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2020-11-25 人民日報人民網

  最美人間四月天,春光不負趕路人。在充滿無限希望的明媚春天裡,一路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正奮力實現新的突破。根據計劃,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將於4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升空,而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是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

  目前,飛船的測試工作和火箭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有序推進。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投入此項發射任務的各團隊全面落實疫情防控的要求,力爭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神舟」「天舟」:經典品牌功勳卓著

  提起中國的宇宙飛船,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神舟」和「天舟」。是的,它們經過多年磨礪,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兩大品牌,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神舟」開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是在2003年10月,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成功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空間飛行,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繼1992年開始實施、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後取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

  「神舟」一路見證中國載人航天的成長曆程,接連實現從無人試驗飛船到載人飛船和太空人出艙,從單人短暫太空飛行到多人太空工作生活超過30天,使中國掌握了手動和自動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成為第三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神舟」最近一次飛天是在2016年。當年11月18日13時59分,在完成長達33天的載人飛行後,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

  2017年4月20日,天舟貨運飛船首次飛天,試驗並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3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並成功對其進行了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現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突破。此外,「天舟」還突破了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等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奠定基礎。

  新飛船:大容量、多用途、可重複

  有了「神舟」「天舟」為何還要研發新一代飛船呢?換句話說,新一代飛船與「前輩」相比,「新」在哪兒呢?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要抓住3個關鍵詞,即大容量、多用途、可重複。

  新飛船外觀和結構更簡潔,從「神舟」由返回艙、服務艙和軌道艙的3艙結構,改為倒錐形大直徑返回艙加服務艙兩艙結構,起飛重量卻大幅提升到20噸級,大大超過多款「神舟」約8噸的起飛重量,其搭載能力據報導可從「神舟」最多3人提升至6-7人。

  新飛船是名副其實「多面手」。與「神舟」「天舟」客貨分流不同,它天地往返運輸時客貨「兼營」,還能混合運輸。比如,可以在搭乘3名航天員的同時搭載約500公斤的貨物。此外,與「天舟」只能給空間站上貨相比,新飛船還可將貨物從空間站帶回地球,而這種「雙向」物流的能力對於未來空間站開展實驗無疑極為重要。

  從肩負的使命看,新飛船統籌近地空間站運營和後續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可謂「打通」了中國「空間站計劃」和「登月計劃」。正是根據其具體任務不同,有業內專家推測,新飛船將分為服務空間站建設和載人登月的兩款子型號。

  新飛船注重航天成本控制,返回艙外層防熱材料不再採用和飛船整體一體的設計,改用可拆卸的模式,在飛行完成後方便更換,再加上採用「群傘+氣囊」著陸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飛船本身不受損壞,保障飛船的重複使用。據了解,新飛船研製團隊目標是力爭實現返回艙可重複使用10次,從而降低飛船使用成本和載人航天的運營成本。

  即將實施的航天任務被定為一次試驗飛行,根據航天科技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慶介紹,此次任務旨在驗證新飛船再入返回控制、防熱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術。新飛船的相關試驗實際上早已開始。2016年6月,新飛船的縮比返回艙就曾搭載長徵七號開展了相關試驗。2018年4月,新飛船回收著陸系統減速傘強度空投試驗取得成功。

  新火箭:大推力支撐行穩致遠

  即將迎來的發射任務之所以備受矚目,不僅在於搭載的是「明星」太空飛行器即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還在於託舉其一飛沖天的「大力士」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目前,相關照片顯示,它已經組裝完畢並在文昌發射場的塔架上就位,巍然屹立的雄姿呈現在人們面前。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不僅有直徑5米的芯一級主箭體,還捆綁有4個直徑達3.35米的助推器,箭體總長達53.7米,這種結構使其成為中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起飛質量約85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

  長徵五號B火箭是目前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兩大成員之一,是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可謂新火箭中的新來者,此次飛行是該火箭的首秀。然而,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的主力火箭,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走過了一段非常不平凡的歷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就將「大型運載火箭和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列為主題之一。2006年,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開始立項研製 。10年後,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然而,在執行第二次發射任務時失利。經過認真反思和查找,問題被找到並解決,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復飛成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即將執行的發射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復飛成功後的首秀,也是長徵五號B火箭第一次發射,將進一步考驗其性能。根據計劃,2020年,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將執行多次任務,除此之外,長徵五號還將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這些都是中國航天本年度的重頭戲。

