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真空計量技術,他們為我國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導航等重大工程任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計量保障服務;精耕電推進專業技術方向,他們為實踐二十號、亞太6D等衛星研製了多種型號離子電推進產品;推進空間科學探測載荷研發,他們聚焦「空間電場、磁場、重力場和環境效應」領域,為張衡一號衛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型號配備了電場儀、靜電懸浮加速度計、能量粒子分析儀等多種新型載荷……回望「十三五」,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所長王小軍表示:「高質量完成了『十三五』任務目標。」
「十三五」期間,510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嚴控風險、確保成功、嚴格管理、追求卓越」的指導方針,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快速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全面完成,市場開拓再創佳績。
瞄準航天需求 提升科研能力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在經過23天的太空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器懷抱著裝有月壤和月巖的「小罐子」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個帶有重要使命的「小罐子」——月球樣品密封子系統就是由510所全力打造的。它的任務是承接採集到的月壤和月巖,並對樣品進行自動封裝,保證月球樣品可以「原汁原味」返回地球。在本次任務中,510所共為嫦娥五號探測器配備了12類產品,它們各司其職,為探月新徵程保駕護航。
月球樣品封裝子系統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真空科學技術的專業研究所、我國第一批直接從事空間飛行器研製的單位、我國空間技術領域的骨幹單位和重點保軍單位,五年來,510所聚焦航天重大工程,結合五院宇航單機規劃和型譜建設,圍繞空間電推進系統、空間科學探測載荷、原子頻標、表面工程、壓力容器、機電產品、二次電源等七大專業技術方向,掌握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以5千瓦級LIPS-300離子推力器、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靜電懸浮加速度計、星載銫原子鐘等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在軌應用,實現了多個「中國第一」,圓滿完成了宇航系統發展目標,為航天強國建設作出了有力支撐。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510所發展理念的變革。」王小軍介紹,在「十三五」時期510所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破解發展難題,開啟了多項管理變革,科研生產模式轉型就是其中的一方面。
原子頻標-星載銣鍾物理部分
對標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和五院實施「滿足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要求,510所統籌推進了全所科研生產模式的優化改革工作,規劃並開展了全所軍工業務流程再造,圍繞產品打造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產製造及公共保障4類平臺,推進實現了全所生產製造體系改革和資源的整合,初步建立了產品管理體系,實現了全所研製生產資源統籌集約,完成了數位化建設滾動規劃並基本實現了全流程核心要素的信息化管控和自動化執行,進一步推進了科研生產的專業化分工。
實踐二十號衛星電推進飛控測試隊凱旋
通過以上舉措,510所單機產品交付數量由「十三五」初期的年交付2349臺(套)增長至「十三五」末期的年交付4535臺(套),科研生產綜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益效率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滿足了「十三五」宇航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為「十四五」宇航產業跨越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小軍總結:「『十三五』時期510所發展站上新臺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形成了對發展規律的創新認識,對發展路徑有了清晰的指引。未來,510所以航天需求為先的發展目標也將始終不變。」
堅持自主創新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2020年1月5日,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進入工作軌道。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取得成功。這更預示我國正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俱樂部」。
實踐二十號衛星採用了一套混合推進系統,由化學推進和電推進提供混合動力,相當於衛星裡的「油電混動汽車」。化學推進力量大,但效率低,適合快速變軌和調整衛星姿態,儘快將衛星送入既定工作軌道;電推進力量小,但推力精度高、效率高,適合在軌長期精確軌道調整。而這套電推進系統就是由510所出品的。
LIPS-300電推進系統產品
「十三五」期間,510所將電推進系統作為「縱向提升」的典型產品,制定了詳實的發展策略,給予充分資源保障,得到了所領導、所機關和相關研究室的高度重視和各級管理技術人員的嚴格執行。五年來,510所電推進技術能力顯著攀升,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難題,連續獲得多項省級、國家級獎項。如今,510所電推進技術取得重大發展,迎來全面應用,在同領域佔據競爭優勢地位。
