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蒼穹》2:衝出太空,一位中學教師開啟人類火箭競爭新時代

2021-01-08 燃情文化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這是被譽為人類「太空之父」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名言,他認為:「人類不斷向外探索著生存空間,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是整個太陽系。」

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沙俄時代,早在1893年,時任中學教師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提出了噴氣技術和外空飛行理論,並論證了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進入地球以外的大氣空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和建立空間站及星際航行的可能性,為現代空間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此,在各種誘因和目的下,尤其是軍事目的撬動下,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理論開啟了蘇德美的「火箭競爭時代」。

而火箭技術,是人類衝出地球的核心科技。

儘管現今火箭技術乃當今最尖端科技之一,且已日新月異,但在上世紀20-30年代,這一技術誕生之初卻驚人地被人嫌棄為「這僅只不過是用途及少的玩具級技術」。

那麼,人類賴以衝出太空的的「火箭技術」,又是怎樣一步步成為「大國重技」的呢?

■01■→從火藥到「火箭」,「中國製造」乃火箭先驅

毋庸置疑,人類要突破蒼穹,其核心要素是動力問題。

這個動力,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的誕生,便為人類突破蒼穹提供了動力基礎和可能。

早在秦朝時,中國就有不少煉丹家用硫磺、硝石等物煉丹發現了火藥的存在。經幾百年實驗,到了宋代,火藥終於被發明了火藥出來。三國時有個叫馬鈞的技師,還用紙包住火藥做岀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藥應用先河。

而對於「火箭」,同樣在中國宋代就被中國人發明了出來。不過,因時代和人類文明局限,那時的「火箭」,僅只是「人類的玩具」。

在中國,最早發明火箭的是中國北宋的馮繼升和嶽義方。

他們製造的「火箭」是在普通箭杆上裝上一個前端封閉的竹筒或紙筒,筒內裝滿火藥,通過點燃筒內火藥提供的噴氣動力,從而推動「箭身」前進。

而對火藥的應用,早在唐代,火藥就成了軍事物資。

如用拋石器把火藥包點著拋射岀去燒傷敵,這是原始的「火炮」。火藥武器的真正應用與製造當然要首推宋朝,北宋時用於擊退金兵的所謂「霹靂炮」、「震天雷」,這在當時可謂殺傷力極強的武器。

到了元明時代,就逐漸出現了「火龍出水」等多級火箭衍生物,後來還出現了威力巨大的神火飛鴉等原始火箭機械設備。

當然,與現代「火箭」相交,中國古代的「火箭」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火箭。

但其原理,卻為現代火箭提供了參照和可能。

■02■→「太空之父」的夢想,開啟人類新紀元

在人類突破蒼穹的航天歷史上,不得不說的科學家便是蘇聯時代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他不但是現代宇宙航行學奠基人,更被稱為現代「航天之父」。

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年9月17日生於俄國伊熱夫斯科耶鎮(今屬梁贊州)。童年因聽覺幾乎完全喪失而輟學,14歲以後主要靠自學,讀完中學和大學數理課程。

從小,齊奧爾科夫斯基因耳聾而學會了獨立思考和想像。

童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活潑伶俐,愛讀書,喜歡思考問題,尤其是愛不著邊際地幻想。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16歲的那年,他父親用積攢的錢送他到莫斯科去求學。因殘疾,儘管他仍無法正常學習,但他在莫斯科的三年多時間裡幾乎都泡在圖書館。他自學了解析幾何、高等代數和微積分,學習了物理化學和力學,還以極大的興趣學習天文學甚至大量閱讀小說和雜誌。

1877年秋,齊奧爾科夫斯基通過了鄉村中學教師資格考試,四個月後成為了一名中學的數學教師。

齊奧爾科夫斯基

齊奧爾科夫斯基最感興趣的就是關於航天的問題。在很小的時候,有關星際航行的問題已經開始強烈地吸引著他。

當了教師之後,齊奧爾科夫斯基便一邊教書,一邊建立了一個撿漏的實驗室,開始了他的「業餘科學研究」。

此後,齊奧爾科夫斯基陸續研究並寫出了關於火箭汽車、火箭飛機、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工廠、空間基地、太陽能的充分利用、外太空旅行、行星基地,以及恆星星際飛行等的科研論文。

