出從155.8億元增加到498.8億元,年均增長21.1%。兩項支出的增長率保持相對同步,基礎研究的增長速度甚至比其他類型的研究還要低一些,這導致基礎研究的支出比例始終在5%以下,而國際主要創新型國家的這一指標大多在15%~30%左右。

不妨拿歐盟作對比。歐盟此前公布了「歐盟地平線2020」科研與創新規劃提案(2014~2020),其中,基礎研究預算為244億歐元,用於提高歐洲基礎研究水平,支持在具有前景的研究新領域開展研究和創新合作,確保歐盟具有開放的世界級科研基礎設施,而有關應用技術的預算才為170億歐元,可見歐盟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

改變現狀,激發公眾興趣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公眾對科研項目有很大興趣,那麼項目的資助方興趣就會提升,像歐美國家不僅有政府支持,還有企業以及各種私人基金如蓋茨基金會等的支持,而我國則主要是政府在出錢。而提升公眾興趣,就需要我國的科學家像索恩那樣,重視宣傳,重視與公眾溝通,參與公眾容易感興趣的科普項目甚至科幻小說、電影等等。而目前我國科學家在這方面還差得很遠。

結語

發現引力波,與中國公眾關係最大的,似乎是小說《三體》提到了跟引力波有關的內容。但這也不是什麼令人遺憾的事情,不斷提升公眾興趣,相信有朝一日中國科研能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引力波的發現
    此外,引力波的強度還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就導致大多數遙遠星體發出的引力波,即使開始時的能量比較強,到達地球附近時也已變得非常微弱。這兩個原因使得引力波極難被直接探測到。前文提到的根據雙中子星周期變化來判斷引力波的存在,是間接證明引力波存在,而不是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第一位宣稱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人是美國物理學家韋伯。
  • 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預言獲證
    在這位大科學家提出引力波的預言百年之後,科學家11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聽」到宇宙的「聲音」。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把尋找引力波比作科學上的登月項目。「我們做到了,我們登上了這個『月球"。  美國科學家11日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 引力波很少被發現,為何各國如此重視?或將揭開宇宙起源真相?
    文/濤聲依舊引力波信號很少被發現,為何各國如此重視?或將揭開宇宙起源真相?人類目前為止探索宇宙的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的「被動」,為何要這麼說呢?人類目前通過兩種望遠鏡來探測宇宙,一種是太空望遠鏡,一個是射電望遠鏡,簡單來說一個是看,一個是接受信號的,今天主要來說說信號這一件事,引力波是包含宇宙信息的一個重要信號,在愛因斯坦的理論當中,引力波的確存在,但是以前的人類科技收到了很多的限制,想要去探測引力波技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科學家一直都沒有放棄。
  • 發現引力波有多難?愛因斯坦當年投稿也遭拒
    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引力波被發現,科學界和段子手都沸騰了如果你看過劉慈欣的《三體》和美國大片《星際穿越》,那麼引力波對你來說,並不陌生。喜歡吃川菜的陳雁北透露說,「第一次觀測運行的數據還沒有完全分析完,還有剩下的一部分,裡面也可能有引力波。等到頻繁的引力波觀測到,可能就不像現在這樣保密。」消息為何隔半年才發布?3分鐘發現信號,用了半年來論證「2015年9月14日,我的郵箱裡收到了一封內部郵件,Event G184098。郵件裡描述了實時分析數據的軟體得到了一個顯著性極高的候選對象。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重要預言,如果大質量天體發生碰撞、超新星爆發等極端宇宙事件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波。這是一種時空漣漪,就像波一樣傳遞開來,數十年內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引力波,但都沒有發現。2015年9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有了新的發現,科學家勞倫斯 克勞斯指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發現了引力波,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將是一次轟動性的科學事件。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引力波的定義   雖然科學家們對引力波的研究有史已久,但對引力波的定義並不明確。至少給人兩種印象。   1)引力波是從物體內部的質量中輻射出來的波。這種波形成了引力場,引力是通過引力波傳遞的,從而導致了引力現象的出現。這種波有點像電磁波那樣是由波源(物質質量)輻射出來的。這樣的波是微觀的,頻率比較高。
  • 廣東學霸參與發現引力波 留學美國正準備畢業論文
    ,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在美國科研人員2月11日舉行的發現引力波的新聞發布會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羅家倫作為發現引力波團隊的重要成員之一和發現論文合作作者之一,與團隊負責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羅家倫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college)四年級,主修專業高級物理,是廣東客家人,其中學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是廣州天河區2012年高考英語狀元。
