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這不是科幻電影,這是「創新中國」的魅力

2020-11-22 四川新聞網時評頻道

  在第三屆進博會的科技裝備區走一圈,就像不小心闖進了某個科幻電影的場景: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成為大部分展臺的標配。搬運裝配機器人在現場忙碌工作;會計機器人10小時可以歸檔上萬張發票;人機協作機器人的代表「桌球教練」本領升級,不僅「讀心術」更加高超,還能與學員進行雙打……

  正如外界所期待的,創新,再次成為本屆進博會的最大吸睛點。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在此進行全球首發、中國首展。只有25微米(約是人類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的超薄柔性玻璃、能夠智能修復的免充氣防刺扎輪胎、擁有夢幻外觀的全球首款全碳纖維超級跑車、僅重2克的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一年一度,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者展示、交流和競技的平臺。不少參展商說,他們看中的正是進博會開放合作的特點。

  比如,全球領先的電力和自動化技術企業ABB,這次帶來了一款極具合作氣質的產品——無人機載天然氣洩漏檢測系統進行全球首發。該產品融合了ABB的專利技術和中國北鬥高精度定位系統,為城市天然氣管網檢測提供高效安全的解決方案。而在進博會場館裡,像這樣融合全球技術於一身的產品不勝枚舉,這讓人們深刻感受到,開放合作才是科技進步的永恆動力。ABB(中國)有限公司財務長康亮先生對《國際銳評》說,進博會在過去幾年已經成為領先的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平臺。

  毫無疑問,進博會上最大的「蛋糕」是其背後潛力無限的中國大市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捲全球, 催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全球市場來消化驗證才能轉化為經濟動能。而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顯然是全球新技術、新產品一個上佳的試驗場和投放地。

  無怪乎越來越多的外企將研發中心搬到了中國,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足夠的人才、技術等相關儲備,另一方面這能讓新技術離應用場景和目標市場更近。就像瑞士駐華大使羅志誼對《國際銳評》說的,一些企業參展並不是把新產品技術帶到中國,而是它們「本來就在中國」。

  現在,對一些在華耕耘多年的外企而言,「在中國,為中國」的提法已不新鮮,時髦的說法是:從中國市場出發,邁進全球市場。正如歐萊雅中國總裁兼CEO費博瑞所言,藉由進博會,外國企業不僅能夠把全球最好的產品服務體驗和解決方案帶到中國,也能夠幫助它們「把中國最好的一些創新成果反向推給世界,惠及全球消費者」。

  讓全球創新者興奮的是,近日公布的中國「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創新擺在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本屆進博會開幕式上,中國最高領導人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促進外貿創新發展,並將壓縮《中國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目錄》,這無疑有利於技術要素跨境自由流動,給遭遇保護主義的全球科技交流合作注入暖流。