實踐二十號、亞太6D衛星等重大工程任務的背後,都有510所科研人員的努力付出,他們以自主創新推動技術水平提升,為衛星打造更優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15次提及「創新」,貫穿全文。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讓王小軍感觸頗深:「創新是510所立所之本,更是提升核心競爭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戰略選擇。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上,510所全體幹部職工始終秉承著航天『三大精神』,繼續傳承敢啃硬骨頭、耐得住寂寞、堅韌頑強等優秀文化傳統,奮力拼搏,攻堅克難。」
510所電推進系統研製現場
創新為先,制度保障。在科技創新方面,510所對研發創新體系進行了重構,按照「創新驅動技術發展、技術支撐產品開發」的思路優化研發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技術創新對該所「雙一流」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通過出臺一系列鼓勵研發的政策和採取「鬆綁、授權、獎勵、考核」等舉措,加速推進研發創新管理改革,建立研發項目「綠色通道」,提高研發效率,激發全員創新活力。通過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與集成創新,510所推動實現了以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裝備發展部集成製造為代表的一批重大項目立項,鞏固了自身專業技術優勢地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通過從各個方向培養激發創新能力,510所在「十三五」期間獲得了以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代表的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8項,累計申請專利500餘件,獲授權專利312件,發表論文近900篇。該所新增「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甘肅省拔尖人才等省部級及以上專家20人。
轉變發展理念 實現產業快速發展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華夏大地,疫情防控阻擊戰迅速打響。一時間,在疫情監控及預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紅外成像測溫儀系統成為急需的抗疫產品。這場戰鬥中,由510所研發的「長波紅外金屬化窗片」為防疫工作的全面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這只是「十三五」期間510所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產品之一。
「十三五」期間,510所持續提高產業化公司發展質量,持續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真空裝備和真空應用兩大主業雙雙實現突破,各項經濟指標均較好完成,迎來產業發展「起勢期」。該所產業主業收入從2018年的4.75億元增幅至2020年的7億元,年增長率超過23%;成功推動了國家重大工程任務落地,專項真空裝置訂單突破7.76億元,單筆合同金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真空裝備在核領域的批量應用;高阻隔膜項目完成中試,向規模化應用轉化,自主研製的中試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市場前景廣闊;對標世界一流真空產品,精準發力,低溫泵、羅茨泵等規模化標準產品完成定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啟動了服務產業轉型工作,「航天·和美」商業體招商全面完成,新華宇賓館正式開業運行,為服務產業的轉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510所全景圖
回望「十三五」,王小軍坦言,這五年的發展路徑與最初的設想並不一樣。「幾年前,我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規模式發展階段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集團公司第七次工作會議提出未來3年要以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為目標。510所也開始逐步轉變和調整。」
聚焦「三高」發展目標,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質量提升上,510所著力提高產業化公司經營質量、嚴控風險,健全了以利益分配機制為核心的成果轉化體系,激發產業創新活力,貫通各類資源支持產業發展的渠道,打造代表國際一流真空企業能力和水平的規模化標誌性產品。「我們終止了之前一些規模較大但效益不突出的項目,將精力集中在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項目上,全力以赴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王小軍介紹說。
510所科研人員擺出「510」隊形
隨著未來戰略發展方向更加清晰,510所以成為五院建設世界一流宇航企業的重要組成和支撐為己任,明確了「建設世界一流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打造世界一流真空企業」的「雙一流」中長期戰略目標。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國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以全會精神為指引,五院正同步開展未來發展戰略和「十四五」規劃論證。510所按照五院部署,主動謀劃、把握方向、確定目標,正有序開展專業技術規劃、主業規劃、職能規劃和綜合規劃的論證工作。
著眼長遠,關於510所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思考逐漸清晰,方向更加明確。藍圖已繪就,奮鬥正當時。510所幹部職工定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決貫徹集團公司部署要求,緊跟五院規劃部署,堅定朝著任務目標全力拼搏,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為「十四五」描繪新的篇章,為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李慶勤 通訊員 劉璐
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
美編/丁潔
編輯/李慶勤
審核/劉淮宇
監製/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