相關焦點

  • 新飛船+新火箭 中國航天邁向「四月突破」
    來源:海外網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按比例縮小模型亮相珠海航展。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雄姿。本文配圖均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最美人間四月天,春光不負趕路人。在充滿無限希望的明媚春天裡,一路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正奮力實現新的突破。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王玉磊、黃國暢、屠海超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順利開啟火星之旅,中國航天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邁向更遠的深空。長路漫漫,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即便最近時也有5460萬公裡,是地月平均距離的140多倍。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師 查學雷:在月球軌道上的自動採樣返回,這樣的一個技術本身來說,我們如果把它掌握好了,我們也會把人帶回來,這樣一個技術突破來說,不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載人登月
  • 海南一聲「巨響」,中國航天再迎突破,俄:中國已經崛起
    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之前對於航天領域起步較慢,但是憑藉著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斷鑽研努力,現在也是後來居上。如今海南一聲「巨響」,中國航天再迎新突破,就連我們的鄰國俄羅斯也是表示:中國已經崛起了!中國航天發展中國的航天開端是在1956年開始,當時我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國家提出了航天研究計劃,並且在之後逐步實現。
  • 紅辣椒網評:「四個首次」見證中國邁向航天強國
    此次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進一步摸清月壤的成分,首次對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完成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的綜合探測任務。「四個首次」將實現人類飛行器對月球物質的全方位獲取與分析,將成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座新的裡程碑。儘管上世紀60年代,人類已經完成登月,但對月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探索浩瀚宇宙,將航空航天事業做大做強,一直是我們黨和政府孜孜以求的夢想與追求。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本報特約評論員今日社評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入微的操作,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並在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 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臺好戲不斷。今年7月,天問探火,中國邁出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目前,「天問一號」飛行路程已經超過2.4億公裡。「嫦娥五號」正準備中國首次月表採樣返回,完成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目標。這五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邁向火星
    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邀請了60位嘉賓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這一歷史時刻。共同見證歷史,天問一號邁向火星隨著&34;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的指揮室傳出陣陣歡呼聲,激動、喜悅的氛圍也同樣感染著前來參觀的&34;。
  • 「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邁向火星
    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邀請了60位嘉賓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的這一歷史時刻。共同見證歷史,天問一號邁向火星隨著&34;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的指揮室傳出陣陣歡呼聲,激動、喜悅的氛圍也同樣感染著前來參觀的&34;。
  • 隨著一道火蛇劃破天際,中國航天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文/山峰  隨著一道火蛇劃破天際,中國國產第一艘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通過長徵5號火箭發射成功升空,中國航天又有新突破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了,2011年曾和俄羅斯合作過一次但不幸的失敗。如今的天問一號是我國第一次獨立火星探測,這是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中國航天已經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 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幾十年篳路藍縷,一顆顆衛星升空,來看看我國航天事業的「成績單」: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我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 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國暢 屠海超 王玉磊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時光流轉,2020年4月24日,在「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中國航天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一項令人矚目的航天技術在國外航天圈裡炸開了鍋。引發這一軒然大波的就是中國於近日發射了「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報導稱,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一枚長徵2F運載火箭將該太空飛行器送入了軌道。在軌飛行2天後,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科技短評:天宮一號的「謝幕」,是中國航天的騰飛
    新聞    據新華社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天宮一號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雛形,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有6名航天員曾駐留其中。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就此正式謝幕。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5年來,中國航天在重大工程推進、技術創新迭代、運營模式探索等多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績斐然。重型運載火箭開展關鍵技術深化研製,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器、組合動力飛行器等新技術領域研發取得突破,相繼完成了演示驗證等工作。同時,中國衛星技術也躍上新臺階。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中國邁向月球又近了一大步
    中國在上個世紀中後期就開始大力發展航天事業,直到如今已經達成了個各種各樣的航天成就,是世界各國中為數不多的航天大國,從神舟系列再到嫦娥系列,我們一步步的見證中國的發展,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 航天人與馬拉松
    航天人的內心,也一直存在一個遠大的夢想,正是這種夢想的力量讓中國航天人歷經60多年的努力,才一步一步取得今天的成功。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出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如今,中國航天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觸角伸向更遠的星際。  跑馬拉松,需要持之以恆。航天事業,更是如此。
  • 中國航天再次突破!「永不著陸」不再是夢,美國:中國動真格了
    中國航天再次有了重大的突破!「永不著陸」也不僅僅只是夢想了,現在也可以成為現實了,美國對此表示:中國要動真格了!現如今我們國家在航天領域也有了重大的突破,「永不著陸」也已經成為現實了,其實「永不著陸」這一想法是德國先提出來的,飛機的出現改變的人們的出行方式。不管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都是需要從地面起飛的,最後再飛回地面,而德國卻想打破常規,提出了想讓飛機在不用加油就能夠實現滿世界飛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