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2020-11-03 中國軍工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這幾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進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測試,這一次,它要運送的是總重量超過8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臺好戲不斷。2016年,以「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火箭實現升級換代;2019年,「長徵十一號」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今年起,「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首次火星探測到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大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五年來,不斷攀升的航天發射能力,讓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2019年,「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今年7月,天問探火,中國邁出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目前,「天問一號」飛行路程已經超過2.4億公裡。

嫦娥五號」正準備中國首次月表採樣返回,完成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這五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相繼發射成功,為中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中國航天的腳步越走越遠,和百姓的生活越走越近。

目前,我國在軌衛星370多顆,從衛星導航到移動通信,從環境監測到搶險救災,航天服務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7月,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目前,採用北鬥晶片的終端產品已超過7億臺套,北鬥產品已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五年間,從太空駐留到火星探測,從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到北鬥技術全球共享,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航天的閃耀名片。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包括火星,我們可以邁向更深的宇宙。這五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十三五回眸)「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編者按:「『十三五』,那是什麼舞?」五年前,一曲《十三五之歌》火遍網際網路;五年過去了,當年歌中提出的問題已到揭曉答案的時刻。中新社8日起陸續推出一組六篇報導,從多個維度回答「『十三五』究竟是什麼舞」,介紹過去五年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敬請垂注。)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王玉磊、黃國暢、屠海超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順利開啟火星之旅,中國航天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邁向更遠的深空。長路漫漫,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即便最近時也有5460萬公裡,是地月平均距離的140多倍。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一枚枚長徵火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一次次騰空而起,在這裡踏上了問鼎蒼穹的宇宙航程。從「兩彈一星」的偉大創舉,到「天宮」攬勝、「嫦娥」奔月,再到「北鬥」指路、「長五」飛天……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堅定支撐。
  • 「天問一號」標誌著中國太空科技邁向新領域​
    作者:中國攝像師潘長宏2020年8月21日我從電視中看到,中國7月23日,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向太空發射了一顆具有時代意義的探測器,它叫「天問一號」,根據相關知識導讀,這「天問一號」探測器分為軌道器和著陸器兩部分,總重約
  • 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時光流轉,2020年4月24日,在「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我國要在此次任務中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這將是人類火星探測史上的首次,也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 中國太空探測的先行者,星際榮耀直達蒼穹
    遙望星空,天問一號在急速奔向火星,古人不會想到在漆黑的太空裡也能有人類的足跡,又何以一定要邁向太空呢?人類不甘居一隅,科技的發展必然帶來宇宙的探索,這也是在探索人類的起源。隨著國外民營航天公司SpaceX登天的步伐,國內也有這樣一家公司開啟太空之行。
  • 「天問一號」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BJ90再次彰顯中國智造硬核實力
    眾所周知,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令每一位國人自豪。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也已經正式啟用,將投入到「天問一號」及「嫦娥四號」任務中,而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這標誌著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有一次迎來重大突破,令世界矚目。將目光轉向陸地,代表軍工製造最高水平的BJ90以全球頂級資源,和高效率、高品質生產體系,也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在高端發展道路上正在大步邁進。
  • 新飛船+新火箭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來源:海外網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按比例縮小模型亮相珠海航展。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雄姿。本文配圖均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最美人間四月天,春光不負趕路人。在充滿無限希望的明媚春天裡,一路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正奮力實現新的突破。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核心艙已基本完成測試,航天員乘組已選定,長徵五號B將擔任「太空專列」,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將於明年春天發射。未來兩年計劃通過11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空間站。而後將接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除在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電力能源等應用領域不斷深化外,正在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融合,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國家開始使用北鬥,共享北鬥的最新發展成果。
  • 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的航天員,本書真實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技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就這麼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敗洋鬼子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8千米飛行,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在充滿無限希望的明媚春天裡,一路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正奮力實現新的突破。根據計劃,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將於4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升空,而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是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  目前,飛船的測試工作和火箭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有序推進。
  • 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邁向火星
    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邀請了60位嘉賓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這一歷史時刻。今年4月,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發起了百萬航天合伙人活動。消費者通過掃描&34;的紅包二維碼,並將紅包款項捐贈給中國航天基金會,便能成為&34;,與&34;一起助力中國航天事業。
  • 「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邁向火星
    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邀請了60位嘉賓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這一歷史時刻。今年4月,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發起了百萬航天合伙人活動。消費者通過掃描&34;的紅包二維碼,並將紅包款項捐贈給中國航天基金會,便能成為&34;,與&34;一起助力中國航天事業。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 民營火箭首次成功入軌 外媒:中國航天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一次」: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並高精度入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次一箭多星發射入軌。近年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飛速崛起,每一步發展都全球矚目,這一次也不例外。在「雙曲線一號」成功問鼎蒼穹後,英國路透社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稱在兩次嘗試失敗後,中國民營運載火箭企業首獲成功。報導指出,2018年10月,由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藍箭空間」)研製的中國首枚民營火箭「朱雀一號」在酒泉發射,但所搭載衛星未能入軌。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人來到了太空(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
    11月上旬的珠海航展期間,首次對外公開亮相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展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他就是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出徵,去探索太空。楊利偉寫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並在艙內鏡頭前向祖國人民、世界人民展示。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最終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標誌著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徵程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突破蒼穹》2:衝出太空,一位中學教師開啟人類火箭競爭新時代
    這是被譽為人類「太空之父」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名言,他認為:「人類不斷向外探索著生存空間,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是整個太陽系。」那麼,人類賴以衝出太空的的「火箭技術」,又是怎樣一步步成為「大國重技」的呢?■01■→從火藥到「火箭」,「中國製造」乃火箭先驅毋庸置疑,人類要突破蒼穹,其核心要素是動力問題。這個動力,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的誕生,便為人類突破蒼穹提供了動力基礎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