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2020-12-08 國際在線

(十三五回眸)「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編者按:「『十三五』,那是什麼舞?」五年前,一曲《十三五之歌》火遍網際網路;五年過去了,當年歌中提出的問題已到揭曉答案的時刻。中新社8日起陸續推出一組六篇報導,從多個維度回答「『十三五』究竟是什麼舞」,介紹過去五年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敬請垂注。)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作者 郭超凱

在完成月面自動採樣後,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將擇機返回地球。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指路到「天宮」攬勝……「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亮點頗多、成績斐然。

五年來,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步伐邁得更遠。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於月球背面,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業內專家稱,「這是嫦娥四號的一小步、人類探月的一大步」。

與嫦娥四號探測器一同登月的「玉兔二號」月球車也「不甘人後」,打破一項塵封49年之久的世界紀錄,成為人類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在剛過去不久的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升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正如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所言,「嫦娥五號任務既是收官之作,又是奠基之作」。後續,中國還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在「登月攬勝」之餘,中國探索深空的目光也鎖定火星。今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飛沖天,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截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完成3次軌道中途修正、1次深空機動,有望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繞、著、巡」三項目標。

五年來,中國航天發射能力不斷攀升。

「十三五」開局之年,以長徵七號、長徵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中國火箭發展邁入了綠色、無汙染的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十三五」收官之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此外,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有望年底首飛,將進一步優化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能力布局。

這五年,中國航天發射好戲連連。2019年,長徵十一號火箭在黃海海域「一箭七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在「國家隊」高歌猛進的同時,民營運載火箭也取得重大突破。繼2019年雙曲線一號火箭首飛實現中國民營運載火箭成功入軌零的突破後,今年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讓中國民營火箭「好事成雙」。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專家餘夢倫如是說。「十三五」期間,以長徵為代表的中國運載火箭成果斐然,有力支撐了探月、北鬥、高分等重大航天工程,發射場地從陸地擴展到海洋,創造了中國火箭發射的新速度、新高度、新精度。

五年來,中國航天成果廣泛服務國計民生。

現階段,中國在軌衛星數量逾370顆,從導航定位到對地觀測,從通信廣播到防災減災,航天已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十三五」期間,「北鬥」讓老百姓「找得到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2017至2020年間,中國累計發射30顆北鬥三號衛星和2顆北鬥二號衛星,成功率達100%,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新紀錄。截至目前,北鬥產品已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北鬥兼容晶片的終端產品已超7億臺/套。

「北鬥是黨和國家調動千軍萬馬乾出來的,是工程全線幾十萬人團結一心拼出來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堅定支持共同託舉起來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感慨道。如今,從國內到國外,從區域到全球,屬於北鬥的「全球時代」已然到來。

「十三五」期間,「高分」讓民眾更「明察秋毫」。五年間,中國成功發射多顆高分衛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已基本建成。高分數據在20餘個行業、31個省區市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各部門的重要數據和技術支撐。

翻開年曆,五年來中國累計已實施149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2019連續兩年航天發射次數位居世界首位。中國進入和利用空間能力大幅提升。

