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文章:中美領跑太空開發新時代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日本《產經新聞》12月21日發表文章《太空開發新時代》稱,美中太空開發進入新階段。全文摘編如下:

&nbsp&nbsp&nbsp&nbsp美中太空開發進入新階段。美國首次進入運用階段的民間企業開發的載人太空船抵達國際空間站。這宣告民間太空遊等商業利用太空的時代拉開帷幕。中國繼美國和蘇聯之後成功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中國與美國在各個領域的爭奪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國主導強化太空開發,加快向太空強國邁進。

&nbsp&nbsp&nbsp&nbsp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11月中旬發射野口聰一等四名太空人乘坐的「龍」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這次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委託民間企業進行的載人發射。

&nbsp&nbsp&nbsp&nbsp一直以來,需要巨額資金的太空開發是以國家為中心推進的。1969年首次實現人類登月的美國也是以NASA為中心推進項目。而這次是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創建的SpaceX成為主體,開發太空船和發射火箭。

&nbsp&nbsp&nbsp&nbspNASA的太空梭於2011年退役。儘管出過兩次事故,失去了14名太空人,但太空梭30年來一直引領世界太空開發。美國失去自己運送太空人的手段,轉而委託俄羅斯進行載人發射。據美國媒體報導,通過委託SpaceX,NASA可以將太空人的人均運輸成本降低約四成。曾充分利用國家資金和組織機構的、作為主角的「大政府」,現在將項目部分委託給民間企業,可以說顯示出太空開發的歷史性轉折。

&nbsp&nbsp&nbsp&nbsp特斯拉總部位於大型IT企業林立的加利福尼亞州矽谷,是重視技術革新和經營速度而成功的美國代表企業。

&nbsp&nbsp&nbsp&nbsp關於NASA委託民間企業推進太空開發項目的動向,美國《布朗斯維爾先驅報》發表社評指出,企業競爭會帶來急速的技術革新和質量提升,民間項目才是最佳的。

&nbsp&nbsp&nbsp&nbsp據美國外交學會統計,美國國家預算向NASA支出的部分所佔比例在美蘇開展太空開發競爭的1966年達到最高值4.5%,之後逐漸減小,近年保持在0.5%左右。在預算有限的背景下,如果能夠有效委託民間企業,則NASA可以將資金分配給火星探測等項目。

&nbsp&nbsp&nbsp&nbsp另一方面,也有人對委託民間企業開發太空持指責態度。美國天文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指出,民間企業可以進行定期太空運輸,但無法應對探索未開發領域伴隨的未知風險。他認為,擴大委託民間企業開展項目存在局限性。

&nbsp&nbsp&nbsp&nbsp中國媒體近日就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樣本成功著陸一事發表評論稱,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人類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與勇氣兼備的華彩樂章。人們期待著更多中國探測器開啟星際徵程,人類足跡抵達更加深遠的浩渺星空。

