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企業獎。中國工業大獎是我國工業領域國家級最高獎項,主要授予代表我國工業發展最高水平的工業企業和項目,對引領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製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前不久,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擔任總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面對關鍵技術多、任務難度大、實施風險高等難題,五院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為我國航天事業再立新功。
五院的創業史和奮鬥史就是一部我國空間事業的發展史。自1968年2月20日成立以來,五院在50餘年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之路。目前,五院已經圓滿完成了300餘顆太空飛行器的研製發射任務,在軌穩定運行太空飛行器190餘顆,在增強綜合國力,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50多年來,五院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戰略,加速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從無到有構建了我國空間飛行器領域的核心能力,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8項,各類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達2300餘項。
目前,五院已經形成了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太空飛行器研製領域,實現了大、中、小、微型太空飛行器的系列化、平臺化發展,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是我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
「空間科學與應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院長張洪太表示,近年來,五院堅持推進空間資源規模化、業務化、產業化發展,全面支撐社會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將航天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國民經濟的多個領域,已經形成了以衛星應用、智能裝備、空間生物為核心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
五院還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的主體承研單位,為我國構建完備的空間基礎設施貢獻了主要力量,有力推進了天基資源建設和衛星應用。以「資源一號」「海洋一號」「高分一號」等為代表的資源衛星、海洋衛星、遙感衛星、環境衛星、返回衛星等多系列對地觀測衛星已經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民用測繪、環境監測、國家安全等領域。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五院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迎難而上,確保了24星船成功發射,其中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首飛、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奔赴火星、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月球取樣返回任務,載人航天、北鬥導航、月球與深空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均取得階段性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間,五院全面推進宇航能力工程建設,六大領域60餘個型號實現了全三維數位化設計,新研型號100%實現三維下廠;全面啟動了批量化柔性生產線建設,宇航產業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五院持續完善適應宇航產品研製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開展數字質量工作。此外,五院不斷夯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健全節能環保管理體系,持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作為引領我國國防工業體系創新發展的「排頭兵」,五院的型號成功率、質量、效益、安全生產等主要指標均達到國際同行業領先水平,為國民經濟建設、國防現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