  • 美國三巨頭因引力波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三巨頭因引力波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麻省理工學院85歲的Rainer Weiss和加州理工學院77歲的Kip Thorne在1984年共同策劃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觀測計劃。加州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學家、81歲的Barry Barish隨後指導了分別位於華盛頓州漢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的兩個LIGO觀測站的建設。
  • 人類發現引力波的100年曆程
    導語:美國領頭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科學家們在2月11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引力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個世紀前就預言的時空漣漪。
  • 天文學家或發現新型引力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引力波是時空產生的漣漪,愛因斯坦於一個世紀前就預言過它們的存在。如今,科學家也許探測到了一種新型引力波。科學家於去年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這被譽為」本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突破「。如今,有人猜測科學家可能又發現了一種此前未觀察到過的引力波,由兩顆中子星相撞產生。若果真如此,這將標誌著物理學家首次得以在可見光下直接觀測引力波。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
    「不如向神秘的未知邁進一步」——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尋找引力波的團隊當中,有不少中國面孔。其中的一名中國留學生羅家倫就用「意外之喜卻又意料之中」來概括他們的探索之旅。  廣州市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四年級學生羅家倫是發現引力波團隊的成員之一,主修高級物理專業,是發現論文的合作作者之一。他說:「引力波展示了一個觀察宇宙的新方法。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預測:發現引力波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8月17日科學家找到了雙中子星碰撞引力波以及光學對應體,(諾獎)應該差不多。」9月27日,在義大利都靈召開的G7峰會科學部長分會上,美國自然基金委員會主任France Cordova宣布了第四次引力波的重大發現,而且科學家首次得到了引力波的3D波形圖。
  • 距離引力波首次發現四周年了,引力波「革命」正在進行中
    回想四年前,引力波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2015年9月14日,LIGO-Virgo合作組織首次發現了時空漣漪,其後的幾個月這一發現在全球引起轟動。這一發現的四周年紀念日剛剛過去,在首次發現後的幾十次後續的探測以及更令人興奮的發現,這一領域已經日趨成熟。
  • 世紀重大發現:引力波與愛因斯坦的完美擁抱
    背景簡介:   最近,美國科學家宣稱,位於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簡稱LIGO)已成功探測到引力波。消息一經傳出,全球科學界立即引起了轟動,這是世紀性的、革命性的、振奮人心的重大發現,可以類比百年前的人類發現電磁波。
  • 諾貝爾哥五年前就找到了引力波?為何當時受盡嘲諷?
    《非你莫屬》五年前的春節特別節目重現網絡,有一位被稱為「諾貝爾哥」的遼寧民間科學家郭英森曾提到過引力波,巧的是五年後,引力波被證實了。這個叫郭英森的遼寧大叔、下崗工人,只有初中學歷,日前在微博、朋友圈中熱傳,據稱,他「首次提出引力波,竟遭方舟子殘酷打壓,嘉賓為他當場翻臉失控發飆」。
  • 引力波真的存在嗎?
    ■將新聞進行到底  近日,一條關於神秘引力波被發現的傳言正在迅速擴散。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發布消息稱自己收到可靠證據,美國雷射幹擾引力波觀測站(LIGO)已成功偵測引力波。媒體廣泛跟進了這一消息,並稱LIGO研究團隊正收集數據撰寫報告。
  • 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
    新華社華盛頓2月11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科學家11日宣布,他們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當天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利用LIGO探測器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據他們估計,這兩個黑洞合併前的質量分別相當於36個與29個太陽質量,合併後的總質量是62個太陽質量,其中相當於3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在合併過程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
  • 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本報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現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這一理論也認為,大爆炸時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使一切煙消雲散。
  • 引力波發現者之一陳雁北:不看好引力波在通訊媒介上的應用前景
    每經編輯 餘蕊均     每經實習記者 餘蕊均6月16日凌晨,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再次宣布觀測到引力波,這次探測距第一次僅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