&nbsp&nbsp&nbsp&nbsp中國是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將月球巖石和土壤帶回地球的國家,繼1976年蘇聯成功帶回月球樣本後,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有關專家指出,嫦娥五號帶回的樣本代表著一個完全不同的月球歷史時代,必將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演化。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本能夠填補相關空白,為月球年代學研究提供關鍵信息。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邁出的只是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將在未來相繼實施。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關鍵技術的驗證。中國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nbsp&nbsp&nbsp&nbsp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美媒:新太空時代迎來太空超級大國
    《時代》周刊報導截圖浩瀚的太空蘊藏著無數的秘密,為了探索這些秘密,航天大國紛紛制定各種各樣的深空探測計劃。
  • 中美日太空探索:各自精彩 引領全球
    中文導報 一周話題作者:楊文凱最近,人類的航天開發和太空探索迎來新一波熱潮,其中尤以中美日三國各自精彩,引領全球。儘管遭遇多次故障,「隼鳥」號還是成功造訪了小行星「絲川」,在太空流浪7年後,於2010年6月帶著樣本重返地球,成為人類首個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2014年12月,日本發射了「隼鳥2號」探測器。經過約3年半太空旅行,在2018年6月飛抵目標小行星「龍宮」。2019年末「隼鳥2號」踏上了歸程,其回收艙於2020年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著陸。
  • 美媒:「龍」飛船開啟太空飛行新時代
    美媒稱,載有4名太空太空人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抵達國際空間站,並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決定採用商業太空飛行,為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太空打開了大門。據美國阿爾斯科技網站11月16日報導,一枚黑白相間的細長火箭15日傍晚衝向天空,升入佛羅裡達黑色的夜空。這枚「獵鷹9」火箭的發動機高速運轉,推動一艘載有4名太空人的飛船駛向太空。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美媒:中美火星探索競賽打響,美憂心喪失領先地位
    23日12點41可就在我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一個小時後,美國媒體卻報導出一則消息,聲稱中美火星探索競賽就此打響。美國媒體指出,在中國發射長徵五號火箭的前後數天內,美國也準備將太空飛行器運往火星。這兩次「針鋒相對」的火星任務是中國準備在太空探索新領域,以及藉此挑戰美國的最新跡象。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認為,美國正在把中國看成是太空領域的「對手」,已對中國航天實施過長期的打壓,但隨著中國成功帶回月壤、在航天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美國以往的做法可能會招來中國的反擊,雙方的競爭會變得「日益激烈」。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日媒:中國加速邁向「太空強國」連發火箭和衛星
    日媒稱,中國加快開發太空,5月5日首次發射用於建設空間站的大型火箭,火星探測器也將於今年擇機發射。另外,中國還將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13日報導,5日是中國勞動節連休的最後一天,一枚火箭從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B。中國媒體在網絡上對這枚全長約54米的火箭在傍晚升空的過程進行了直播。
  • 日媒嘲笑:從沒這麼尷尬過
    根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的報導稱,雖然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仍把中國視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是拜登的高級顧問表示,中美在太空領域的合作非常重要。報導中稱,拜登的高級顧問認為,中美可以通過太空夥伴關係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並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生太空競賽的可能性。
  • 美媒文章: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11月13日在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無論誰入主白宮,競爭都將定義中美關係。
  • 新一輪太空競賽開始,中美俄或同臺競技?俄:美國將在此之前瓦解
    我軍這次的太空計劃就一個任務實現三個小目標,火星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這也預示著大國之間的太空競爭大幕即將拉開。與此同時美國也一直在開發自己的雄心勃勃的阿爾忒彌斯項目,美國人現在正以懷疑和明顯不滿的眼光看待不斷發展的中俄登月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也一直在緊盯中俄在太空的動向,並且言辭比美國還激烈。英國的國防大臣華萊士表示,英國將採取必要手段保護自己,謹防中美俄在太空帶來的「軍事威脅」,為此英國將準備大幅修改《反叛國法》。
  • 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另一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計劃於明年2月份在那裡著陸。2021年中方計劃發射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
  • 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另一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正在前往火星的途中,計劃於明年2月份在那裡著陸。2021年中方計劃發射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
  • 美媒:中美應聯合登月
    而美國的太空新聞網站則專門發表文章稱。美國應該放棄冷戰思維,和中方接觸,共同進行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文章稱當中國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已經月球背面工作第二年,現在嫦娥五號的樣品的回收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有兩個智慧機器人在月球工作,這也是美國從未做過的事情。
  • 日媒:軍方因素或決定中國航天無法匹敵美國
    【中國在軌衛星已達百顆 超越俄羅斯指日可待】【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令美國業界感到緊張,「中國航天將超越美國」的聲音被美媒熱炒,然而日媒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日本《外交學者》雜誌 10月6日發表文章稱,雖然中國正在努力推進航天技術商業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但受限於發展模式、科技水平和研發經驗等因素,其人造衛星無論在數量還是性能上,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文章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在商業領域開展載人航空技術研究。
  • 我國太空飛行器返回前在太空放出神秘物體,技術僅中美掌握
    前幾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2號運載火箭將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送入了預定軌道,在軌開展多項試驗任務兩天後,該太空飛行器於9月6日成功返回了預定著陸場。本次試驗的圓滿成功,預示著中國在航天回收技術領域更進哪一步,為後續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 我國太空飛行器返回前在太空放出神秘物體,技術僅中美掌握
    前幾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2號運載火箭將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送入了預定軌道,在軌開展多項試驗任務兩天後,該太空飛行器於9月6日成功返回了預定著陸場。本次試驗的圓滿成功,預示著中國在航天回收技術領域更進哪一步,為後續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提到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SpaceX公司的「龍」號飛船,但中國此次取得的成就遠比這個要更令人欣喜。
  • 美媒:「龍」飛船開啟太空飛行新時代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美媒稱,載有4名太空太空人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抵達國際空間站,並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決定採用商業太空飛行,為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太空打開了大門。
  • 中美歐空間機構前負責人:太空視角啟示人類團結抗疫
    (抗擊新冠肺炎)中美歐空間機構前負責人:太空視角啟示人類團結抗疫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思考人類命運的時候該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來自中美歐三大空間機構的前負責人近期共同發聲強調,「如果我們還想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上取得勝利的話,並準備好面對下一個外敵入侵,我們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放棄任何現實存在甚至是想像出來的分歧,團結起來共同抗敵」。要讓這個星球上生存的75億人站在一起,一致對外。
  • 美媒對比中美特種部隊:我軍特種部隊不幹美軍那種「爛事」
    【話說軍世】說到特種兵、特種部隊,蘭博等人的影視形象會映入不少人的腦海中,而美軍特種部隊在多年來不斷地參與海外的軍事行動,也為其影視提供了相當多的素材,當然,特種兵雖然「技能包」點的很全,但並非刀槍不入,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的「黑鷹墜落」,那麼中美特種該部隊的對比
  • 中國欲建天基雷射站清除太空垃圾?美媒趁機炒作
    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6日題為「中國計劃用巨型雷射器銷毀太空垃圾」的文章稱,中國科學家有一個大膽的建議,用巨型雷射器來清理雜亂的太空軌道,清除廢棄的衛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報導稱,中國一所軍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題為「天基雷射站清除小尺寸空間碎片對軌道要素的影響」的論文,描述了如何利用天基雷射器將空間碎片輻照為較小的、危害較低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