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簡史第一講:時間創造了生命

2020-11-27 風雲文化館

歡迎來到風雲文化館,我是出場自帶中國風的李雲鋒。

自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以來,時間究竟是否可逆一直是人類不斷追求的問題。我們是四維度的生物,生活在三維度的空間中,空間的三維度以及以下的維度所有的數據都已經被證實可逆。現在我們只能達到與時間同時靜止,還只是在理論的層次上。

時間,究竟能否可逆?

如果時間可逆,那麼我們就可以穿梭到過去,回到五十五億年前,回到地球的初始階段,那時候地球只是太陽周圍的原始星雲中一顆渺小的行星。太陽系都沒有生成。這顆渺小的星球圍繞著唯一可以依託的巨大恆星。它不會知道,在不過十億年後,它會分餾、坍塌、壓縮、凝聚。

在五十億年前後,太陽逐漸有了規律的軌道,並且表面的氫氣層已經燃燒殆盡,太陽逐漸形成現在的三層:中心的熱核反應區,中間的是輻射層,最外面的對流層。在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

從那時起,原始的太陽星雲開始反應,他們在分餾後開始坍塌,凝聚。各種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後增值成為了原始的地球。

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表面溫度都極低,因為它們本身的運動速度很高,也遠離太陽。當他們開始聚集的時候,速度逐漸減慢,動能減少,轉化為熱量;星子的質量增大,內部受到很強的壓力,開始壓縮,熱量逐步被保存在星球的內部;再加上星子內部各種元素(氫、鋰、硼等)的聚變或者(鈾、釷等)衰變導致的熱積累,地球開始變熱,溫度逐漸高於鐵的熔點,地層中的鐵、鎳、硫化鐵等融化並流向地心部位,形成了鐵質地核。

之後,比較重的熔融物質下沉,比較輕的熔融物質向上浮,把熱量帶到地面。這些比較輕的物質就是原始地殼,稱作原始陸殼。後來經過逐步增生和擴大形成了現在的地殼。地殼和地核之間就是地幔。這個過程叫做:分異作用。至此,地球基本生成。地殼中的碳元素和氫元素合成了最簡單的無機物——甲烷。這也是之後地球上出現了大氣層以及水源的重要前提,這個時候就生成最初的海洋、大陸以及大氣層。

那個時候地球上只有一片大陸,那片大陸就是其地球的最高點:巖石圈。最後被板塊運動割裂成目前的七大洲。

至於海洋,開始的時候是從地殼中形成,所以海洋如同熔爐一般,海水都是滾燙的。各種元素都聚集在海洋中,因為高溫在相互反應。有一天,海洋中因為巧合,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相互融合,形成了有機物蛋白質,之後又有了糖類。知道有一天,海洋中形成了世界開啟的第一化合物——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鳥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 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集群。隨後的幾億年中,逐步聚集,反應,生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單細胞。或者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一個單細胞細菌。

那時候的地殼依舊在移動,因為地球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個過程依舊持續了十幾億年。

直到五億年前,地球上開始有了生物——綠藻類植物,開始了地球上第一次光學作用,大氣層不再是只有二氧化碳,氧氣開始登上殿堂。4億2千5百萬年前,海藻才在地球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形成臭氧層來保護暴露在陽光下的生命,生物才可能浮出水面。