齊奧爾科夫斯基最先論證了利用火箭進行星際交通、製造人造地球衛星和近地軌道站的可能性,指出發展宇航和製造火箭的合理途徑,找到了火箭和液體發動機結構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術解決方案。

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突破蒼穹奠定了理論基礎,並開啟了人類突破蒼穹的新紀元。

■03■→「太空熱潮」為人類探索太空奠定共識

當「空間理論」「火箭技術」誕生後,其對人類文明的顛覆性意義和功用,逐漸被人們發現並探知。

這樣的發現,首先是從蘇聯開始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1918年,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政府就成立了「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

20年代到三十年代初,自然科學在蘇聯得到飛速發展。

那時,蘇聯社會文化、理論思潮蓬勃發展,在外控理論方面,不但各種研究所、協會相繼出現,有關外空航行的出版物、展覽會、電影以及科幻小說層出不窮。

如蘇聯科幻作家孔德拉邱克在《徵服星際空間》一書,就描述了人類駕駛太陽能飛船在宇宙中航行,並藉助登陸艙登上其他星球的故事。另一個作家亞歷山大博格達諾夫甚的小說《紅星》,講述了蘇聯革命者在火星人的帶領下,把火星變成了「紅色共產主義天堂」。

整個社會氛圍都熱衷於外空探索。

由此,火箭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發展。

同一時期,美國也同樣出現了小規模的外空研究熱潮。不但成立民間外空協會,出版物和影視類外空藝術品也不斷出現。儘管美國沒有形成蘇聯一樣的滾滾熱潮,但1926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戈達德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

幾乎在同一時期,德國的奧伯特也提出了現代火箭和宇宙航行理論,並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宇宙航行協會。

蘇德美「太空熱潮」的興起,為人類探索太空,奠定了規模空前的社會基礎,且形成共識。

■04■→蘇聯首先意識到「火箭技術」的顛覆性軍事應用

任何技術的誕生,都需要一個價值認同過程。

火箭技術也不例外。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管是蘇德美任何一個國家,關於空間研究和火箭技術,都只停留在民間範圍內。

蘇聯空間技術及火箭技術的突破,得益於蘇聯俊峰的推崇。

1931年,時任蘇聯紅軍軍械部部長的圖哈切夫斯基本就是一個航天愛好者。儘管他十分清楚向外空發射火箭載人飛行的道路還十分漫長,但他首先意識到「火箭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肯定是「前途不可限量」。

甚至會產生深遠影響。

尤其是其長射程和巨大的威力,都將是當時最先進的重炮武器和超級轟炸機難以企及的「超級武器」。如果一旦解決其「瞄準原理」,必將對全球軍事技術產生顛覆性革命。

所以,1932年8月,圖哈切夫斯基在蘇聯軍事系統明確指出要研發「火箭武器」。要求蘇聯工農紅軍軍事發明管理局必須組建蘇聯紅軍「火箭武器研究機構」並撥付「研究經費」。

這一決定,對蘇聯民間火箭研究團體本就資金緊缺、困難重重的現狀來說,在資金和資源整合上無異於一次質的飛躍。

此後,火箭技術在蘇聯得到空前發展。

一批批項目相繼上馬,如火箭發動機、火箭助推發動機,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喀秋莎」火箭炮並應運而生。