「嫦」風破浪正當時,耕宇牧星耀蒼穹。從北鬥到空間站,從探月到探火,一顆顆太空飛行器翱翔九天,一個個航天壯舉圓滿完成,「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不斷刷新太空新高度。未來,中國航天的觸角將伸向更遙遠的深空。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臺好戲不斷。
  • 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臺好戲不斷。今年7月,天問探火,中國邁出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目前,「天問一號」飛行路程已經超過2.4億公裡。「嫦娥五號」正準備中國首次月表採樣返回,完成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目標。這五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北鬥星耀全球,中國航天動力之鄉西安航天基地深耕科技藍海
    7月31日中國北鬥,星耀全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收官衛星,完成了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正式入網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三號衛星的有效載荷實現了部件級100%國產化的目標,是中國人在高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典範。
  • 「收官之星」:北鬥組網成功!迎高光時刻!星耀全球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北京時間9點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 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5年,在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上,中國航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2018年、2019年兩年,我國火箭發射共達到創紀錄的73次,成為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開始了400000000公裡的火星之旅。「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成績單!
    「十三五」以來,中國航天科工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數量位居央企前茅,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十二五」末提升了16.4個百分點,高學歷人才比例大幅提升。△中國航天科工黨組領導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調研扶貧工作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讓人民共享航天發展成果也始終是中國航天科工的奮鬥目標。
  • 中國航天「釘子戶」景海鵬:三次飛天進入太空,其貢獻不輸楊利偉
    在2003年,我國首次完成載人航天的夢想,是我國對地球之外的第一次偉大探索,而楊利偉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之人,更是功不可沒,第一艘飛船順利升空,全國矚目。對於00後的人來講可能他們年齡尚小,但並不妨礙這個偉大實踐在他們長大後依然得到傳播。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聚焦「雙一流」目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所長王小軍表示:「高質量完成了『十三五』任務目標。」「十三五」期間,510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嚴控風險、確保成功、嚴格管理、追求卓越」的指導方針,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快速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全面完成,市場開拓再創佳績。
  • 中國太空探測的先行者,星際榮耀直達蒼穹
    遙望星空,天問一號在急速奔向火星,古人不會想到在漆黑的太空裡也能有人類的足跡,又何以一定要邁向太空呢?人類不甘居一隅,科技的發展必然帶來宇宙的探索,這也是在探索人類的起源。隨著國外民營航天公司SpaceX登天的步伐,國內也有這樣一家公司開啟太空之行。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的航天員,本書真實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技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星」:閃耀蒼穹造福民生風雲衛星:太空攬風雲,服務千萬家「一見鍾情」人類航天史上災難之年,長徵火箭逆勢而上首次發射亞洲一號旗開得勝
  • 從「一五」156項到「十三五」165項 重大工程鑄造中國經濟頂梁柱
    從在蘇聯援建下建成的萬裡長江第一橋,到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再到如今自主建造的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一五」到「十三五」期間,銘刻下中國工程建設從「零」的突破到走向世界之巔的奮鬥歷程。  站在「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的時點,回首往昔,無比感慨。
  • 她們在浩瀚蒼穹書寫女性傳奇
    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頂「風雲」、舉「北鬥」託「嫦娥」、搭「鵲橋」她們肩負著航天使命一次次刷新著探索太空的中國高度她們是航天發射陣地的女性01指揮員是衛星導航系統的主任設計師是出徵蒼穹的航天員......在浩瀚宇宙中留下了中國「女太空人」絢麗的身影與航天事業共成長她們心懷家國大愛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導航已經走過了24年攻關歷程作為建設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
  • 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於2020年7月下旬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舉世關注,不過,「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的亮點遠不僅如此。從2016年至2020年9月27日,我國共實施140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年和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連續居於世界首位。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為我國打造新一代武器裝備...
    與此同時,在江蘇鎮江,正在電視機前觀看此次直播的三院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的員工掌聲經久不息。該架飛機的後機身後段正是由該公司生產交付。「十三五」期間,作為國產大飛機九大供應商中唯一的航天企業,三院承擔了C919大型客機40%的複合材料零件的研製工作,是多個部位的主要供應商,助力「中國製造」邁出新步伐。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核心艙已基本完成測試,航天員乘組已選定,長徵五號B將擔任「太空專列」,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將於明年春天發射。未來兩年計劃通過11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空間站。而後將接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 致敬70年|張潤紅、劉洋、王淑芳...她們在浩瀚蒼穹書寫女性傳奇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女性之聲特別策劃並推出「致敬70年·她們撐起半邊天」系列融媒體報導,通過聚焦來自不同領域的傑出女性群體,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走過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歷程,展現70年來「她力量」撐起的「半邊天」。
  • 航天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開播 講述中國航天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秉陽)作為國內首檔太空探索類綜娛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於今年11月17日在優酷視頻上線首播,帶領觀眾開啟不同尋常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挑戰吧!太空》聚焦中國在探索外太空領域為世界作出的貢獻,講述航天科技進步和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王寶強、張雨綺、田亮、吳宣儀、朱正廷、陳鍇傑參與節目拍攝。  中宣部副秘書長趙奇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