  「新時代,共享未來」——進博會上熱火朝天的交流合作場景,見證了中國為提升科技等領域國際合作的決心與努力。一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其廣闊的內需市場將繼續激發源源不斷的創新潛能,讓世界看到:在「創新中國」,未來已來。(國際銳評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國際銳評丨永不落幕的東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 編輯:郝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12-02 14:29
  • 國際銳評丨探月精神將激勵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根據中國官方消息,嫦娥五號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共創下了五項中國「首次」,包括: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這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集中展示,更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 國際銳評丨「閉目塞聽」終將自食惡果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播出兩部關於新疆反恐的英文紀錄片,首次公布了大量暴恐襲擊的原始畫面素材,引發國內外廣泛熱議。然而,一直熱衷炒作新疆問題的美西方一些媒體和政客這次卻幾乎集體緘默。
  • 【國際銳評】制度優勢是中國戰勝疫情的最大優勢——抗疫實踐帶給...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本臺播發國際銳評《制度優勢是中國戰勝疫情的最大優勢——抗疫實踐帶給世界的思考之二》。
  • 國際銳評丨「天問」探火將最終惠及全人類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火星探測工程採取了「一步到位」的方略,也就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不僅在中國航天歷史上是一大突破,在國際上也是獨一無二。過去幾十年,中國航天的各項工程一直秉持「小步快跑」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每一次任務突破一個單項技術,通過多次任務的組合發射來獲得某一方面技術的整體突破。
  • 國際銳評:蓬佩奧之流南海作妖的企圖必成泡影
    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不難看出,蓬佩奧之流企圖通過幹擾破壞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來打壓中國,為此背棄美政府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的公開承諾,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國際關係中製造對抗,已經失去了理智、道德和信用。作為域外國家,美國不是南海爭議當事方,在南海問題上根本沒有發言權。然而,美國一些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千方百計地在南海興風作浪。
  • 這不是科幻電影
    天文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有1%的可能性在2027年4月27日撞上地球……地球人該怎麼辦?大約300名天文學、物理學、航天工程、應急救災等國際專家本周齊聚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在「頭腦風暴」中討論這一假設場景的應對方案。
  • 《流浪地球》在美上映贏好評 感受中國科幻電影魅力
    隨著該影片2月5日同步在美國29座城市的部分影院上映,當地觀眾著實感受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魅力。 影片吸引了美國媒體的關注。「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在電影領域,也是科幻片的後來者,這種局面即將發生改變。」《紐約時報》如此評論說。該報日前專門撰文對這部中國科幻大片給予點評:「這是中國即將推出的一系列雄心勃勃、耗資巨大的科幻電影中的一部。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中國科技創新之所以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首先在於中國領導層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頂層布局為中國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動力。巴西聖保羅州支持研究基金會產業創新領域專家費爾南德斯認為,中國能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關鍵原因得益於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次年在哪裡?
    縱觀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科幻作品一如西方世界的舶來物,在這片農耕文明孕育的熱土上生活了幾千年的創作者們,似乎天然地兼備回溯歷史、立足當下的傳統,卻少見推演未來的根基、實力與雄心。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和寧浩的《瘋狂外星人》同檔上映,內地狂攬七十億票房,再度催生科幻電影熱潮,緊隨其後的《太空堡壘》雖掌聲與板磚橫飛,但是創作市場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總算多少讓人瞟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曙光。同樣在這一年,中國首個以「科幻」為主題的電影周——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年末落地江蘇南京牛首山。
  • 中國科幻 未來可期
    會上,北京發布科幻產業支持政策,鼓勵和推動科幻產業健康發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展現了公眾對科幻的熱情,也體現了中國科幻產業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三大主題展覽、七項專題論壇、八項涉會活動……11月1日到2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市首鋼園舉辦。大會期間,世界科幻小說家們同臺論道,沉浸式科幻藝術展和科幻電影琳琅滿目……濃濃的科幻氛圍讓人沉醉其中。
  • 別催《三體》了,中國科幻電影先做好這三點再說
    這樣一來,本來躍躍欲試的投資人和製片商立馬剎車,原來不是所有科幻大片都能掙錢的,國產科幻的市場前景一下又冷了下來。一些真心想拍科幻的人,拿投資又不是那麼容易了。好在,中國科幻電影並不會就此止步。「大路」一時之間走不了,不代表不能走「小路」。
  • 【國際銳評】「習五條」是中國和平統一發展的新綱領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內憂外患,臺灣被日本侵佔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此後,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幹涉,令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峙的特殊狀態。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近代這100多年的羸弱和落後只是歷史的瞬間,但對有家國情懷的中華民族來說,百年屈辱史始終激勵著人們前赴後繼為民族復興而奮鬥。  不久前,中國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 新聞發布會丨首屆「敦煌國際科幻創作邀請賽」將於本月啟動
    一方面,科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通過傳播科技知識、想像力和科幻思維方式,提高了民眾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思維,促進了企業的發明創造;另一方面,科幻正在產業化發展,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科幻閱讀、科幻電影、科幻電視劇、科幻電子遊戲、科幻教育、科幻周邊產品開發等。《2020中國科幻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達到658.71億元,科幻產業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 《太空救援》:這不是太空科幻,這是真實事件!--中國數字科技館
    《太空救援》:這不是太空科幻,這是真實事件!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本文作者:十月昨晚去看了這部被許多中國明星以及美國某明星推薦的,號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巨作電影《流浪地球》,據媒體報導,這部電影春節5日內斬獲15億元票房。再加上劇本是改編自於2015年獲得法國雨果文學獎劉慈欣的著作。這足以讓人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去看看。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看度銳評」喊你來發聲
    套話少一點 真誠多一點看度銳評>看度銳評徵集令正式發布!!!評論不是一家之言,更多維的觀點,總要「說出來」才夠勁兒,「一分鐘銳評」便是如此。錄製「一分鐘銳評」短視頻,在2020年11月18日-12月2日期間,發送至「看度新聞」微信公眾號後臺,留下你的姓名+聯繫電話+參評類別+身份類別(如xx大學在校大學生、新聞行業從業人員、自媒體創作者等)。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電影:這幾部科幻電影你看過幾部?尋找心中的科幻夢
    電影1、《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