可遺憾的是,正當蘇聯火箭技術日新月異即將突破時,史達林發動了慘烈的「政治大清洗」運動。

蘇聯火箭技術發展也因此而遭到巨大的傷害,甚至是停滯。

史達林的「大清洗運動」,不但迅速破壞了蘇聯社會正常秩序,同時使蘇聯文化理論、科學實踐受到重創。

此間,其繁榮的空間技術和火箭技術幾乎銷聲匿跡。

更為不幸的是,1937年,圖哈切夫斯基在政治清洗中被「以德國間諜」的名義處決。

由此,他所支持的火箭研究所遭到重創,並成為史達林對蘇聯知識分子進行政治鎮壓的第一批目標。

在此期間,莫斯科反作用研究小組和列寧格勒氣動實驗室獻祭被嚴重破壞,不但科研停止,就連科學家和科研人員都先後被「大清洗」。

就連研發出「喀秋莎」火箭炮團隊中嗎,其領導人克列梅諾夫和其副手朗格馬克都被處死,科羅廖夫被判入獄10年後流放古拉格,格魯什科被處以6年徒刑。

至此,有著蘇聯「火箭技術第一研究所」之稱的研究機構,其大部分科技人員不是被「槍斃」就是被軟禁。

由此,蘇聯正起步的火箭研究戛然而止。

火箭助推轟炸機

■05■→德國的暗度陳倉,「火箭技術」取得巨大成功

而在此期間,儘管德國沒有蘇聯那樣對「火箭技術」認識深刻,但隨著德國野心,當德國間諜獲知蘇聯在秘密研製「火箭武器」時,就引起德國當局的高度重視。

因為,在德國,二三十年代,其「空間技術」和「火箭技術」都有大量民間愛好者和科學家。這為德國奠定了大發展「空間科學」和「火箭技術」社會基礎。

不過,所不同的是,德國與蘇聯的「空間科技」和「火箭技術」有著本質的不同。

事實上,德國的「空間技術」和「火箭技術」儘管起步比蘇聯晚,但卻比蘇聯恆成熟與強大。

因為,在現代宇航理論和火箭技術上,德國有著自己的科學家及其完成的宇航理論體系。

甚至要比蘇聯深厚和廣博,以及成熟得多。

同樣,幾乎在同一時期,德國的宇航理論和火箭技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奧伯特就提出了現代火箭的和宇宙航行的重要理論。

二戰時期德國的v2飛彈

此後,奧伯特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宇宙航行協會。

德國與蘇聯發展火箭技術不同的是,最初,德國軍方就高度重視火箭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推廣和應用。

原因在於,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深受凡爾賽條約限制,戰後德軍的武器發展,尤其是火炮數量和口徑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因此,德國為了脫受制於人的困境,尋求軍事技術上的突破,當「火箭技術」出現時,德軍就將目光投向了並不受條約限制的火箭武器。

1940年,當蘇聯還在為「喀秋莎」火箭炮仍然存在技術缺陷而抱怨時,德國在已經完成了A系列火箭的基礎實驗後,繼續沿著研製「超級火箭武器」目標高速邁進。

1940年底,依託成熟的火箭技術,德國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高調宣布,將其成熟的A4火箭命名為V2飛彈,意為「復仇者」。

此後,德國不斷完善「復仇者」的技術瑕疵。

1942年德國V2彈道飛彈試驗成功,並在軍事領域不斷應用。

由此,1944年,德軍隔海向英國發射了一千多枚V2飛彈,雖然己無力扭轉戰敗局面,但是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瞬間震撼了整個世界。

據統計,在1944年-1945年間,德軍一共向英國發射了三千七百多枚V2飛彈,儘管其中2000多枚落在比利時等地,但餘下的一千多枚造成英國30000萬多民眾的巨大傷亡.