地球,開始了生命的序章。

相關焦點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這是個問題。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時間簡史》到底講了什麼?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時間存在嗎?如果不以時間定義時間,沒有明表鍾在特定的空間控制,我們所稱之為時間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這是一本科學界的劃時代著作。
  • 地殼演化簡史的第一篇:太古代——地球最初的狀態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地質年代的概念:它主要表示地殼演化的時間和順序的概念,一般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之分。但我們一般在表示地殼演變簡史的時候,都用的是相對年代。下面的表格就是地殼演變簡史簡表。從表中可以看到,地球最早的一段時間是太古代,這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最初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地殼演變史的第一篇來介紹它的主要特徵。
  • 《時間簡史》解讀
    這篇書評解讀的,是世界科學著作的裡程碑,霍金教授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時間簡史》是全世界最知名,銷量最大的科普書,沒有之一。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億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100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時間永留簡史!走進《圖解時間簡史》
    《圖解時間簡史》原著:[英] 史蒂芬·霍金編著:王宇琨 / 董志道時間可逆轉嗎?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旅行嗎?宇宙有沒有邊緣?宇宙起源於哪裡,未來會怎樣?……這些問題困住了眾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時間簡史》在科學界、出版界都鼎鼎有名。因為他清晰地解讀了宇宙學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向大眾普及。儘管如此,沒有一定物理學基礎很難真正讀懂。
  • 一分鐘看懂時間簡史
    即使,多數人並不明白他的理論,也並未閱讀過他的暢銷著作《時間簡史》,就像有評論者說的:滿屏悼念,怎麼不見人寫讀後感?於是,我想寫個《時間簡史》讀後感幫助大家在茶餘飯後多一個談資,裝B的時候也能帶上一絲學術的味道。《時間簡史》是霍金寫得一本超級暢銷的科普書,號稱比夢露談性的書還要暢銷,整個地球上,每750人就擁有一本《時間簡史》。
  • 老沈問典:誰推火了《時間簡史》
    誰推火了《時間簡史》視頻花絮節選文件大小 12.3MB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收聽本期音頻老    沈:我應該是95年左右,看了一些「第一推動」的書,突然覺得,還有這樣的書,我從來沒有見過,那真的是啟蒙書。原來曾經以為書本、老師、科學等於一回事。等到後來看了這個才知道……然後就開始瘋狂地喜歡它。當然有很多看不懂,說實話,到今天,我還是有很多看不懂。
  • 回憶霍金之《時間簡史》(序章)
    霍金先生一生都致力於科普事業,《時間簡史》是霍金先生一生中最知名的著作。富麗堂皇的紀念文冷言沒有能力寫那種東西,所以決定將霍金先生的著作《時間簡史》再讀一遍。簡單的跟各位分享一下《時間簡史》到底講了什麼東西!
  • 你有《時間簡史》嗎?
    看到標題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個笑話:「同學,你有《時間簡史》嗎?」「沒時間,有時間也不去撿屎。」但是在今天,《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另外,在是否有外星生物存在的問題上,霍金曾說過:「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它形式的生命。」我對此也是深信不疑,不說想地球生命一樣,就是其它形式的生物,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在之後看過了《三體》,我認為人類確實應該發展星際航行的技術,為保留地球生命的火種做準備。
  • 從「時間簡史」到「我的簡史」 讀懂4本書感受霍金的偉大
    這裡介紹關於霍金關於宇宙以及時間論述的書籍。我們不能完全看懂他的思想,但至少我們可以由此感受他工作的偉大。《時間簡史》宇宙的存在與意義,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人類似乎終於找到了答案,逐漸到達了解宇宙之謎的邊緣。
  • 霍金去世,《時間簡史》銷量暴漲!看不懂?別不好意思,學學畢飛宇...
    《圖解時間簡史》是別人寫的對《時間簡史》的簡化與解讀,號稱能讓人讀懂《時間簡史》。   得知霍金去世的消息後,杭州市新華書店慶春路購書中心第一時間推出了「霍金」圖書展臺。「從3月14日開始,有不少讀者進來書店,點名要買霍金的書。」
  • 為什麼要讀《時間簡史》?
    人們在高度讚揚他巨大的科學成就,銘記他為人類作出的傑出貢獻,讚美他堅韌不拔的生命勇氣,盛讚他的「科學鬥士」精神的同時,無不提及他的在科學界影響深遠的科學巨著《時間簡史》。霍金的這部科學著作《時間簡史》,首次出版於1988年。
  • 《生命簡史》:保護環境、保護自己
    生命簡史重回剛才的問題:生命怎麼來的。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是怎麼來的?土地來源清楚後,還要知道環境怎樣形成的?然後是第一個生命怎樣進化來的?隨著不斷發展,生命越來越多,人類逐步出現,最後形成現在的世界。《生命簡史》通過一幅幅圖畫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生命起源和消逝的過程。
  • 世上只有九人能看懂的書《時間簡史》
    但這本書還是被無數讀者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甚至有雜誌認為世界上只有九個人能讀懂時間簡史,不過大家也不用緊張,其實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理解一部分內容還是沒有問題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主要講述了宇宙,黑洞,時空,以及當前的一些物理學前沿知識,書的第一張宇宙圖像呈現了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發展歷程,同時引出了宇宙研究的最新問題和方向,可謂數全書的總綱領,拋開神話宗教和清奇的腦洞,人們對宇宙真正意義上比較理性的認識是從亞里斯多德開始的。
  • 地球年齡之爭|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12
    地球年齡之爭|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12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時間簡史》到中國10年了
    本報訊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今天,《時間簡史》中文版問世已有10年。值此之際,出版該書中文版的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又推出了升級版本——「《時間簡史》10年增訂版」。 很少有一本書賣得比《時間簡史》還好。作為一本科學著作,《時間簡史》無疑是一個裡程碑。 《時間簡史》在中國同樣創造了奇蹟。自從199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該書中文版,並列入「第一推動叢書」後,很快掀起銷售熱潮,在一些大型書店長期位於科技圖書暢銷榜的前列,據出版社統計,其銷售量達數十萬冊,市場上的盜版不下7、8種。在國內的科普圖書市場上,《時間簡史》無論銷售量,還是影響力,都是獨一無二的。
  • 細品《時間簡史》:宇宙的魅力無窮無盡
    說起霍金,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因為患了漸凍症只能在輪椅上生活,而且因為在1985年患了肺炎做了穿氣管的手術,因為被徹底的剝奪了說話的能力,他的演講和問答都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完成。霍金的《時間簡史》一經發布,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雖然這本書大多數都介紹的是物理學上的專業知識,但是卻帶我們進行了一場關於宇宙的探索。在看完這本書以後,你會深切的感受到宇宙的奧妙和神秘,你的世界觀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 90年代最時髦:坐飛機手裡拿本《時間簡史》
    中學數理化老師、高中生成為《第一推動叢書》的第一批主要讀者,畫家、詩人成為早期積極的傳播者,直到長沙三角花園賣衣服的姑娘手裡也捧著一本《時間簡史》,手拿一本紅黑書封的《第一推動叢書》成為當年的風尚。 轉眼25年,足夠一個人從童年到中年,足夠科技的無數次更迭和跨越式發展,《時間簡史》依然熱銷,《上帝與新物理學》《可怕的對稱》《原子中的幽靈》《細胞生命的禮讚》仍在持續不斷地影響著讀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一推動叢書》的陣營擴展至近百種,此時現在仍在繼續出版。 原因何在?
  • 《時間簡史》太深奧,這本書才是最好的宇宙科普
    很多人都努力讀過《時間簡史》,但相信大多數和我一樣,讀了幾頁就放棄,因為很難懂…雖然霍金已經努力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宇宙的樣子,但這本書信息密度太大,而且遇到一個專業名詞就卡住了,讀起來太頭痛。你能看到四十億年前,一顆行星與地球相撞,從地球上扯下一塊物質,變成了月亮,月球的引力影響了地球,出現了潮汐。你能看到地球之外有太陽,太陽之外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有仙女座星系,而四十億年之後,他們會互相碰撞。當你以超光速飛行回望地球,你能看到人們的一生在你眼前展開。