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探月精神將激勵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2021-01-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12月17日凌晨,攜帶月球土壤樣品的中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見證了中國航天創造的新歷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發來賀電,強調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無疑,這將激勵中國人繼續奮進,不斷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

「敢上九天攬月」,這是中國人的夢想與豪情。從嫦娥一號拉開探月序幕,到嫦娥三號帶著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成功登月,再到嫦娥五號赴月球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如期實現「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樣本的國家。這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對未知的勇於探索。英國廣播公司評價說,嫦娥五號成功完成任務,被視為中國太空探索能力不斷增強的又一證明。

根據中國官方消息,嫦娥五號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共創下了五項中國「首次」,包括: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這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集中展示,更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正如嫦娥五號任務相關負責人所說,這麼大的系統要保證環環相連,就需要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克服和解決問題。正是得益於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嫦娥五號完成了一場令人難忘的月球樣本「採集-包裝-轉移-封裝」的深空芭蕾舞並成功返回,為中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學無國界,中國航天一直在開放創新中前行。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同樣離不開以互利共贏為基礎的國際合作。據官方消息,中國國家航天局已與44個外國航天機構、4個國際組織籤署超過140多項空間合作文件,在月球與火星等探測任務中開展了廣泛合作。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中方就與歐空局、阿根廷、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作為本次探月任務的最大成果,中國月壤樣本的科技價值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美聯社指出,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被認為比美國和蘇聯獲得的要「年輕」數十億年,為月球和太陽系其他天體的演化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讓世界振奮的是,中方已明確表示,將本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這是中國為深化人類對太空認知作出的切實努力。

未來,中國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下。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同時正在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歡迎國際社會參與中方相關探測活動,以促進太空和平利用。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但探索的初心不應被忘記,那就是為了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基於這一初心,中國將繼續在探月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創新奮進,加強國際合作,為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中國貢獻」。(國際銳評評論員)

相關焦點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人們看到,在過去五年,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量子衛星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條智能化高鐵開通運營、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啟用、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可以說,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編輯:郝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12-02 14:29
  • 國際銳評丨這不是科幻電影,這是「創新中國」的魅力
    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在此進行全球首發、中國首展。只有25微米(約是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的超薄柔性玻璃、能夠智能修復的免充氣防刺扎輪胎、擁有夢幻外觀的全球首款全碳纖維超級跑車、僅重2克的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一年一度,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者展示、交流和競技的平臺。不少參展商說,他們看中的正是進博會開放合作的特點。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國際銳評丨「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先於中國進行過火星探測的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印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此前都採取先環繞、後登陸、最後實現漫遊的策略,分步驟進行「探火」。因此,無論哪個國家,能夠有幸代表人類前往火星,探尋前述終極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在過去,這一領域僅限於美國、蘇聯、日本、歐空局等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現在,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包括印度、中國、阿聯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火星探索俱樂部」,在人類探索宇宙新知的偉大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 【國際銳評】「習五條」是中國和平統一發展的新綱領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內憂外患,臺灣被日本侵佔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此後,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幹涉,令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峙的特殊狀態。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近代這100多年的羸弱和落後只是歷史的瞬間,但對有家國情懷的中華民族來說,百年屈辱史始終激勵著人們前赴後繼為民族復興而奮鬥。  不久前,中國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 【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原標題:【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這段話出自2014年5月1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的講話。今天(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同時,他們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
  • ...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 2020-12-09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立、奉獻社會的奮鬥事跡不勝枚舉。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這段話出自2014年5月1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的講話。
  • 【國際銳評】制度優勢是中國戰勝疫情的最大優勢——抗疫實踐帶給...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本臺播發國際銳評《制度優勢是中國戰勝疫情的最大優勢——抗疫實踐帶給世界的思考之二》。
  • 國際銳評丨「閉目塞聽」終將自食惡果
    如此閉目塞聽,令美西方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暴露無遺,這不僅向國際恐怖勢力發出極其危險的信號,也終將令美西方自食惡果。人們記得,就在半個月前,以《紐約時報》為首的一些西方媒體大張旗鼓地報導關於新疆的「內部文件」,雖然它們承認「不清楚文件是如何被收集的」,但絲毫不影響其對中國新疆政策攻擊抹黑。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展現了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支持《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的一貫立場,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胸懷和責任擔當。
  • 「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立、奉獻社會的奮鬥事跡不勝枚舉。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今天(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同時,他們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關心重視下,在社會各界支持幫助下,殘疾人生活狀況明顯改善,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發生深刻變化。
  • 英國學者期待中國探月任務推動更多國際合作
    (原標題:英國學者期待中國探月任務推動更多國際合作)
  • 浩瀚太空新添一顆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命名的「吳偉仁星」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消息,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吳偉仁:發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
    今天,終於搶佔先機,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了中國足跡。目前,廣寒宮、天河基地、泰山和一些古今科學家名字等27個中國文化元素,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命名,永遠鐫刻在月球上。&nbsp&nbsp&nbsp&nbsp勇於探索,是支撐人類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任何偉大的事業都基於創新,創新決定未來。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國際銳評:蓬佩奧之流南海作妖的企圖必成泡影
    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不難看出,蓬佩奧之流企圖通過幹擾破壞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來打壓中國,為此背棄美政府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的公開承諾,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國際關係中製造對抗,已經失去了理智、道德和信用。作為域外國家,美國不是南海爭議當事方,在南海問題上根本沒有發言權。然而,美國一些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千方百計地在南海興風作浪。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12月10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讓我國科技界乃至全國人民再次為之驕傲和振奮。其實,自今年10月消息傳出,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之後,科技界一直在思考:中國的下一個諾獎在哪裡?怎樣讓中國科技界出現更多的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