從此,火箭武器——飛彈威力震驚了全世界。

V2飛彈,意為「復仇者」

■06■→美國並不重視,「火箭技術」被邊緣化

這一時期,對於美國而言,卻是一個「最先進武器的失敗者」。

在三十年代德軍和蘇軍為提高戰鬥力相繼開始火箭武器的研製工作時,美國的火箭設計師卻由於找不到經費與贊助者而苦惱。美國軍方憑藉其他軍事優勢對與飛彈密切相關的火箭技術興趣度不高。

儘管在二三十年代美國宇航熱開始時期,美國也出現一些小規模的外空研究團體。1930年4月美國科幻雜誌《科學奇事》的專欄作者愛德華彭雷德、戴維雷瑟、勞倫斯馬等發起成立了美國星際航行協會(後改名為國家火箭協會),協會發行雜誌、普及空間飛行知識,進行液體火箭研製和試驗等科研活動。

但與蘇聯相比,美國空間科學和「火箭技術」卻並未受到重視,甚至處於所有科學的「邊緣地帶」。

原因在於,美國社會沒有形成蘇聯那種「濃厚的宇航文化氛圍」。

而對於「火箭技術」,1911年,有「美國宇航之父」稱號的戈達德在其論著《達到極限高空的方法》中闡述了火箭的基本原理,介紹了用火箭將飛行器送往月球的方法。

1926年3月,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後來又陸續發射了兩枚大型火箭。

儘管取得如此巨大進步,但美國政府及民眾,都以懷疑的眼光在看待戈達德的研究活動。

當時,《紐約時報》記者甚至嘲笑戈達德連高中的物理常識都沒有,卻整天幻想去月球旅行,把他稱為「月亮人」。

在二戰之前,美國的「空間科學」和「火箭技術」並不被美國官方認可,且還被認為其只不過是「玩具級技術」。

直到1939年,美國陸軍航空隊五星上將哈普阿諾德曾向國會提出申請,要求國會批准並撥款用於研製一種稱為「火箭助推起飛器」的火箭。

這是美國經官方批准的最早火箭研究項目,交由上面所說的古根海姆實驗室來完成。

但嚴格來說這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火箭武器,只是一種轟炸機起飛的輔助裝置,在這種火箭的推力的輔助下,美國的重型轟炸機能夠在太平洋小島的非正式跑道上起飛升空。

美國國防部負責武器開發的「新型武器與裝備聯合委員會」堅決反對發展長距離火箭,委員會主席瓦納布希認為火箭的精確度是很難解決的技術性問題,與其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冒險不如開發更實用的新型武器。

由此,在「火箭技術」上,美國這一時期與同時期的蘇聯和德國在火箭領域的技術成果相比,美國要落後5到10年的時間。

德國v2飛彈

■07■→小結

綜上,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任何技術的飛躍發展都離不開軍事應用。如指南針,最初都僅只是用於看風水等「遊戲」,最後得以發揚光大,都與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徵服全球」和軍事利用密不可分。

同樣,當「火藥」出現後,最初都是用於煙花爆竹等的「遊戲」,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利用,「火藥」直接顛覆了一個時代。

因此,當人類在獲得突破蒼穹技術——「火箭技術」時,同樣經歷了這一歷程。

所以,在火藥-火炮-火箭這一發展歷程中,一個個奇蹟,在人類文明及智慧創造下,正沿著自己的「飛天夢想」無限接近。

(欲知人類突破蒼穹史,敬請期待下期繼續揭秘)

