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立、奉獻社會的奮鬥事跡不勝枚舉。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這段話出自2014年5月1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的講話。

今天(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同時,他們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關心重視下,在社會各界支持幫助下,殘疾人生活狀況明顯改善,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推動殘疾人事業在新起點上加快發展。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克服困難挑戰的鬥志更加昂揚,實現人生夢想的步伐更加堅定。

我國殘疾人中曾湧現出一大批像張海迪那樣的自強模範,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激勵了全社會的奮發自立精神。殘疾人事業作為偉大的人道主義事業,已成為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目前,我國約有8500萬殘疾人。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廣大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需要更好擔負起社會和歷史責任,以更大的勇氣和更高的智慧面對生活,以自強自立的信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本期特約專家:鄒宇春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原標題:【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立、奉獻社會的奮鬥事跡不勝枚舉。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這段話出自2014年5月1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的講話。今天(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
  • 【每日一習話】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立、奉獻社會的奮鬥事跡不勝枚舉。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這段話出自2014年5月1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的講話。
  • 【每日一習話】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每日一習話】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9-05-02 07:24:00來源:央廣網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對人類社會進步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1900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理論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人類物理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蒸汽機為一系列精密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經過不斷的努力,引入更高氣壓的蒸汽,蒸汽火車蒸汽輪船便很快相繼問世。大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中國為落實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在促進南南團結與合作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南方中心——的執行主任卡洛斯·科雷亞的眼裡,中國在南南合作領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作用,完全改變了發展中國家之間互動的方式。中國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能力、培訓、文化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因此,我認為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應當了解,中國遵循南南合作原則,為其他國家提供幫助發揮著積極而巨大的作用。
  • 「每日一習話」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
    本文轉自【央廣網】;習近平:在當前形勢下,各國科學家尤其需要開展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領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這段話出自2020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的視頻致辭。
  • 獎金比諾貝爾獎還高兩倍的「呂志和獎」,票選獲獎者傳遞正能量
    當我們把目光從當下抽離,回望過去一百年,會發現有無數的先賢智者,對人類文明和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他們像群星閃耀於歷史的天空。 鑑於此,以「為世界建立善美」為願景和目標的「呂志和獎」,於日前發起【百年呂獎】候選人線上評選活動。
  • 「國際殘疾人日」《我的一級兄弟》折翼的天使,更值得好好被愛!
    說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6.5億殘疾人,是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平均10個人中,就有一個殘疾人。大部分殘疾人因為在外不便利,導致他們很少外出;還有少部分殘疾人會統一由社會福利院收容。就像今天本喵特別推薦的電影《我的一級兄弟》,它是由真人故事改編的。
  • 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所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20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前排)出席頒獎典禮。
  • 智能時代需要「向善」的技術倫理觀
    人工智慧能夠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持續造福於人類和人類社會,但也帶來了隱私保護、虛假信息、算法歧視、網絡安全等倫理與社會影響,引發了對新技術如何帶來個人和社會福祉最大化的廣泛討論。人工智慧倫理開始從幕後走到前臺,成為糾偏和矯正科技行業狹隘的技術向度和利益局限的重要保障。正如有學者所言,要讓倫理成為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的根本組成部分。
  • 牛頓的在科學上做出了許多重大成就,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牛頓的在科學上做出了許多重大成就,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伊薩克,牛頓(1642-1727年),是傑出的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是經典力學體系的創始人。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許多重大的成就。(恩格斯:《英國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7頁)具體地說,牛頓在科學上的重大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天文學上的成就:牛頓從對天體運動規律的多年研究分析,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 近百年全球重大災害演化及對人類社會彈性能力建設的啟示
    人類是自然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應清晰認識到逐漸頻發的重大災害及其影響是人類未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結果。人類社會彈性能力建設應以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為前提,在深入認知自然、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科學、有度地利用與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萬物理論03·重大突破「遺傳密碼」
    著者: / 上個世紀40年代「大爆炸模型」雖然有哈勃等人的觀測證據,有伽莫夫雖然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數學計算呢卻是他的弱項,核反應計算超出了他的能力,那個時候也不像現在這樣,可以利用計算機編程計算,所以他需要有人在數學方面與他合作。
  • 航天界大事,「天問一號」今升空,意義重大
    據新華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被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往火星,執行火星科學探測任務。此次探測任務意義重大,如果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首批登陸火星的國家之一。
  • 向大惡施以制裁 「Code:Breaker」超重大發表襲來!
    以「鬼眼狂刀」為代表作的上條明峰,他從2008年於《周刊少年MAGAZINE》上連載至今的另一部人氣漫畫「Code:Breaker(法外製裁者)」,在近期宣布將迎來超重大發表!「法外製裁者」貫以上條明峰一向的陰暗劇情,講述一個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制惡」為宗旨的神秘組織「Code:Breaker」。
  • 港理大研火星相機助力監視「落火」
    」昨日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當中的關鍵儀器「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是由香港理工大學所研發,而該校亦是本港唯一擁有國際太空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理大供圖抵得過150℃溫差火星探測系統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目標是順利登陸火星,並同時進行軌道和地面探測,有望一次過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可謂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嘗試。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國際社會應進一步加強團結,共同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解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一直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團結合作。」中歐數字協會主任克勞迪婭·韋諾蒂認為,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堅持多邊主義才能有效應對共同難題。「應對氣候變化將是國際合作最有希望的領域之一」。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