參考資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蘇聯軍事史》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啟人類航天之門的中學教師
    1877年秋,齊奧爾科夫斯基通過了鄉村中學教師資格考試。四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卡盧加省波羅夫縣一個中學的數學教師。在波羅夫縣,他租了兩間房子住了下來,房東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叫索科洛娃。齊奧爾科夫斯基自己搞了一個實驗室,一邊教書,一邊開始獨立的研究工作。後來他與索科洛娃結了婚。
  • 撬動人性槓桿,開啟人類太空旅行時代
    SpaceX龍2飛船成功發射,人類正式走向太空旅行時代人類初入太空的黃金時代只要看一下人類為了挑戰太空頻頻爆炸的鏡頭,就知道太空項目擁有著人類有科技史以來對失敗最高的容忍度。人類也是在一邊爆炸,一邊起飛的過程中,開啟了飛向太空的黃金時代。
  • 新時代大幕開啟:2021年人類航天五大看點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太空精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是充滿挑戰、極其不平凡的一年;而對於人類航天而言,卻是百花齊放、孕育眾多機遇的一年。這一年,人類共計發射火箭114次,中美兩國分別發射了39次和44次,佔到了七成以上,兩股勢力引領世界航天的格局明顯。
  • 人類航天新時代,人類的新時代
    這是人類第一次以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地實現載人航天,也是第一次私人公司實現載人航天,其歷史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 人類航天新時代到來了!人類新的時代到來了!考慮到最長210天的任務周期和各種太空意外,總指標是1:270。相比較而言,太空梭項目要求1:90(實際2/135),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要求是1:110(實際1/87)。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十三五回眸)「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編者按:「『十三五』,那是什麼舞?」五年前,一曲《十三五之歌》火遍網際網路;五年過去了,當年歌中提出的問題已到揭曉答案的時刻。中新社8日起陸續推出一組六篇報導,從多個維度回答「『十三五』究竟是什麼舞」,介紹過去五年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敬請垂注。)
  • 開啟私人太空旅行的新時代!厲害了SpaceX公司
    2020年5月31日,SpaceX載人火箭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由SpaceX 公司的獵鷹 9 號火箭和載人龍飛船,將 NASA 太空人 羅伯特·本肯 和道格拉斯·赫爾利 送往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數月的任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這標誌著一個商業太空飛行新時代的開始。
  • SpaceX海上回收火箭 廉價太空時代越來越近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4時52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海上實現火箭回收,意義重大。
  • 首個商業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開啟人類航天新時代
    這是人類第一次以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地實現載人航天,也是第一次私人公司實現載人航天,其歷史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人類航天新時代到來了!人類新的時代到來了!考慮到最長210天的任務周期和各種太空意外,總指標是1:270。相比較而言,太空梭項目要求1:90(實際2/135),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要求是1:110(實際1/87)。
  • 火箭2.0時代重大更新,人類最遠大的夢想
    火箭2.0時代即將來臨,太空科技就是未來趨勢。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也許20年後的太空旅行會與今日的航空旅行無異,人類就會真正成為能在太空中旅行的物種。他很快就發現要讓彈殼加速抵達太空,這座大炮必須跟艾菲爾鐵塔一樣大,而且會有數千的G力(G-Force原為航空專有名詞,廣泛做為高速移動時承受力道的單位),裡面的乘客會被壓得粉身碎骨,所以他覺得這不是能實際離開地球的方法。然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突然靈光乍現,他心想如果逐漸從內部釋放能量,就像巨大的煙火呢?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計算,解出火箭升空進入太空所需要的能量。
  • 太空電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開篇語:2020年5月31日凌晨3:22分,搭載著兩名太空人的SpaceX載人龍飛船,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發射,並成功在海上回收一級火箭。埃隆·馬斯克就是這家公司SpaceX的創始人,他一直有著一顆衝出地球冒險的心,火箭助推器回收計劃就是降低成本,激發人類積極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 中國火箭突破關鍵技術,西方包圍圈被徹底擊垮
    近年來,航空航天科技成為了世界主要強國競爭的新焦點。無論是美國NASA推出的月球軌道空間站計劃,還是中國的火星探測器、6G測試衛星等等,這一切都是為了太空探索做準備。然而,太空探索最離不開的便是火箭。如何實現火箭的全面回收,成為了擺在各國面前的大難題。
  • 阿聯與中國同時發射火箭,「太空競爭」激烈
    編輯:智銘現今,人類科技迅速發展,已經探測出地球資源的儲量,儲量是不變的,而人類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到最後就可能有因想掠奪資源而發起戰爭的風險。這使得人們認為人類的未來在外太空,新霸主在太空競爭中產生。因此,各個國家正在積極籌備火星移民計劃。
  • 人類已經進入太空旅遊的時代,龍飛船探秘
    前言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已經不能滿足與海邊衝浪、曠野露營、草地燒烤等旅遊和娛樂方式了,環遊世界也開始變得沒有那麼新奇了,人類總是不會安於現狀,他們有更加腦洞大開的想法,太空旅遊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逐漸開始認真了起來。
  • 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更多精彩觀點01 太空科學與探索競爭太空科學與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學的「新邊疆」,二者不僅使我們增加了關於人類、地球、太陽系及宇宙的知識和理解,提供了科學觀測和實驗的新機遇所謂太空商業,就是採用市場化手段、運用市場機制或按市場規律開展的航天活動,具有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太空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太空商業是有別於國家行為體主導的太空軍事、太空民事活動,相對於所謂的「舊太空」(「太空1.0」),而被稱為「新太空」,或者說是「太空2.0」。太空商業起始於美國,目前逐漸向全球擴散,形成新業態。
  • 日媒文章:中美領跑太空開發新時代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日本《產經新聞》12月21日發表文章《太空開發新時代》稱,美中太空開發進入新階段。全文摘編如下:&nbsp&nbsp&nbsp&nbsp美中太空開發進入新階段。美國首次進入運用階段的民間企業開發的載人太空船抵達國際空間站。這宣告民間太空遊等商業利用太空的時代拉開帷幕。中國繼美國和蘇聯之後成功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中國與美國在各個領域的爭奪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國主導強化太空開發,加快向太空強國邁進。
  • 航天領域又有新突破,飛船速度達200萬km/h,人類有望衝出太陽系
    NASA傳來好消息,新飛船速度達到每小時200萬千米,有望衝出太陽系。人類已經初步走出了地球,因為人類發明了宇宙飛船,飛船可以帶著人類到達除了太陽之外的行星上,比如我國已經成功登陸了月球,雖然對其他的行星還沒有正式載人上去過,但是很多的國家都已經有了航天載人的技術。都是依靠火箭將宇宙飛船發射到固定的軌道上然後專門的太空人,將乘坐宇宙飛船完成太空作業。
  • 馬斯克 「刷」的 SpaceX 火箭成功爆炸,人類太空飛行新紀元開啟了?
    這一成就可能為打開太空新時代奠定基礎。自太空梭最後一次飛行之後的8年多時間裡,美國還沒有進行過載人太空發射任務,NASA不得不依靠俄羅斯來運送太空人。現在,由NASA僱傭的SpaceX和波音公司幾乎已經準備好進行首次載人飛行,而且可能不僅是NASA太空人。「我們正處於低地球軌道商業化的風口浪尖。」
  • 大家丨重返月球,殖民火星:今天的人類能重啟太空時代嗎
    飛向火星是一個目標,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甚至在月球的環形山裡建立人類的城市是另一個目標,研發核動力或其他新型動力火箭開啟人類的星級旅行是更宏偉的目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只是讓十幾名太空人登上月球,四處轉轉,讚嘆遠眺藍色星球(地球)的美,再打包回幾塊月球的巖石,然後就終止計劃,那無疑是瘋狂。 現實卻正是那麼瘋狂。
  • 突破火箭回收核心技術,馬斯克不再獨享神奇
    比如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一次發射花費約4億元人民幣,耗資巨大,但到了21世紀,搶佔並利用空間資源,宇宙資源的利用,已成為世界競爭的制高點,但由於航天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其發射成本的不斷下降。當今時代,回收火箭技術成為各國研發新發射技術的重點。可回收火箭技術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項技術最終在我國得到突破。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SpaceX正在加快部署由近4.2萬顆衛星組成的低軌星座「星鏈計劃」。該公司聲稱,之所以需要如此龐大的衛星數量,是希望任何時候都至少有一顆衛星始終在全球任何地區的上空。此外,亞馬遜也開啟叫作「柯伊伯項目」的太空網際網路計劃。這個項目計劃把3236顆衛星發射入軌,並為全球提供低延遲、高速度的太空網際網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